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石佳

作品数:32 被引量:95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9篇外循环
  • 19篇氨甲环酸
  • 17篇体外循环
  • 15篇手术
  • 13篇心脏
  • 12篇心脏手术
  • 11篇动脉
  • 10篇冠状
  • 10篇冠状动脉
  • 9篇动脉旁路
  • 9篇动脉旁路移植
  • 9篇旁路移植
  • 9篇冠状动脉旁路
  • 9篇冠状动脉旁路...
  • 8篇动脉旁路移植...
  • 8篇移植术
  • 8篇旁路移植术
  • 8篇冠状动脉旁路...
  • 7篇术后
  • 7篇围术期

机构

  • 27篇中国医学科学...
  • 5篇北京协和医学...
  • 3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河北省儿童医...
  • 1篇北京大学医院

作者

  • 32篇石佳
  • 15篇袁素
  • 15篇李立环
  • 12篇王古岩
  • 10篇吕红
  • 9篇张昱
  • 7篇晏馥霞
  • 5篇王越夫
  • 5篇薛庆华
  • 5篇何爱霞
  • 5篇陈芳
  • 3篇田丽娟
  • 3篇李倩
  • 3篇李军
  • 3篇李军
  • 3篇肖文静
  • 2篇王瑾
  • 2篇然鋆
  • 2篇刘晋萍
  • 2篇周勇

传媒

  • 8篇中国分子心脏...
  • 4篇中国体外循环...
  • 3篇中华麻醉学杂...
  • 2篇心肺血管病杂...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临床麻醉学杂...
  • 1篇微循环学杂志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国输血杂志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国医刊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国心脏大会...

年份

  • 3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6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4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微循环监测在心血管手术围术期的应用现状及进展
2021年
微循环在心血管手术围术期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临床工作中对微循环监测的关注仍然不足。鉴于心血管手术围术期干预对患者微循环具有影响、有效运用微循环监测的结果来对患者血流动力学进行判断和管理,对指导围术期容量管理、药物治疗,减少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作用。本文综述了微循环监测在心血管手术围术期的应用现状及微循环监测在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介绍了近来有关在细胞水平上的微循环监测方法及新型的高光谱成像微循环监测技术,以提高临床医师对心血管手术围术期微循环监测的认识、促进微循环监测在心血管手术中的应用。
李倩石佳
关键词:心血管手术体外循环
氨甲环酸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炎性反应的影响
2011年
目的评价氨甲环酸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病人60例,年龄45—64岁,体重指数16—22kg/m^2,性别不限,ASA分级Ⅰ~Ⅲ级,NYHA心功能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2组(n=30):对照组(c组)和氨甲环酸组(T组)。麻醉诱导后T组经30min静脉输注氨甲环酸1g,然后以400mg/h的速率持续输注至术毕;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术毕和术后24h时取中心静脉血样,测定Hb、Pl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和血浆D-二聚体、IL-6的浓度。于术后6和24h时记录胸管引流量。记录术后异体红细胞和血浆的使用情况。记录住院期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T组术毕和术后24h时D-二聚体和IL-6的浓度降低,术后胸管引流量、异体红细胞和血浆的使用率降低(P〈0.05或0.01)。两组各时点Hb、Plt、凝血酶原时间和国际标准化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期间未见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氨甲环酸可减轻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的炎性反应。
王古岩王东史静张昱石佳方仲蓉陈芳李立环
关键词:氨甲环酸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炎症
抗炎因子及全身炎症反应评分在心脏手术围术期变化规律及蛋白酶抑制剂的影响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外周血单核细胞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术期的变化规律以及蛋白酶抑制剂的影响。方法 300例择期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或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150例。试验组于麻醉诱导后、肝素化后以及鱼精蛋白中和后,分别给予乌司他丁各100万单位,对照组则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分别于手术开始前(T1)、手术结束即刻(T2)、术后8 h(T3)、术后16 h(T4)、术后24 h(T5)、术后48 h(T6)和术后72 h(T7)使用ELISA方法检验血浆IL-10浓度、白细胞计数和单核细胞百分比并评估患者SIRS评分。结果IL-10浓度T2时开始显著降低。试验组最低值出现在T2,在T6恢复术前值;对照组最低值出现在T5,至T7时仍未恢复。T3~T7时试验组IL-10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SIRS评分T2时开始升高,T3时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T7时SIRS评分仍显著高于术前水平(P<0.01)。T3~T6时试验组SIRS评分始终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白细胞计数T2时即显著升高,T3时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T3~T6试验组白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单核细胞比例T2时即显著降低,T7时恢复术前水平。T3时试验组单核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乌司他丁可保护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术期IL-10的浓度、增加单核细胞百分比、降低SIRS评分和白细胞计数。
石佳肖文静王古岩薛庆华吕红何爱霞袁素李军张喆李立环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0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蛋白酶抑制剂
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术期抗纤溶治疗中的变化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评估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术期应用氨甲环酸抗纤溶治疗中的变化,同时观察氨甲环酸对围术期出血和输血的影响与NE水平变化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双盲临床试验。入选101例择期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0例)和试验组(n=51例)。试验组麻醉诱导后20min给予氨甲环酸负荷剂量10mg/kg,随后给予维持量10mg/(kg·h)直至手术结束,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输注。试验组和对照组各顺序取20例受试者,在手术开始前、手术结束即刻、术后6h和术后24h四个时间点分别取静脉血3ml,ELISA法测定NE。记录术后出血量、输血量、实验室检查、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和围术期临床数据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浆NE手术后6h分别为(130.65±107.69)ng/ml和215.71±78.16ng/ml,手术后24h分别为(381.79±173.36)ng/ml和(608.67±229.72)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术后总引流量分别为(737.22±270.57)ml和(1167.64±480.64)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的异体血制品输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红细胞输注量分别为(2.15±1.92)11和(4.98±4.32)U,血浆分别为401.57±398.52ml和664.4±563.02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NE水平在手术后6h和24h显著升高,氨甲环酸可以显著降低NE的升高,且可以显著减少围手术期出血量和异体血制品输注量。
吕红张昱袁素陈芳石晟杨丽静康文英石佳
关键词:心脏手术氨甲环酸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
右美托咪啶对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对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围术期心肌保护作用。方法:择期行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40例。患者在麻醉诱导插管...
袁素石佳王古岩何爱霞李军李立环
关键词:右美托咪啶低温体外循环心肌保护作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
心肺转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持续服用硫酸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患者氨甲环酸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013年
目的评价心肺转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前持续服用硫酸氯吡格雷(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患者氨甲环酸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将110例接受择期心肺转流CABG且术前持续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直至术前7d以内的患者,随机分入氨甲环酸组和标准治疗组。氨甲环酸组在麻醉诱导后给予负荷量10mg/kg静脉滴注,继以维持量10mg·kg^-1·h^-1持续静脉泵入直至手术结束;标准治疗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主要终点评价指标为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量,次要终点评价指标为术后出血量、大出血发生率、二次开胸止血率、异体红细胞输注率以及异体血浆和血小板的输注量和输注率。结果氨甲环酸组和标准治疗组的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量分别为4.0(7.5)单位和6.0(6.0)单位(W=1021,P〈0.01)。两组的术后引流量分别为930(750)ml和1210(910)ml(形=1042,P〈0.01),大出血发生率分别为50.9%和76.4%(χ^2=7.70,P〈0.01),二次开胸止血率分别为0和9.1%(χ^2=5.24,P=0.02);异体血浆输注量分别为400(600)ml和600(650)ml(W=1072,P=0.01)、输注率分别为60.0%和85.5%(χ^2=8.98,P〈0.01),异体血制品总输注率分别为85.5%和98.2%(χ^2=5.93,P=0.01)。围手术期病死率、并发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两组没有差异。结论在心肺转流CABG前持续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患者中,氨甲环酸可以减少术后出血和异体输血,未观察到不良反应。
石佳王越夫薛庆华袁素王古岩李立环
关键词:冠状动脉分流术氨甲环酸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不同剂量氨甲环酸减少心脏手术体外循环后出血和输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评估三种不同剂量氨甲环酸减少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和瓣膜置换术出血和输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择期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或瓣膜置换术患者共150例,随机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各50例。氨甲环酸采用负荷量加维持量的给药方式,负荷量在低、中、高三个剂量组中分别为10 mg/kg、20 mg/kg和30 mg/kg,维持量分别为10 mg.kg-1.min-1、15mg.kg-1.min-1、20 mg.kg-1.min-1。记录术后引流量、异体血输注量和输注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结果三组患者术后引流量在0~8h、9~16h、17~24h、25~48h、48h后至拔除引流管五个时间段以及总引流量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低剂量和中剂量相比,高剂量能够进一步减少术后引流量。三个剂量组的异体血输注量和输注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三个剂量组的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剂量氨甲环酸可减少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和瓣膜置换术术后出血量,但并不减少异体血输注量和输注率。不同剂量氨甲环酸对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没有显著影响。
周勇胡文军郭镜飞吕焕然袁素王古岩石佳李立环
关键词:氨甲环酸体外循环术后出血异体血输注
蛋白酶抑制剂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术期白细胞介素-6、体温和SIRS评分的影响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蛋白酶抑制剂对围术期白介素-6、体温和SIRS评分的影响。方法 :300例择期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或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150例。试验组于麻醉诱导后、肝素化后以及鱼精蛋白中和后,分别给予乌司他丁各100万单位,对照组则给予等量生理盐水。2组分别于手术开始前(T1)、手术结束即刻(T2)、术后8小时(T3)、术后16小时(T4)、术后24小时(T5)、术后48小时(T6)和术后72小时(T7)使用ELISA方法检验血浆白介素-6浓度、记录膀胱温、评估患者SIRS评分。结果 :白介素-6浓度自T2即开始显著升高(p<0.01),于T4达峰,随后逐渐下降。至术后72小时,白介素-6浓度在试验组恢复基础值,而在对照组仍然显著高于术前基础值(p<0.01)。自T2-T6,试验组白介素-6浓度始终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组体温和SIRS评分于T3显著升高(p<0.01),随后开始下降,至T7仍未恢复术前水平(p<0.01)。试验组T3-T6体温和SI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蛋白酶抑制剂可显著降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围术期白介素-6浓度、体温和SIRS评分。
石佳薛庆华陈芳王古岩吕红袁素肖文静李立环
关键词:体外循环白细胞介素-6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蛋白酶抑制剂
非体外循环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的麻醉处理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手术的麻醉处理经验。方法选择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医院血管外科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非体外循环下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患者lO例,其中男6例,女4例,慢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5例,慢性StanfordA型夹层动脉瘤2例(一期已行Bentall加全弓及象鼻手术),马凡综合征合并慢性StanfordB型夹层动脉瘤1例,胸腹主动脉瘤2例。所有病例术中均采用血泵法联合自体血液回收技术。记录手术时间、阻断时间、血制品用量及术后并发症。结果10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7.4±1.2)h,近端主动脉阻断时间(11.5±3.6)rain,肋间动脉重建时间(16.4±5.5)rain,腹主动脉阻断时间(23.4±4.3)min,术后清醒拔除气管插管时间(14.1±2.5)h,血制品用量:血浆(600.5±542.8)ml,血小板(1.7±0.8)治疗量,红细胞(4.3±2.4)U,自体血(465.7±242.3)ml,术后肺不张3例,腹腔积液1例,1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非体外循环下行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减少了深低温停循环对机体的影响和血制品用量,有利于术后恢复。
李军石佳陈雷李立环纪宏文
关键词:主动脉瘤麻醉非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抗纤溶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评估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氨甲环酸抗纤溶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2014年10月至2017年2月于阜外医院纳入211例择期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通过计算机生成随机数序列,随机分为试验组(105例)和对照组(106例),麻醉诱导后试验组予以氨甲环酸负荷量10 mg/kg静脉输注,继以维持量10 mg·kg^-1·h^-1持续泵注至术毕,对照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输注。记录术后失血和异体血制品输注情况、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死亡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基线人口统计学资料、既往史、心血管病高危因素和术前用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失血量分别为860(670, 1 190)ml和985(783, 1 365)ml,红细胞输注量为2(0,8)U和6(2,10)U,血浆输注率为53.33%和70.75%,血浆输注量为1(0, 3)U和2(0, 3)U,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死亡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氨甲环酸可产生有效的抗纤溶作用,减少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出血和异体血制品输注,且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
王瑾张昱肖文静金蕾张玉林石佳
关键词:冠状动脉分流术氨甲环酸体外循环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