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鸿
- 作品数:80 被引量:600H指数:12
- 供职机构:教育部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理学更多>>
- 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体外原代培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 2003年
- 目的 应用体外培养技术,对喉鳞状细胞癌组织进行体外培养,探讨喉鳞癌组织原代培养中的各种影响因素,为建立人喉鳞癌组织的细胞系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采用体外组织培养技术,对24例人喉鳞状细胞癌组织进行原代培养,观察原代培养中肿瘤细胞的生长与供体的年龄、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及不同培养方法的关系,分析在人喉鳞癌细胞的培养中成纤维细胞、微生物污染的影响。结果 24例人喉鳞状细胞癌组织标本,年龄小于60岁组的细胞生长率为31.25%(5/16例),年龄大于60岁组为37.5%(3/8例);高分化组为100%(2/2例),中分化组为30.8%(4/13例),低分化组25%(2/8例);组织块培养法为43.75%(7/16例),酶消化法培养为10%(1/10例);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在培养的第5~7天,在贴壁组织块周围可见到有上皮样细胞爬出。全部标本中,成纤维细胞的过度生长和微生物的污染是阻碍人喉鳞癌细胞生长的重要因素。结论培养组织的细胞生长率与供体的年龄关系不大;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较高者,细胞的生长率较高;与酶消化分离培养法相比,贴壁组织块培养法的细胞生长率较高;成纤维细胞及微生物的污染是阻碍人喉鳞癌细胞系建立的重要因素。
- 倪鑫马丽晶韩德民张伟王鸿
- 关键词:喉鳞状细胞癌癌组织体外原代培养成纤维细胞微生物污染
- 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氧化应激状态研究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 检测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外周血血清中氧化应激标志物,探讨氧化应激反应在AR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留取23例健康人、48例AR患者外周血血清,分别检测氧化应激标志物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总一氧化氮合酶(total nitric oxide synthase,TNOS),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alondidehyde,MDA),以及体内主要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水平.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AR患者血清NO水平((x)±s,以下同)为[(97.92±73.42)μmol/L]较健康对照组[(64.04±29.54)μmol/L]明显升高(t=-0.281,P〈0.05);iNOS与TNOS比值(0.51±0.11)较健康对照组(0.45±0.15)明显升高(t=-2.061,P〈0.05);血清GSH-Px活性[(258.24±45.25)U/(ml·min)]较健康对照组[(215.11±47.62)U/(ml·min)]明显升高(t=-2.2349,P〈0.05)).而AR患者血清SOD活性、MDA含量较健康对照组分别有升高和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56,t=1.922,P值均〉0.05).结论 氧化应激反应参与AR病理生理过程,而iNOS-NO通路在AR的发病过程中可能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 矫健张伟孟娜王鸿张罗
- 关键词:氧化性应激超氧化物歧化酶鼻炎变应性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
- 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治疗喉癌的Ⅰ期临床试验及追踪观察被引量:68
- 2003年
- 目的 评价重组人p5 3腺病毒注射液 (rAd p5 3)对喉癌患者的毒理、药理作用。方法将 12例各期喉癌患者随机平分成 3个剂量组 (1× 10 1 0 VP、1× 10 1 1 VP、1× 10 1 2 VP) ;局部注射rAd p5 3,1次 隔日× 5次× 2个疗程 ,经 3年以上的追踪 ,通过症状、体检 (含喉镜检查 )和实验室检查观察其副作用及临床疗效。结果 在 1× 10 1 2 VP组 1例患者出现自限性发热 ,余 11例无异常。所有患者在治疗后常规和重要脏器等检测值均在正常范围。rAd p5 3特异性抗体在治疗后 2~ 3周后转阳性 ;rAd p5 3治疗患者肿瘤组织p5 3蛋白表达明显增强 ;2例患者治疗后SIL 2R水平异常和T细胞亚群失调指标好转 ;所有患者随访 3年以上示无瘤生存。结论 rAd p5 3局部治疗喉癌安全、有效 ,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韩德民黄志刚张伟于振坤王琪倪鑫陈晓红潘锦华王鸿
- 关键词:重组人P53腺病毒喉癌毒理学P53基因基因疗法
- 不同培养方法对螺旋神经元体外生长的影响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观察不同培养条件下螺旋神经元体外生长情况,获得高纯度螺旋神经元培养物。方法利用酶消化法、剪切分离结合酶消化法对出生后3~5天的大鼠螺旋神经节进行分离,分别在血清培养基和神经元专用培养基内培养,观察神经元形态及生长情况,并进行免疫组化鉴定。结果神经元专用培养基比含血清培养基能够得到纯度更高的神经元,且细胞形态良好,轴突再生能力强。结论酶消化结合剪切分离螺旋神经节,经神经元专用培养基培养,能获得高纯度的螺旋神经元。
- 史金凤夏寅雷雳王鸿范尔钟
- 关键词:螺旋神经节神经元细胞培养
- 三种过敏原粘附材料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 目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三种过敏原粘附材料的细胞毒性,评价三种材料的生物安全性。这三种材料分别为凡士林,高度精制的长链碳氢化合物(泰斯花粉阻隔剂成分),新型过敏原粘附剂SZ6。方法向鼠L929细胞中分别加入以上3种材料的浸提...
- 周芸王鸿杨军
- 关键词:生物安全性评价细胞毒性碳氢化合物增殖指数
- 鼻内镜手术疗效综合评价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对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疗效的综合评价方法。方法采用声反射鼻腔测量系统、前鼻测压计、T&T嗅觉计定量检查法和术区黏膜评分法,对46例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患者鼻气道阻力、嗅觉、鼻腔术区黏膜形态进行测试。结果鼻内镜手术后患者的鼻气道通气、嗅觉有明显好转;术后鼻腔、黏膜状况与功能恢复有显著相关性。结论鼻气道阻力、嗅觉功能测试、鼻声反射检查、术区黏膜评分检测作为手术前后鼻功能的检测手段,可对术后疗效进行客观的综合评价。
- 张欣魏永祥韩德民张晓斌羡慕王鸿贺飞
- 关键词:内窥镜检查鼻腔测压气道阻力嗅觉
- 慢性鼻窦炎术后抗变态反应治疗的意义──219例回顾性分析被引量:3
- 2000年
- 张伟王鸿周兵韩德民
- 关键词:回顾性分析抗变态反应耳鼻咽喉变态反应性复发因素
- 内镜鼻窦手术前后鼻气道阻力和嗅觉功能的测试结果被引量:35
- 2002年
- 目的 定量分析内镜鼻窦手术前后患者鼻气道阻力和嗅觉功能的变化。方法 采用前鼻测压法和T&T标准试嗅法对 12 7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鼻气道阻力和嗅觉功能进行测试。结果 ①患者鼻气道阻力的增加和嗅觉障碍的程度基本上随临床分期的增高而呈加重的趋势 ;②内镜鼻窦手术后 ,患者的鼻腔通气状况及嗅觉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总有效率分别为 93 4 % (85 / 91)和71 9% (6 4 / 89) ;③变应性因素是影响术后鼻功能改善的主要原因之一。结论 鼻气道阻力和嗅觉功能测试作为鼻功能的检测手段 ,可广泛的应用于内镜鼻窦手术前后。
- 王鸿张伟韩德民周兵
- 关键词:内镜鼻窦手术鼻气道阻力嗅觉功能
- 一氧化氮信号通路对小鼠鼻腔纤毛运动的调控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观察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信号系统对小鼠鼻腔纤毛运动的调控。方法 酶消化法培养小鼠鼻腔上皮细胞,采用高速数字化显微成像技术对纤毛摆动进行定量分析,观察10mmol/LL-精氨酸(L-arginine,L-arg)对上皮细胞纤毛摆动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O信号系统分子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鸟苷酸环化酶(guanylate cyclase,GC)、蛋白激酶G(protein kinase G,PKG)的表达。结果 ①Hanks平衡盐溶液(Hank’s balanced salt solution,HBSS)对照组小鼠鼻纤毛摆动在10min内无明显变化;②10mmol/L L-arg处理组纤毛摆动频率(ciliary beat frequency,CBF)加药后2min即出现明显增加,在检测的各个时间点,CBF与加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免疫组化结果显示NO信号通路中主要信号分子eNOS、GC、PKG在小鼠鼻腔纤毛中均有明显表达。结论 NO-环磷酸鸟苷(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cGMP)-PKG信号通路参与了小鼠鼻纤毛运动的调控。
- 矫健王鸿金善哲张罗
- 关键词:一氧化氮信号通路精氨酸纤毛
- 小鼠鼻腔及气管黏膜上皮细胞的构成和纤毛反应性比较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比较小鼠鼻腔及气管黏膜上皮细胞的构成以及纤毛摆动频率对外源性刺激的反应性。方法 采用酶消化法获取小鼠鼻腔及气管黏膜纤毛细胞,观察纤毛细胞的得率以及ATP和苯扎溴铵对纤毛摆动频率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鼻腔及气管黏膜上皮的细胞构成。结果 ①培养细胞中小鼠鼻甲的纤毛细胞得率可达(45±5)%,气管组织仅有(15±5)%;②免疫组化染色鼻腔及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均有乙酰化α-tubulin阳性表达,鼻腔的纤毛细胞层更连续,细胞更密集;③100μmol/LATP均能引起鼻甲及气管的纤毛摆动频率增加,增加率分别为235.06%和118.49%;0.005%苯扎溴铵均能使2个部位的纤毛摆动频率下降,降至原有频率的50.31%和8.27%。2组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3和0.004;④扫描电镜观察,鼻腔黏膜上皮中纤毛细胞的比例(90%)明显高于气管上皮纤毛细胞比例(30%~40%)。结论 小鼠鼻腔和气管黏膜上皮中纤毛细胞的比例存在明显差异;2个部位的纤毛摆动频率对外源性刺激的反应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从纤毛细胞的数量上看,鼻腔远远高于气管,其中鼻甲是个不容忽视的丰富资源。
- 王鸿矫健金善哲张罗
- 关键词:鼻腔气管上皮细胞纤毛纤毛摆动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