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惠
- 作品数:23 被引量:128H指数:6
- 供职机构: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厅科研项目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磁共振动态增强、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应用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其联合应用对乳腺疾病诊断的价值。方法乳腺病变患者75例,共80个病灶。观察病灶形态、信号特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 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早期强化率。联合诊断采用序列诊断及平行诊断两种方法。评价DCE-MRI、DWI及联合成像对乳腺疾病定性诊断的价值,结果恶性病变形状不规则或呈分叶状、多见毛刺或棘状突起、不均匀强化或环状强化、早期强化明显、TIC多为Ⅲ型。乳腺良性病变多形态规则、边缘清晰、呈均匀强化、早期强化率低、TIC多为Ⅰ型。DCE-MRI联合DWI平行诊断,提高了诊断的灵敏度及准确率,有助于对病变进行定性诊断。结论 DCE-MRI及DWI诊断均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推荐作为常规检查序列。联合DCE-MRI和DWI平行诊断,为疾病的诊断提供更丰富、更有价值的信息,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率较高,有助于病变性质的判定。
- 李玮石惠平学军李德刚
- 关键词:乳腺病变扩散加权成像
- IgG4相关性疾病累及冠状动脉一例被引量:1
- 2022年
- 病例资料患者,女,59岁,因“劳力性心悸伴胸闷气短2月余”于2020年3月3日于我院门诊就诊,以“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收住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支气管哮喘病史10年。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电轴不偏、ST段改变(V4-6导联ST段压低)。心肌酶谱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血清IgG4值29.5 g/L(参考值0.02~2.00 g/L)。
- 李明平学军吴林桦李薇石惠
- 关键词:IGG4相关性疾病冠状动脉自身免疫反应
- 乳腺良性病变的磁共振表现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
- 2010年
- 目的探讨乳腺良性病变的病理结果与MRI表现的关系,总结乳腺良性病变的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乳腺良性病变的乳腺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31例患者中,单纯乳腺腺病8例;在乳腺腺病基础上合并其他乳腺良性病变12例;乳腺导管扩张3例;乳腺纤维腺瘤3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5例。乳腺良性病变乳腺结构多正常,MRI表现多为边缘光滑的圆形、卵圆形或片状信号异常,T1WI等或低异常信号,T2W I等或稍高信号。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中,良性病变以I型曲线为主。结论乳腺良性病变的MRI表现与病变病理结构密切相关,正确认识良性病变的特征性MRI表现有助于鉴别诊断。
- 李玮平学军石惠
- 关键词:乳腺良性病变磁共振成像
- MRI影像组学特征预测乳腺癌分子分型的价值被引量:27
- 2021年
- 目的探讨基于脂肪抑制T2WI、DCE-T1WI和二者联合序列的影像组学特征预测乳腺癌分子分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22例乳腺癌患者,术前均行常规MRI和动态增强扫描。用ITK-SNAP软件勾画感兴趣区,利用AK软件分别提取脂肪抑制T2WI、DCE-T1WI和二者联合序列三维病灶的影像组学特征。采用卡方检验及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患者间年龄、绝经状态、淋巴结转移情况特征的差异;使用单因素方法、相关性分析、多因素逻辑回归及套索算法(LASSO)进行特征筛选并降维,采用Logistic回归算法建立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Luminal A型33例,Luminal B型54例,HER-2过表达型17例,三阴(TN)型18例,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患者间年龄、绝经状态、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测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TN型乳腺癌最佳效能模型是基于脂肪抑制T2WI和DCE-T1WI联合序列的影像组学特征建立的模型,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0(0.742,0.888)、0.808(0.745,0.869)、0.900(0.833,0.954)、0.837(0.758,0.905)。结论基于MRI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模型可有效无创预测乳腺癌分子分型。
- 李薇平学军刘宇豪李明吴林桦阮小伟任嘉梁石惠
- 关键词:乳腺癌分子分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 双源64层螺旋CT评价左心功能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双源64层螺旋CT左心功能评价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56例,均行双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比分析双源64层螺旋CT与超声心动图左心功能评价的各参数间的一致性及相关性。评估双源64层螺旋CT评价左心功能的准确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双源64层螺旋CT测定左室心功能各指标略高于超声心动图,除舒张末期容积(EDV)和每搏输出量(SV)外,配对t检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显示两种检查方法所得的所有心功能参数均具有高度的相关性(r=0.735~0.948,P<0.01)。结论双源64层螺旋CT定量评价左心功能,可提供准确的心功能参数,并能清晰显示心脏及冠脉的解剖结构,是值得推广的心功能评价的影像技术。
- 牛媛媛石惠平学军
- 关键词:左心室功能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超声心动图
- 鳃裂囊肿的CT与MRI诊断价值探讨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鳃裂囊肿的CT与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第二鳃裂囊肿,分析其CT和MRI表现并进行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为第二鳃裂囊肿,鳃裂囊肿常位于颈前三角区、胸锁乳突肌前内侧,CT表现为囊性肿块、边界清晰、密度均匀。MRI呈等或长T1、长T2信号,囊壁强化或不强化。结论 CT与MRI可以清楚显示鳃裂囊肿的发病部位、大小、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合临床特点易做出正确诊断。
- 李玮石惠
- 关键词:鳃裂囊肿磁共振成像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基于磁共振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基于T_(2)WI和DCE-MRI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浸润性乳腺癌132例患者的MRI增强图像。采用ITK-SNAP逐层勾画肿瘤边界,利用AK软件分别提取T_(2)WI、DCE、T_(2)WI和DCE联合序列三维病灶的影像组学特征,并通过特征选择分别选取了3、2、3个影像组学特征,分别采用Logistic回归、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和决策树(decision tree)不同的机器算法建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通过决策曲线(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各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T_(2)WI和DCE-MRI联合序列采用决策树算法预测效能最佳,均优于Logistic回归、RF和SVM算法模型,且决策树算法模型与Logistic、RF、SVM算法模型的AUC值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决策曲线分析中,采用决策树算法模型的净收益高于采用Logistic回归、RF和SVM算法模型。结论MRI影像组模型可以无创预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T_(2)WI和DCE-MRI联合序列采用决策树算法模型预测性能最佳,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李明李明吴林桦平学军平学军
- 关键词: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磁共振成像
-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先天变异的价值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对冠状动脉先天变异(CCA)诊断的应用价值,分析不同类型变异的最佳显示方法、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011例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影像资料,运用多种后处理方法检出冠状动脉先天变异的病例,计算检出率,总结冠状动脉先天变异的最佳显示方法,并综合其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类型变异的临床意义。结果 3011例中共检出各种类型CCA 748例,检出率为24.84%。其中起源异常59例,检出率为1.96%,占总CCA 7.89%;走行异常682例,检出率为22.65%,占CCA91.18%;终止异常共7例,检出率为0.23%,占CCA 0.93%。VR、MPR及CPR等多种后处理方法对显示不同变异各具优势,但多种后处理方法的综合运用能提高CCA的诊断率。各类变异中影响冠状动脉血流的类型属于潜在危险型变异,对于其检出临床意义更大。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脉先天变异显示及诊断准确性高,可作为冠状动脉先天变异诊断的金标准。
- 石惠李玮张瑞荣平学军
- 关键词:冠状动脉成像先天变异
-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下降的相关因素研究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探讨导致双源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方法收集926例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扫描参数,包括扫描时平均心率、心率变化范围、采集心动周期数、FOV、Pitch值、造影剂用量、造影剂注射速率、触发阈值、触发时间等。并对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选出有图像质量缺陷的图像,分析各影响因素与图像质量下降的关系及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多种影响因素中,心率变化与图像质量缺陷呈负相关(r=-0.668,P<0.05)。按照心率变化不同将有图像质量缺陷的240例分为3组,心率变化≤10次组与10次<心率变化≤20次组间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变化>20组与心率变化≤10次组及10次<心率变化≤20次组间比较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心率、FOV、心动周期、Pitch值、造影剂用量、造影剂注射速率、触发阈值、触发时间等分别与图像质量缺陷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率变化是引起图像质量缺陷的主要因素。心率变化>20次时,图像质量缺陷明显,并可能致检查失败。
- 石惠宫亚琳平学军
- 关键词:冠状动脉影响因素
-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分析多种图像质量影响因素与图像质量的关系,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926例行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冠状动脉成像资料,分析其平均心率、心率变化、视野(FOV)、螺距(Pitch)值、采集心动周期数、对比剂注射流率、对比剂用量、触发阈值、触发时间等扫描参数与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相关性。结果影响因素中平均心率、心率变化及FOV与图像质量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关系。平均心率及心率变化与DSCT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呈负相关;FOV与图像质量呈正相关。心动周期、Pitch值、对比剂注射流率、对比剂用量、触发阈值、触发时间与图像质量无统计学意义的相关。结论冠状动脉CT成像图像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心率、心率变化及FOV是影响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
- 石惠马强王爱军平学军
- 关键词: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