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琦
- 作品数:65 被引量:86H指数:5
-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肺静脉隔离对心脏自主神经调节的影响
- 2007年
- 肺静脉隔离(PVI)是目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重要手段之一。支配心房的迷走神经节后纤维主要通过心外膜的3个脂肪垫分布到心房的相应区域。肺静脉特别是右肺静脉与3个脂肪垫比邻,因而,PVI有可能损伤心外膜的3个脂肪垫而导致心房局部去迷走神经。本研究通过心率变异性(HRV)分析,以揭示PVI对控制窦房结自主神经的影响。
- 黄立萍张树龙许燕平董颖雪王莹琦高连君李世军林治湖杨延宗
- 关键词:肺静脉隔离自主神经调节迷走神经心率变异性脂肪垫节后纤维
- 不同起搏模式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脏重构及远期预后影响的随访观察被引量:14
- 2011年
- 目的评价单腔起搏(VVI)和双腔起搏(DDD)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脏重构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03年1月植入永久性起搏器的患者的随访资料,评价VVI和DDD两种不同起搏方式患者左心系统重构与瓣膜反流、心脏功能、血栓与心房颤动事件发生率、病死率等影响情况。结果对DDD组患者57例和VVI组患者59例,长期随访(97±27)个月、(107±44)个月发现,DDD组患者左心房、左心室内径同术前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5)mm比(35±5)mm,P=0.07;(47±7)mm比(47±5)mm,P=0.32],三尖瓣反流率显著增加(42.1%比10.5%,P〈0.01);VVI组左心房[(45±12)mm比(39±12)mm,P〈0.01]、左心室[(53±11)mm比(50±9)mm,P=0.01)]舒张末期内径较术前明显增加且三尖瓣反流率(42.4%比16.9%,P〈0.01)显著增加;DDD组[(57±7)%比(59%±9)%,P=0.11]和VVI组患者末次随访左心室射血分数[(53±10)%比(56±11)%,P=0.05]同术前比无明显变化;末次随访时DDD组和VVI组心房颤动发生率(5.4%比22.0%,P=0.14)、再住院率(26.3%比33.9%,P=0.08)和病死率(10.5%比11.9%,P=0.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起搏模式均不能阻止心脏电重构与机械重构的发生。提示现有的房室顺序起搏模式基础上,有必要寻求更加生理性的起搏部位或最小化心室起搏、优化房室间期等方式提高患者的预后。
- 董颖雪郭萌杨延宗高连君查咏梅解泽宙张树龙孙颖慧王莹琦夏云龙Javin Boodhna
- 关键词:起搏器心律失常心脏重构
- 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扩张性心肌病出现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 目的观察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扩张性心肌病出现顽固性心力衰竭(心衰)的治疗效果。方法扩张性心肌病出现顽固性心衰伴心室内传导延迟患者4例,男性3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57.5±12.7岁。NYHA心功能在Ⅲ~Ⅳ级,QRS间期>...
- 李世军高连君张树龙王莹琦尹晓盟杨延宗林治湖
- 关键词:扩张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
- 文献传递
- 肺静脉隔离对心房向量环的影响
- 目的肺静脉隔离(PVI)是心房颤动(房颤)的重要手段,PVI可以导致肺静脉附近的部分左心房产生电静止区。研究通过测量PVI前后心电向量图的变化,以揭示PVI所致的局部心房电静止能否改变心房向量环。方法3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
- 许燕平张树龙董颖雪王莹琦高连君杨东辉林治湖杨延宗
- 文献传递
- 右侧房室旁道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体会被引量:5
- 1996年
- 采用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阻断右侧房室旁道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50例,其中单旁道45例,双旁道4例,三旁道1例,共56条旁道。首次消融成功率94%,二次消融成功率100%。平均随访9个月,3例复发(6%),均经再次消融成功,其余病例未服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无心动过速复发,术后除1例右后间隔旁道消融后出现一过性Ⅲ°房室传导阻滞外无其它并发症发生。就右侧旁道消融的体会进行了讨论。
- 高连君张树龙林治湖杨延宗丛培欣王莹琦黄立萍朱皓郑晓群李贵海苗卫华吕家兰刘少稳宋道岭
- 关键词:导管射频消融心律失常
- 电生理标测指导下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慢性心房颤动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 探讨电生理标测指导下的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慢性心房颤动 (房颤 )的可行性。方法 2 0例慢性房颤患者 ,男 14例 ,女 6例 ,年龄 5 6~ 72岁 (平均 6 8± 7岁 ) ;房颤病史 1~ 9年 (平均 3± 7年 ) ,经过至少一次的体外同步心脏电复律 ,房颤均在 30min内复发。电生理标测指导下的肺静脉隔离方法为 :(1)最早激动点指导下消融。肺静脉内的Basket导管记录的心房电活动显示节律较规整 ,激动顺序一致。 (2 )房颤长间歇 (连续记录的最长心房电活动间期 >30 0ms)指导下消融。肺静脉内电位节律紊乱 ,激动顺序不一致 ,房颤长间歇后的第一次心脏搏动的最早激动部位为消融靶点。(3) 3型房颤波指导下的消融。房颤频率快 ,肺静脉内Basket导管记录的电活动激动顺序紊乱 ,部分电极记录的心内电图等电位线消失而不能确定孤立的心房电活动 (3型房颤 ) ,此部位作为消融靶点。在房颤过程中完成 4支肺静脉电隔离后 ,房颤不能自发终止者应用体外同步电复律。重新将Basket导管放入肺静脉 ,仍记录到肺静脉电位者将在窦性心律下完成电隔离。结果 (1)临床结果 :所有患者在肺静脉隔离后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 ,其中 1例患者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 ,2例患者转为心房扑动 ,经右心房峡部消融后转为窦性心律 ,余患者经体外同步电复律?
- 张树龙王莹琦高连军刘少稳李世军刘金秋杨东辉夏云龙丛培鑫林治湖杨延宗
- 关键词:慢性心房颤动肺静脉电隔离电生理标测电复律
-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患者慢频率室性心动过速低能量复律一例被引量:1
- 2015年
-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现已成为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最有效的防治措施。但是随着ICD的临床应用,关于ICD治疗的许多特殊临床问题,如ICD不适当治疗、ICD治疗后患者焦虑恐惧状态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个体化的ICD参数设置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报道了1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患者反复慢频率室速发作,通过个体化的治疗参数设置并低能量复律成功的病例,旨在探讨安全、高效的ICD个体化参数设置问题。
- 贾静静董颖雪夏云龙高连君张树龙王莹琦尹晓盟常栋杨延宗
- 关键词: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低能量复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心脏性猝死
- 心电图在CRT应答中的预测作用
- 周梦垚董颖雪王楠高连君张树龙夏云龙尹晓盟常栋王莹琦杨延宗
- 缓慢心律失常患者置入起搏器后室房逆传发生情况及其意义
- 2004年
- 目的观察置入埋藏式起搏器的患者中室房逆传(VAC)的发生情况、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 杨兰王莹琦高连君杨东辉杨延宗林治湖
- 右心耳梳状肌在房性心律失常中作用
- 目的在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时,电刺激或导管机械刺激三尖瓣环与右心耳交接处常可诱发短阵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甚至心房颤动(房颤)。而对这一局限区域内电生理特性进行系统的研究尚少。研究对其不应期及易感窗口进行分析,并对正常...
- 张树龙董莹雪高连君王莹琦李世军林治湖杨延宗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