罗栋为
- 作品数:6 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潮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氟西汀联合多奈哌齐治疗卒中后失语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氟西汀联合多奈哌齐改善卒中后失语患者语言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卒中后失语患者48例随机分为2组,2组均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A组为多奈哌齐联合语言康复训练,B组为多奈哌齐联合语言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氟西汀,共治疗12周,采用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进行评价,比较2组治疗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失语指数(WAB-A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B组失语指数评分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奈哌齐联合氟西汀治疗卒中后失语患者临床效果优于单用多奈哌齐。
- 罗栋为吴振东唐小荣
- 关键词:脑卒中卒中后失语氟西汀多奈哌齐
- CYP2C19基因检测指导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个体化治疗临床观察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检测指导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个体化治疗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所有患者均行CYP2C19基因型检测作为治疗指导依据,对照组行拜阿司匹林常规治疗,观察组行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个体化治疗,随访1个月和6个月,观察两组新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随访1个月,观察组患者未发生新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出血事件及脑血管病死亡情况,对照组发生率分别为5.26%、5.26%、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新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0.00%、出血事件2.63%均低于对照组10.53%、1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血管病死亡0.00%与对照组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行CYP2C19基因检测指导具有较高价值,可发现患者实际代谢情况,作为调整用药剂量的可靠依据,保证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
- 唐小荣罗栋为郭剑虹杨湘伟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抗血小板
- 脂蛋白(a)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意义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脂蛋白(a)[Lp(a)]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在急性脑梗死(ACI)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9月收治的68例ACI患者作为ACI组,另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0例健康人作为健康体检组。比较ACI组与健康体检组的血清Lp(a)、hs-CRP水平,并比较ACI组不同NIHSS评分亚组间的血清Lp(a)和hs-CRP水平,分析ACI组中血清Lp(a)与hs-CRP的相关性。结果 ACI组的Lp(a)、hs-CRP水平分别为(334.72±31.56)、(5.32±2.58)mg/L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组的(146.29±21.15)、(0.87±0.4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I组不同NIHSS评分亚组间的血清Lp(a)、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评分的增高,检测指标血清水平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成显著正相关(r=0.684,P=0.011)。结论血清Lp(a)、hs-CRP参与ACI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作为反映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生物学指标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进行评估,以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降低ACI的死亡率,改善预后。
- 罗栋为唐小荣
- 关键词:超敏C反应蛋白急性脑梗死
- 低分子肝素治疗内听动脉闭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通过对低分子肝素治疗内听动脉闭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致残率。方法选取96例内听动脉闭塞患者且将其分为试验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患者予以同样的基础治疗方法,而试验组患者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同时对两组临床疗效、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患者生存质量评分等予以观察和相关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恢复情况、全血粘稠度平均值和血小板聚集率的改善情况也优于对照组,同时试验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内听动脉闭塞效果显著,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唐小荣陈锦生吴振东陈文韩罗栋为
-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内听动脉疗效安全性
- ITP并发脑梗死13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并发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提高对ITP合并脑梗死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ITP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脑梗死危险因素、辅助检查、治疗及转归等。结果 13例患者年龄(57.8±15.2)岁,11例存在高龄、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服用糖皮质激素史、血脂异常等脑梗死危险因素及自身抗体谱阳性、抗磷脂抗体异常等;11例存在与影像学检查所提示脑梗死部位相应临床表现,MRI显示脑梗死类型2例为大面积脑梗死、3例为腔隙性脑梗死、8例为多发性脑梗死,梗死病灶不规则,可同时出现双侧病灶。13例在治疗ITP的基础上(主要应用糖皮质激素及静脉丙种球蛋白)按患者情况治疗脑梗死,所有患者好转或情况稳定。结论 ITP合并脑梗死发病机制除与常见脑梗死危险因素有关外,可能与自身免疫性血管炎有关,此类患者影像学示脑梗死病灶不规则,应用糖皮质激素及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有较好的效果。
- 罗栋为张爱武周厚仕
-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脑梗死
- 强化降脂治疗用于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观察强化降脂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有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8例,入组后实验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d强化降脂治疗90天后改为20mg/d,继续治疗至6个月后改为10mg/d维持治疗至1年,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常规降脂治疗6个月后改为10mg/d维持治疗至1年,两组同时给予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年时检测血脂、肝肾功能、肌酶、TCD、头颅MRI+MRA,记录治疗后是否有与狭窄动脉相对应的新发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否发生出血性卒中。结果:实验组6个月时血脂下降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P<0.05),未发现有新发缺血性卒中,1年内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12例在治疗6个月时血管狭窄情况有改善,10例1年时有改善,其余15例血管狭窄情况稳定;对照组6个月内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1年内发生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8例患者6个月时血管狭窄情况有改善,3例患者1年时有改善,21例血管狭窄情况稳定,实验组缺血性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颅内动脉狭窄情况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可有效延缓或逆转颅内动脉狭窄,安全性高。
- 罗栋为唐小荣吴振东
- 关键词:强化降脂颅内动脉狭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