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置管
  • 1篇导管
  • 1篇导管相关
  • 1篇导管相关性
  • 1篇导管相关性感...
  • 1篇电图
  • 1篇动脉
  • 1篇动物
  • 1篇心电
  • 1篇心电图
  • 1篇心肺
  • 1篇心肺复苏
  • 1篇心功能
  • 1篇心功能不全
  • 1篇心律
  • 1篇心律失常
  • 1篇心跳
  • 1篇心跳骤停
  • 1篇心脏
  • 1篇心脏急症

机构

  • 5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兰州大学第二...

作者

  • 7篇王成碧
  • 2篇刘春艳
  • 1篇姜丽静
  • 1篇徐福林
  • 1篇邓星奇
  • 1篇李培杰
  • 1篇倪菊平
  • 1篇沈桢巍
  • 1篇李响
  • 1篇沈国锋

传媒

  • 1篇内科急危重症...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实用临床医学...
  • 1篇临床急诊杂志
  • 1篇中国急救复苏...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主动脉夹层三例误诊原因分析被引量:2
2004年
王成碧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误诊影像学检查腹痛心电图
经皮中心静脉置管的感染状况分析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观察经皮中心静脉置管后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情况,寻找可能导致感染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经皮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CRI的发生率为4.5%,低于我院平均医院感染率(5%),主要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感染的发生与置管持续时间,患者的免疫水平,无菌操作,长期静脉高营养药物的使用有关。结论:应重视中心静脉置管术导管相关性感染。
刘春艳王成碧
关键词: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
经皮微创气管切开置管在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进一步推广经皮微创气管切开置管救治危重患者的临床应用,探索其疗效、可行性及前景。方法收集经皮气管切开患者395例,占同期收治患者的46.8%,其中217例直接切开,178例由气管插管后再转行切开,全部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钢丝导引扩张置管法。结果395例无一例失败,242例病情好转后脱机并拔管转出ICU,有177例患者手术拔管后1~6个月随访无一例出现中心气道狭窄梗阻等并发症。结论经皮微创钢丝引导气管切开置管在危重患者抢救中具有快速、创伤性小、手术操作精确易掌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势,对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有很大的前景。
王成碧沈国锋
关键词:微创气管切开术
静滴注射用磷霉素钠致死一例被引量:7
2005年
沈桢巍王成碧
关键词:磷霉素钠药物过敏
九例住院患者急性栓塞事件原因分析
2006年
目的:探讨导致住院期间发生急性栓塞性疾病的各种因素。方法:以回顾性调查的方式,分析近2.5年来发生于住院期间的急性栓塞性事件的相关因素及发生机制。结果:高龄、房颤(房扑)、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慢性心衰、既往血栓栓塞性疾病、慢阻肺、肿瘤、长时间卧床、急性疾病状况等是导致住院期间发生急性栓塞事件的常见因素。结论:对于存在栓子形成高危因素的住院患者加强监测,主动采取预防措施,将有助于改善预后。
刘春艳王成碧
关键词:住院
紧急心脏临时起搏救治心脏急症的临床应用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评估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器安置术救治急危重患者心脏急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对472例伴发多种类型心律失常的患者在动态心电监测下采用床旁经静脉穿刺法行心脏临时起搏器安置术,入管路径依次为双侧锁骨下静脉276例次、右侧颈内静脉190例次、右侧股静脉6例次。评估临床可操作性、应用指针和范围、起搏后疗效、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及并发症处理等。结果:459例次经床旁盲插导管成功,成功率97.25%。平均操作时间3~10min。应用于心脏疾病及心脏疾病以外因素导致的心律失常的急救,导管插入成功都能正常起搏心脏,起搏器安置术中、起搏应用过程中发生室颤、心脏穿孔、血气胸、导管脱落、感知起搏不良等相关并发症21例,占4.45%。结论: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术在纠正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具有快捷、损伤小、灵活性高、疗效好、并发症少等特点,在危重症患者的综合救治中优势明显。
王成碧姜丽静倪菊平
关键词:心律失常危急重症临时心脏起搏治疗
肾上腺素联合4-苯丙酸甲酯盐酸盐改善心跳骤停动物复苏早期生存率的研究
2011年
目的 观察心肺复苏时联合应用肾上腺素和短效β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4-苯丙酸甲酯盐酸盐(Esmolol)对复苏早期生存率影响.方法 36只清洁级家兔随机,建立心肺复苏模型.并分为三组,A组:手术对照组,仅行麻醉、手术、气管插管,但不致颤;B组:单纯肾上腺素组,在复苏时使用标准剂量肾上腺素(10 μg/kg);C组:肾上腺素+Esmolol组,在复苏时使用肾上腺素(10 μg/kg)联合Esmolol(200 μg/kg).记录电除颤次数、生存时间,并在致颤前15 mim,复苏后30 min、60 min、120 min、180 min及240 min采血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BNP和cTnT.结果 与A组比较,B、C组复苏成功后BNP、cTnT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P〈0.01),其中B组升高幅度大于C组(P〈0.01).C组电除颤次数小于B组(P〈0.05),C组生存率显著大于B组(P〈0.05).结论 在复苏时使用肾上腺素联合Esmolol在心肺复苏后早期对复苏后心脏有保护作用,可提高实验动物生存率.
李响李培杰徐福林邓星奇王成碧
关键词:心肺复苏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生存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