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歆琼

作品数:58 被引量:186H指数:8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益普生腹泻基金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9篇儿童
  • 18篇肠病
  • 17篇炎症
  • 17篇炎症性
  • 17篇炎症性肠病
  • 9篇儿童炎症性肠...
  • 9篇腹泻
  • 6篇克罗恩
  • 6篇克罗恩病
  • 6篇肠道
  • 5篇乳糜泻
  • 5篇内镜
  • 4篇早发型
  • 4篇突变
  • 4篇细胞
  • 4篇小儿
  • 4篇慢性
  • 4篇免疫
  • 4篇基因
  • 4篇基因突变

机构

  • 52篇上海交通大学...
  • 7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儿童医...
  • 1篇山东大学
  • 1篇武汉市儿童医...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烟台毓璜顶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成都市儿童医...
  • 1篇武汉市妇女儿...

作者

  • 57篇王歆琼
  • 41篇许春娣
  • 19篇肖园
  • 14篇余熠
  • 11篇许旭
  • 6篇郭燕
  • 5篇苏林
  • 5篇刘伟
  • 4篇周同
  • 4篇董治亚
  • 4篇陆文丽
  • 3篇王俊祺
  • 3篇李佳
  • 3篇吴菁
  • 3篇张清清
  • 2篇曾敬清
  • 2篇马晓宇
  • 2篇章丽雅
  • 2篇苏雯
  • 2篇杨芬

传媒

  • 9篇中华儿科杂志
  • 7篇诊断学理论与...
  • 6篇临床儿科杂志
  • 5篇中国实用儿科...
  • 3篇中国微生态学...
  • 2篇中华实用儿科...
  • 1篇生命科学
  • 1篇健康博览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中国医刊
  • 1篇家庭用药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现代免疫学
  • 1篇家庭医药(快...
  • 1篇中华炎性肠病...
  • 1篇2012中国...
  • 1篇第十届全国儿...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The 14...

年份

  • 3篇2024
  • 6篇2023
  • 7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9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儿科消化内镜临床应用进展及展望被引量:2
2012年
近年.我国儿科的消化内镜诊断和治疗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大部分综合医院儿科及专科医院已开展胃肠镜检查.不少医院拥有了细径的电子胃镜、肠镜。个别医院还添置了小肠镜、胶囊内镜、超声内镜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等,使消化道的腔道病变确诊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儿童消化疾病的疾病谱也随着诊断手段的变化而改变。随着仪器的不断改进和更新.适应儿科患者的各项内镜治疗技术也随之开始使用.使一些患胆胰系统疾病、胃肠道息肉、消化道出血、腔内狭窄等疾病患儿不用开刀即可解决病痛。不少目前刚刚在成人开展的最新内镜检查技术.如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放大内镜、电子染色内镜等也开始被儿科内镜医师所关注。
许春娣王歆琼
关键词:消化内镜儿科
为什么儿童会对牛奶蛋白过敏
2024年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防护盾”,也是人体的“禁卫军”,起着保护人体和清除外来入侵的核心作用。免疫系统类的疾病表现为免疫系统缺陷(如艾滋病)和免疫系统过度敏感(如过敏,甚至是系统性红斑狼疮)两种。过敏是指由于免疫系统对某些物质过度敏感而导致的一种病理现象,又被称为“变态反应”。
张清清陈岩岩王歆琼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系统牛奶蛋白过敏变态反应外来入侵病理现象
三十例极早发型炎症性肠病患儿的临床表型和基因特点分析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探讨中国极早发型炎症性肠病(VEO-IBD)患儿的遗传学及临床特点.方法分析确诊的30例VEO-IBD中国汉族儿童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体格发育、实验室检查、药物疗效,并采用目标基因捕获的二代测序技术和Sanger测序法对目前报道的50个候选基因进行测序分析.结果30例患儿中有15例患儿存在有意义基因突变,其中13例患儿为IL-10RA突变,1例患儿为CYBB半合子突变,1例患儿为SLC37A4复合杂合突变.本研究观察到IL-10RA的8个突变位点及突变病例数分别为p.R101W(10例)、p.K173NfsX7(5例)、p.R165X(414)(2例)、p.R117H(2例)、p.P146fs(1例)、p.G141R(1例)、p.V100G(1例)和p.Y64C(1例).与15例基因无突变/无意义突变组患儿比较,基因突变组的15例患儿的起病中位年龄更低[0.5(0.03,2)个月比4(0.23,9)个月,P=0.025];1月龄前起病的患儿所占比例更高(66.7%比26.7%,P<0.05);合并肛周病变患儿所占比例更高(73.3%比26.7%,P<0.05)和药物治疗后完全缓解率更低(46.7%比0,P<0.01).结论中国VEO-IBD患儿中单基因突变的阳性率较高,最常见的为IL-10RA基因突变.基因突变的IBD患儿存在发病年龄小,更易合并肛周病变以及药物治疗缓解率低的特点.
苏雯许春娣王歆琼余熠郭燕许旭肖园
关键词:儿童炎症性肠病原发性免疫缺陷病遗传代谢病
上海社区婴儿腹泻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上海社区婴儿腹泻的发生情况以及影响腹泻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7月至2012年4月于上海闵行区12个社区首次参加体检的婴儿6661例,采用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通过为期1年的随访调查,统计12月内婴儿的腹泻情况及出生史、喂养史、家庭情况和营养状况等。结果 6661例婴儿中男性3523例,女性3138例。0-3月龄腹泻发生率为1.3%,4-6月龄为3.0%,7-9月龄为3.9%,10-12月龄为4.4%。12月龄内人均腹泻次数为0.13次。家庭收入、喂养方式、抚养方式、母亲文化程度及户籍等是婴儿腹泻的影响因素。结论上海婴儿腹泻发生率较过去有所下降。影响婴儿腹泻的主要因素为家庭收入、喂养方式、抚养方式、母亲文化程度及户籍等。
肖丽萍王歆琼黄俊李云王筱金许春娣
关键词:婴儿腹泻发生率
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儿童自身炎症性疾病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以反复腹痛为主要表现的儿童自身炎症性疾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例以反复腹痛为主要表现的自身炎症性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检索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2例患儿均表现为反复腹痛。例1,男,6岁6个月起病;曾诊断为阑尾炎,手术切除后仍反复腹痛,常规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随后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糜烂性胃炎,使用激素治疗可控制腹痛发作;后经全外显子测序发现存在TNFAIP3基因新生杂合变异,确诊为A20单倍剂量不足。例2,女,2岁9个月起病;伴外周血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升高,曾在外院常规抗感染治疗5个月,效果欠佳;随后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肠病,接受泼尼松口服后腹痛仍反复;后经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发现患儿存在MEFV基因变异,确诊为家族性地中海热。共检索到涉及<18岁中国人的11篇文献,45例患者,其中A20单倍剂量不足11例,家族性地中海热34例。A20单倍剂量不足的起病中位年龄为3.3岁,家族性地中海热为5.7岁;约25%患者表现为反复腹痛,仅表现为反复腹痛者尚未见报道。结论对病程长、反复腹痛发作伴炎性细胞因子明显增高的患儿,应考虑自身炎症性疾病,进行基因检测并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
赵雪奇闾佳佳余熠王歆琼许春娣肖园
关键词:腹痛儿童
糖生物学与免疫调控的病生理意义及进展被引量:2
2013年
糖与蛋白质及核酸共同构成了生物学领域中体现生命现象的最重要的三类生物大分子。糖及其复合物作为生物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已渗透至整个生物医学领域,相关研究及成果发展成为一门新兴学科——糖生物学(Glycobiology)。免疫系统是研究糖结构及功能的理想系统,免疫反应的各个方面均涉及糖的参与及调控,因而深入研究糖类的免疫调控作用对于探究各种生物学现象至关重要。综述了糖生物学中的相关概念,糖及其复合物在机体中相互作用而调控免疫反应的病生理意义,以及影响炎症反应与肿瘤发生的最新研究进展。
张彦洁章丽雅吴菁王俊青任建敏王歆琼许春娣周同
关键词:糖生物学糖基化凝集素
乳糜泻研究进展被引量:13
2011年
乳糜泻(celiac disease,CD),又称为麸质敏感性肠病,是一种由于遗传易感个体摄入麦麸物质后引起的慢性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典型表现为慢性腹泻、腹痛、腹胀等消化道症状,在儿童中常导致生长发育迟缓。
王歆琼许春娣
关键词:乳糜泻麸质腹泻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住院病例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住院患儿的临床表现和肝功能等实验室检查特征,以提高对儿童原发性EB病毒(EBV)感染的认识。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北院儿内科收治的血清学确诊为原发性EBV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3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包括男性18例,女性15例。临床表现为均有发热(100%),热程(5.7±2.7)d。淋巴结肿大33例(100%),咽峡炎27例(82%),肝脾肿大26例(79%),皮疹16例(48%),鼻塞32例(97%),眼睑浮肿23例(70%)。肝功能异常患儿25例(76%),均在住院期间复查了肝功能4项,结果显示天冬氨酸转氨酶和丙氨酸转氨酶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9例患儿复查了肝功能13项,通过对其他生化指标的检查对比结果显示,治疗后总胆汁酸、甘胆酸、乳酸脱氢酶较治疗前下降,前白蛋白和白蛋白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常见的症状为发热、颈部淋巴结大、鼻塞、咽峡炎和肝脾肿大。肝功能损害除转氨酶升高以外,还可以合并总胆汁酸、甘胆酸、乳酸脱氢酶升高,前白蛋白和白蛋白下降,应给予关注。
陈烨杨媛艳王歆琼顾秋芳
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肝功能损害儿童
新手爸妈的困扰——婴幼儿食物过敏
2023年
新生命的降临对于每个家庭都是一件兴奋而重要的事情,可随之而来的养育烦恼往往成为家庭幸福的脚石。食物过敏可能是婴儿出生后首先困扰家庭的疾病之一,识别和正确对待可能发生的食物过敏可以解除父母的焦虑。
王歆琼
关键词:家庭幸福食物过敏婴幼儿
前白蛋白在小儿炎症性肠病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炎症性肠病(IBD)是指原因不明的一组非特异性慢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IBD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不仅有消化道症状,还可有肠道外表现。由于缺乏特异性指标,IBD的诊断只能是排除性,不仅容易误诊,且评估疾病的活动性也有一定困难。为此作者探讨检测IBD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PA)水平并评价其对IBD的诊断意义。方法患儿于确诊IBD后次日晨空腹采血,前白蛋白定量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使用Beckman Array 360 System全自动微量蛋白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进行测定。正规治疗2个月后复查前白蛋白指标作为对照。结果治疗前的前白蛋白明显下降,经过正规治疗,病情逐渐缓解,前白蛋白的含量也逐渐上升,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IBD是一种与感染密切相关的疾病,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动态监测,并结合临床,这样就更有助于观察患儿疾病的演变和药物的疗效。
苏林许春娣王歆琼姚炜炯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前白蛋白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