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程雪梅

作品数:27 被引量:473H指数:10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2篇宫颈
  • 14篇上皮
  • 11篇细胞
  • 10篇阴道
  • 10篇上皮内
  • 10篇皮内
  • 9篇乳头
  • 9篇子宫
  • 9篇宫颈上皮
  • 9篇宫颈上皮内
  • 8篇上皮内瘤
  • 8篇细胞学
  • 8篇瘤变
  • 8篇内瘤
  • 8篇宫颈上皮内瘤
  • 8篇病变
  • 7篇上皮内瘤变
  • 7篇子宫颈
  • 7篇宫颈上皮内瘤...
  • 6篇阴道镜

机构

  • 25篇北京协和医院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复旦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徐州医学院附...
  • 1篇西藏自治区第...
  • 1篇邯郸市中心医...
  • 1篇中华全国妇女...
  • 1篇北京市普仁医...
  • 1篇北京市第四医...

作者

  • 27篇程雪梅
  • 20篇郎景和
  • 13篇王友芳
  • 7篇李彩娟
  • 6篇金力
  • 5篇沈铿
  • 5篇杨毅
  • 3篇杨佳欣
  • 3篇孔令华
  • 3篇孙璐璐
  • 3篇边旭明
  • 3篇曹冬焱
  • 2篇林守清
  • 2篇黄惠芳
  • 2篇陈凤领
  • 2篇陈杰
  • 2篇冷金花
  • 2篇刘欣燕
  • 2篇魏扬
  • 2篇潘凌亚

传媒

  • 6篇中华妇产科杂...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现代妇产科进...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徐州医学院学...
  • 1篇江苏医药
  • 1篇生殖与避孕
  • 1篇中国医刊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协和医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6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0
  • 1篇1999
  • 3篇1998
  • 1篇1996
  • 1篇1995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藏自治区妇女子宫颈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现状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04
2009年
目的了解我国西藏自治区妇女宫颈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率和亚型分布及与HPV感染相关的因素。方法于2007年8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西藏自治区拉萨、日喀则和那曲3个地区的3036例妇女进行流行病学问卷凋杏和HPVDNA分型检测,并对与HPV感染相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网素分析。结果3036例妇女中,HPV感染患者为279例,总感染率为9.19%(279/3036),其中高危型HPV、低危型HPV和HPV复合感染率分别为7.05%(214/3036)、2.14%(65/3036)和1.32%(40/3036);不同年龄、民族、地区妇女间HPV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感染的亚型中,HPV16(1.52%)最常见,其次为HPV33(1.42%)、58(1.22%)、52(1.15%)和31(1.05%);不同年龄妇女中,HPV感染的亚型分布也略有不同。单因素分析显示,婚姻状态、初次性生活年龄和妊娠次数为影响HPV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吸烟(P=0.027)、性伴侣数(P=0.198)和初次性生活年龄(P=0.237)为影响HP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两藏自治区妇女宫颈HPV感染率低于国内外平均水平,其最常见的亚型为HPV16。影响HP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吸烟、性伴侣数和初次性生活年龄。
靳琼沈铿李辉周先荣黄惠芳冷金花章文华龚晓明程雪梅索朗祝燕春郎景和鲁重美王萍莫文秀
关键词: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子宫颈
高危人类乳头状病毒负荷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分级关系
目的:高危人类乳头状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 virus,HR-HPV)感染,病毒负荷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的分级...
金力冷金花郎景和王友芳程雪梅
关键词:人类乳头状病毒宫颈上皮内瘤变病毒负荷量
文献传递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筛查方法的综合评价被引量:67
2002年
目的 对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筛查方法即宫颈涂片自动检测系统 (papnetcytologycomputertechnology ,CCT)和新柏氏程控超薄细胞检测系统 (thinpreppaptest,TPT)两种细胞学检查方法进行综合评价。方法 对因细胞学检查异常而行阴道镜下多点活组织检查 (活检 )及病理检查的 3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细胞学检查诊断为炎症者 9 1% ,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LSIL) 4 3 3% ,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 (HSIL) 2 0 3% ,可疑癌 1 9% ;经阴道镜下多点活检及病理检查 ,诊断为炎症者增加到 5 3 5 % ,CINⅠ减少到 17 9% ,CINⅡ、CINⅢ、原位癌占 2 5 4 % ,可疑早期浸润癌和浸润癌增加到 3 2 %。 2 5 4 %的细胞学不能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病变中 ,5 2 6 % (5 0 /95 )为炎症或未见异常 ,4 7 4 % (45 /95 )为CINⅠ以上的病变。 374例患者中 ,行CCT检查者 188例 ,TPT检查者 186例 ,两种细胞学检查结果分别与阴道镜检查结果相比 ,TPT的符合率显著高于CCT(P<0 0 1)。细胞学检查诊断为LSIL及以下病变的符合率 (79 7% )显著高于诊断为HSIL以及癌变者的符合率 (2 0 3% ) ,两者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而两种细胞学检查方法间无差别。人乳头状瘤病毒 (HPV)感染的发生率为 34 0 % 。
金力王友芳郎景和李彩娟程雪梅冯海琴
关键词: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细胞诊断学HPV感染阴道镜下多点活检
子宫颈脱落细胞中DAPK1、RAR—β和MGMT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检测宫颈脱落细胞中DAPK1、RAR-β、MGMT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探讨其筛查高级别宫颈病变[包括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Ⅲ]及宫颈鳞癌的价值。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法选取2010年3-10月间北京协和医院临床使用后剩余的宫颈脱落细胞标本共103份,其中,细胞学诊断包括正常宫颈细胞12份、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17份、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30份、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30份、宫颈鳞癌14份;组织学诊断包括正常宫颈组织27份、CINI19份、CINⅡ17份、CINⅢ25份、宫颈鳞癌15份。采用甲基化特异性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MS—HRM)法检测宫颈脱落细胞中DAPKl、RAR—B、MGMT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率,并评价MS.HRM法检测的敏感性;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技术(HCⅡ)检测宫颈脱落细胞中高危型HPV载量(以HPV-HCⅡ值表示);评价DAPK1、RAR—β、MGMT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和HCⅡ单独或联合检测筛查高级别宫颈病变及宫颈鳞癌的价值。结果MS—HRM法可以检测出标准样本中的1%DNA甲基化率。在不同细胞学病变中,DAPK1、RAR—β、MGMT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11、0.002);在不同组织学病变中,DAPK1和RAR-β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21)。高级别宫颈病变+宫颈鳞癌与正常宫颈+CINI组织中DAPK1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率分别为1.47%和20.9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DAPK1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检测筛查高级别宫颈病变及宫颈鳞癌的灵敏度为0.571、特异度为0.791,曲线下面积(AUC)为0.709;DAPK1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联合HCⅡ检测的灵敏度为0.825、特异度为0.565,AUC为0.695。结论MS—HRM法检测宫颈脱落细胞的甲基化水平是可行的。DAPK1�
仲肇基杨佳欣曹冬焱孙奎孙璐璐程雪梅陈杰郎景和沈铿
关键词:凋亡调节蛋白质类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基因检测和液基细胞学在宫颈癌筛查中的联合应用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探讨薄层液基细胞学(TCT)检测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基因(HR-HPV DNA)检测在子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有HR-HPV DNA检测和组织学结果的728例阳性TCT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28例患者病理学诊断为正常、宫颈上皮内瘤变1(CIN1)、CIN2/3、子宫颈鳞癌、子宫颈腺癌、子宫内膜癌分别为152、310、238、22、1、5例,细胞学诊断为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LSIL)、鳞状上皮内高度病变(HSIL)、鳞状细胞癌(SCC)相对于CIN1/HPV、CIN2/CIN3、子宫颈鳞癌的符合率分别是54.7%、65.4%、85.7%;细胞学诊断为非典型腺细胞(AGC)、非典型鳞状细胞-意义不明(ASC-US)、非典型鳞状细胞-不除外上皮内高度病变(ASC-H)、LSIL、HSIL、SCC的患者分别是8、227、22、311、153、7例,其中HR-HPVDNA的阳性率分别是75%、85.5%、77%(17/22)、91.3%、93%、100%;TCT联合HR-HPV DNA检测与病理诊断CIN的符合率为82.5%,单纯TCT检查与病理诊断CIN的符合率为79.1%,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不同年龄组HR-HPV感染率、CIN发生率无显著性;以病理诊断≥CIN2为阳性结果,HR-HPV DNA检测在ASC-US患者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8.1%、14.0%、27.3%、96.7%。结论液基细胞学和HR-HPV DNA检测是子宫颈癌筛查的有效方法,HR-HPV DNA的检测有利于细胞学诊断为ASC-US的分流管理。
孔令华金力程雪梅郎景和
关键词:宫颈癌液基细胞学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妊娠期宫颈涂片细胞学筛查被引量:13
2000年
目的 探讨在妊娠期进行宫颈涂片筛查的必要性、可行性、安全性及妊娠期宫颈病变的特征。方法 对在本院就诊的 94例孕妇 ,10 5 3例同龄非妊娠正常体检者及 190 8例妇科门诊患者的宫颈涂片细胞学筛查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孕妇宫颈病变发生率为 9.3% ,与妇科患者组及正常对照组相似 ,包括感染及鳞状上皮内病变。但孕妇组宫颈病变以感染为主 ,其发生率达 89.9% ,明显高于其他两组 (6 4.5 %及 6 9.1% ,P<0 .0 1)。结论 产前检查是进行宫颈涂片细胞学筛查不可忽视的时机。该检查法安全、可行。妊娠期感染性病变发生率较高 ,应予以重视 。
程雪梅边旭明郎景和盖铭英刘欣燕张俊吉刘美芝
关键词:妊娠宫颈涂片鳞状上皮内病变细胞学筛查
P16INK4a在宫颈上皮内瘤变诊断中的价值及与人类乳头状病毒DNA杂交捕获Ⅱ试验的关系
目的:研究P16INK4a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ma,CIN)诊断中的价值并探讨其与杂交捕获Ⅱ试验(Hybrid captureⅡ,HCⅡ)的关系。方法:对20...
金力郎景和王友芳黄惠芳程雪梅
关键词:杂交捕获人类乳头状病毒DNA
文献传递
高危人类乳头状病毒负荷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分级关系被引量:44
2006年
目的:高危人类乳头状病毒(HR-HPV)负荷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分级关系。方法:分析2003.01-2004.05北京协和医院因细胞学异常,行HPVDNA检测,阴道镜活检者183例。结果:在细胞形态学表现为炎症-不同级别CIN中,HPV病毒负荷量的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当将HPVDNA病毒负荷分为阴性组、低负荷组和高负荷组时,CIN分级与病毒负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从病理说明了炎症-CIN与HR-HPV病毒负荷间没有明显界限,病毒负荷的高低不代表疾病的严重程度,然而,负荷量越高,患高度病变的可能性越大。
金力郎景和王友芳程雪梅
关键词:病毒负荷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在宫颈细胞学异常患者中的分流作用被引量:10
2008年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对宫颈细胞学异常患者的分流作用。方法对694例宫颈细胞学异常患者进行了高危型HPV检测,并对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检测异常患者进行了分析。其中275例患者同时行阴道镜检查及宫颈多点活检。将275例患者分为不典型鳞状细胞(ASC)组、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组和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组,每组分别为71例、149例和55例。结果在694例患者中,细胞学为ASC、LSIL和HSIL时hrHPV阳性率分别为68.4%(252/368)、87.6%(219/250)和93.4%(71/76)。在275例进行了阴道镜和宫颈活检的患者中,细胞学为ASC、LSIL和HSIL时,组织学为CIN2+的比例分别为22.5%、30.2%和70.9%,组织学为CIN3+的比例分别为7.0%、12.2%和36.4%。以CIN2+为终点时,高危型HPV检测在ASC组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3.8%、23.6%,LSIL组为93.1%、10.6%,HSIL组为97.4%、25.0%;以CIN3^+为终点时,ASC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21.2%,LSIL组为100%、10.7%,HSIL组为95.0%、11.4%。结论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子宫颈癌密切相关,对细胞学为ASC的患者可作为有效的分流方法,减少进行阴道镜检查的患者比例;但对宫颈细胞学为LSIL和HSIL时,其分流的意义不大,对此类患者均应进行阴道镜检查。
金滢潘凌亚王友芳程雪梅郎景和
关键词:杂交捕获法细胞学阴道镜检查宫颈上皮内瘤变
绝经后激素补充治疗中血清雌二醇、子宫内膜及阴道细胞学的变化被引量:2
1999年
目的观察绝经后激素补充治疗(HRT)妇女血清雌二醇(E2)、子宫内膜及阴道细胞学的变化。方法检测126例绝经后HRT妇女E2、子宫内膜厚度与细胞学及阴道细胞学评分(V分)。结果HRT妇女E2<100pmol/L与≥100pmol/L的V分、内膜厚度有极显著差异(P<0.01),而不同E2水平的内膜细胞学无显著差异。内膜细胞呈增殖期型妇女的E2、V分最高,混合型内膜最厚,萎缩型E2、V分最低、内膜最薄。内膜厚度≤5mm与>5mm的E2、内膜细胞学无明显差异,V分有显著差异(P<0.05)。与无出血妇女比较,非计划性出血者的E2、V分、内膜厚度及细胞学无明显差异,而计划性出血者的E2、V分、内膜厚度及萎缩型比例差异显著(P<0.05或<0.01)。结论血清E2维持在100pmol/L以上即可改善绝经后妇女阴道上皮的萎缩状况,但阴道上皮及子宫内膜细胞学的变化与血清E2水平不完全一致。计划性出血妇女的血清E2、V分较高、内膜较厚,内膜细胞呈萎缩型不易出现计划性出血。
薛加强林守清魏扬姜玉新张颖程雪梅陈凤领
关键词:激素补充疗法雌二醇子宫内膜阴道上皮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