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妍
- 作品数:9 被引量:34H指数:3
-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博士后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单眼感染性角膜炎患者健眼的病理生理变化被引量:2
- 2020年
- 感染性角膜炎常为单眼发病,除感染眼出现病理变化外,其健眼常会因预防性免疫防御反应而出现相应的改变,主要表现在角膜神经系统、泪液功能及角膜免疫系统等方面,如出现角膜神经密度的减少、角膜内皮细胞减少、角膜树突状细胞增多、泪液分泌减少以及泪液因子变化等。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泪液分泌功能测试、泪膜破裂时间等检测手段可对这些改变进行监测。动物模型研究与临床研究分析单眼感染性角膜炎健眼出现相应改变的原因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介导的神经源性调节作用、角膜的神经生长因子表达水平变化、泪液反射通路、泪液渗透压改变以及神经体液免疫反应等相关。本文就单眼感染性角膜炎对侧健眼的病理生理变化进行综述,以进一步理解角膜内环境稳态和角膜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 刘馨甜(综述)石妍张弘(审校)
- 关键词:角膜炎健眼
- 改良兔角膜上皮细胞原代培养及纯化的方法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改良原代培养及纯化兔角膜上皮细胞的方法,提高角膜上皮细胞原代培养的成功率。方法采用全角膜组织培养法培养兔角膜上皮细胞,利用机械刮除和差速贴壁法进行纯化并传代,通过倒置显微镜对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兔全角膜24h贴壁,48h后即可见有细胞自角膜缘爬出,5d后细胞大量爬出可见成纤维细胞和角膜上皮细胞共存,界限明显;角膜上皮细胞复层生长。在界限融合前刮除成纤维细胞,角膜上皮细胞继续旺盛生长,10d后达到融合。兔角膜上皮细胞传至第4代后细胞体积明显变大,传至第5代,细胞衰老、凋亡。兔角膜上皮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显示PCK单克隆抗体阳性。结论改良原代培养及纯化兔角膜上皮细胞的方法简单、经济、有效,并可获得具有良好生物学特性的角膜上皮细胞,为角膜及角膜疾病的研究奠定实验基础。
- 石妍杨帆葛红岩刘平
- 关键词:角膜上皮细胞全角膜原代细胞培养纯化
- 单眼感染性角膜炎患者对侧未感染眼活体共聚焦显微镜下改变被引量:8
- 2019年
- 目的评价患者单眼发生感染性角膜炎时,其对侧未感染眼角膜上皮细胞、角膜内皮细胞、树突状细胞及角膜神经的改变。方法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纳入2018年1—8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院眼科医院就诊的单眼感染性角膜炎患者78例,其中病毒性角膜炎患者31例,细菌性角膜炎患者30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17例,同期纳入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或翼状胬肉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患者眼前节结构。使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IVCM)观察患者未感染眼角膜上皮细胞、角膜内皮细胞、树突状细胞形态,并计算3种细胞以及角膜神经总干和分支的数量和密度。结果3个感染组患者对侧未感染眼眼前节均无明显改变。病毒性角膜炎组、细菌性角膜炎组和真菌性角膜炎组患者对侧未感染眼的角膜上皮细胞密度分别为1834(1584,2107)、1905(1651,2332)和1859(1477,1995)个/mm^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79(3080,3910)个/mm^2,而病毒性角膜炎组和细菌性角膜炎组未感染眼树突状细胞密度分别为175(139,214)个/mm^2和156(118,190)个/mm^2,均大于对照组的69(57,76)个/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毒性角膜炎组未感染眼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1107(945,1270)个/mm^2,小于细菌性角膜炎组的1905(1651,2332)个/mm^2和真菌性角膜炎组的1859(1477,1995)个/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毒性角膜炎组未感染眼的角膜神经数量和总神经密度分别为10(7,11)条/mm^2和(1822.85±622.34)μm/mm^2,均小于细菌性角膜炎组的11(9,13)条/mm^2和(2340.91±408.70)μm/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83)。各角膜感染组角膜上皮细胞和角膜内皮细胞体积均较对照组增大;病毒性和细菌性角膜炎患者对侧眼树突状细胞形态变长,数目增多。结论单眼发生感染性角膜炎时,其对侧未感染眼的角膜上皮细胞、角膜内皮细胞、树突状细胞�
- 刘馨甜张红金鑫石妍姜雪
- 关键词:感染性角膜炎角膜上皮细胞角膜内皮细胞
- 人BIGH3基因克隆表达对兔角膜基质细胞黏附和迁移的影响被引量:2
- 2010年
- 背景:BIGH3蛋白位于角膜上皮和基质层,在基质层高表达,先前研究已经发现BIGH3蛋白能促进角膜上皮创伤愈合,为此进一步探讨其对角膜基质创伤愈合的影响。目的:构建人BIGH3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观察其对角膜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黏附和迁移的作用。方法:PCR扩增BIGH3基因的ORF阅读框,并通过KpnI和SalI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经PCR、酶切和序列测定方法鉴定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转入BL21(DE3)表达,IPTG诱导表达人BIGH3融合蛋白,并进行SDS-PAGE电泳分析和Westernblot检测分析;以Ni-NTA树脂对蛋白纯化与复性,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兔角膜细胞,用MTT法分析其对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黏附的影响,采用改良的Boyden微孔膜双槽法观察BIGH3蛋白对角膜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与结论:重组质粒经PCR、酶切与DNA测序证实插入了pET32a(+)载体中。通过IPTG诱导,成功的表达融合蛋白在包涵体中,经SDS-PAGE电泳分析,出现了一条新生的蛋白条带,Westernblot也证实了该蛋白具有与BIGH3抗体特异性的结合能力。MTT法和Boyden微孔膜双槽法分别证明所表达的BIGH3融合蛋白可促兔角膜细胞黏附和迁移。成功构建了人BIGH3重组融合蛋白表达质粒,纯化了该基因的原核表达产物,并通过重组融合蛋白BIGH3能促进兔角膜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黏附及迁移,而验证了重组BIGH3蛋白的活性。
- 葛红岩石妍杨帆张毅刘平刘含若
- 关键词:BIGH3基因角膜细胞迁移
- RGDRGD肽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黏附与增生作用的影响被引量:1
- 2011年
- 背景RGD肽是一类含有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的小分子多肽,其在抑制肿瘤细胞黏附、转移和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证实RGD肽能够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黏附和增生,RGDRGD肽串联起来作用增强。目的研究RGDRGD肽对体外培养的人LECs黏附与增生的影响,并与RGD肽的作用进行比较。方法将在体外分离培养的LECs中分别加入250、500、1000mg/L的RGDRGD肽和RGD肽作为实验组,仅加入细胞培养液作为对照组。将LECs以2×10。/ml密度接种到含有纤维连接蛋白(FN)和I型胶原蛋白预孵化的96孔培养板中,培养1h后用MTT比色法检测RGDRGD肽与RGD肽对细胞黏附率的影响。将LECs接种于培养板,分别加入250、500、1000、2000mg/L的RGDRGD肽和RGD肽培养24、48、72h,检测RGDRGD肽和RGD肽对LECs增生的影响。结果RGDRGD肽对人LECs黏附率的抑制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随着其质量浓度的增加,对细胞黏附的抑制作用越强,500mg/L的RGDRGD肽比RGD肽抑制人LECs黏附的作用更强(P〈0.01)。RGDRGD肽对人LECs增生的抑制呈明显的时间剂量依赖性,1000mg/L的RGDRGD肽作用48h比RGD肽对人LECs增生的抑制作用更强(P〈0.01)。结论RGDRGD肽抑制LECs黏附与增生的作用强于RGD肽,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葛红岩石妍杨帆王希莹刘平
- 关键词:晶状体上皮细胞后囊膜混浊
- NEI-VFQ-25量表对角膜移植术后效果的分析被引量:8
- 2020年
- 角膜疾病是常见的致盲疾病,角膜移植手术是治疗角膜盲的主要方法。单纯的视功能检查已经不能全面评估手术对患者的影响,而视觉相关生活质量量表涵盖了受视觉影响的各方面指标,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患者的感受。近年来,逐渐成为评估角膜移植手术治疗效果的常用手段。现就近年来NEI-VFQ-25量表在角膜移植手术方面的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
- 李昕悦石妍张红
- 关键词:角膜移植
- PMDS教学模式在眼科学专业的应用与探索
- 2022年
- 眼科学作为医学生必修学科,其专业性极强。如何在有限学时内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学以致用解决临床问题的同时,启发思维拓展科研能力,是眼科学课程体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PMDS教学体系反思和总结既往教学方法的不足,针对国内医学院校教学模式中普遍存在的临床与科研“瘸腿”的现状,创新性地提出了“医学生-病案-临床教师-科学研究”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提高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的,培养全方位人才,使医学生的临床技能、人文沟通、团队协作和科研能力实现质的飞跃,符合当今形势下社会发展对眼科人才的新需要。
- 张弘张艳艳宋甄宋甄石妍
- 关键词:医学生眼科学临床教学科研思维
- 人角膜缘基质干细胞原代培养的实验研究
- 目的 利用组织块培养法体外培养人角膜基质干细胞,并验证其干性及分化的生物学特性。以验证角膜基质细胞的来源与分化走向。方法 首先在无菌条件下取人角膜缘,小心撕下上皮层,剪成小块,种植于六孔板中。长至80%融合后将组织块重新...
- 石妍张红郭译远
- 关键词:原代培养分化
- 不同术式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疗效的观察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对比应用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吸除术(phacotrabeculectomy,PT)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和房角分离联合超声乳化吸除术加人工晶体植入术两种术式,对白内障合并原发型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患者治疗后,术后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的改变。方法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2例62只眼,随机分为PT组(31只眼)和房角分离术联合超声乳化吸除术组(31只眼)。评估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和角膜内皮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达到了降低眼压,提高视力的效果。但房角分离联合超声孔吸除术加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D)、面积变异系数(CV)及六边形细胞比率(6A)更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角分离术联合超乳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效果与PT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相同,且更易于操作,损伤更少。
- 石妍葛红岩张红
- 关键词:小梁切除术房角分离术眼压角膜内皮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