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仙萍 作品数:53 被引量:207 H指数:11 供职机构: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 贵州省科技厅农业攻关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轻工技术与工程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一种紫苏籽油的储藏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紫苏籽油的储藏方法,属于油脂化工领域中的油脂保存技术领域。本发明方法使用天然抗氧化剂迷迭香酸,以替代已有技术中的非天然抗氧化剂,不仅增加了紫苏籽油的抗氧化性,还在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功能方面有所提升... 商志伟 沈奇 徐静 温贺 杨森 王仙萍文献传递 主要栽培因素对甘蓝型油菜产油量的影响 2013年 [目的]研究播期、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施硼量6个主要栽培因素对甘蓝型油菜产油量的影响.[方法]利用已有的研究资料和笔者的试验研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产油量与播期呈负相关、与密度多呈一元二次抛物线关系,与氮肥施用量呈一元二次抛物线关系、与磷、钾肥呈直线相关关系,与硼肥施用量呈一元二次抛物线关系,关于磷、钾、硼肥对油菜产油量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高油份品种(≥44.00%)获得最高产油量的施氮量平均为185.18 kg/hm2,产油量平均为1 442.60 kg/hm2.含油率较低品种(<42.00%)获得最高产油量时的施氮量平均为286.28 kg/hm2,产油量平均为1 350.57 kg/hm2,高含油率品种产油量比含油率较低品种的产油量平均高6.81%;当施纯氮185.18 kg/hm2时,含油率较低品种的产油量平均为1 247.84 kg/hm2,高含油率品种产油量比含油率较低品种的产油量平均高15.61%.油菜品种含油量与获得最高产油量的施氮间呈极显著负相关(-0.9800**).甘蓝型优质杂交油菜高油份品种高产保优栽培措中氮、磷、钾、硼肥施用量分别为187.5 ~ 195、105 ~ 120、135 ~ 150、22.5 kg/hm2.密度和播期根据各地栽培习惯而定,贵州油菜移栽播期9月10 ~ 16日,密度6~10.5万株/hm2.[结论]明确了播期、密度、施氮量对甘蓝型油菜产油量的影响,提出高油份品种高产保优栽培措施. 赵继献 杜才富 任廷波 程国平 王仙萍关键词:甘蓝型油菜 栽培因素 产油量 保优栽培 NAPUS 30份贵州紫苏的含油率与脂肪酸成分含量 被引量:11 2014年 为紫苏高油和高亚麻酸材料的筛选提供参考,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品质检测相结合方法对30份贵州紫苏资源的含油率和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30份贵州紫苏的含油率为34.136%~49.151%,平均42.496%,变异系数为8.377。含油率高于46%的材料有6份,其中,正安紫苏-1的含油率最高,达49.15%;其次是织金紫苏,为48.76%。2)在组成脂肪酸的饱和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和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成分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86.636%~91.459%,平均89.055%;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为8.391%~10.479%,平均9.149%。在所有脂肪酸成分中,以α-亚麻酸的含量最高,平均为64.153%;油酸其次,平均为14.023%;硬脂酸最低,平均为2.247%。3)在30份贵州紫苏材料中,以贵定紫苏-1的α-亚麻酸含量最高,达68.54%,正安紫苏-1最低,为60.337%;亚油酸含量以正安紫苏-1最高,达14.076%;六盘水紫苏-1最低,仅8.848%;油酸含量以绥阳紫苏-2最高,达17.580%;贵定紫苏-1最低,仅10.665%。 沈奇 朱文秀 秦信蓉 赵云 王仙萍 李敏 杜才富关键词:紫苏 含油率 脂肪酸成分 紫苏梗中主要营养及药用成分评价 被引量:20 2019年 目的:紫苏梗作为传统的中药,其营养价值及应用领域尚未为得到充分挖掘。为了系统地对紫苏梗营养价值进行评价,本研究对油用及药用两类紫苏梗中主要营养及药用成分进行检测。结果:紫苏梗蛋白含量丰富,尤其油用紫苏梗中蛋白质质量分数可达27.485%。蛋白质中氨基酸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是优良的蛋白质来源。紫苏梗中矿质元素含量均较高,尤其是硒含量,两类紫苏中硒质量分数分别为0.151、0.262mg·kg^-1。紫苏梗中还含有丰富的β-胡萝卜素及维生素C。两类紫苏梗中迷迭香酸质量分数分别为0.245%、0.338%,均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水平。两类紫苏比较而言,油用紫苏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常见青饲及牧草。其粗脂肪、纤维素、钙、锌、钾、铜、磷等矿物质元素以及β-胡萝卜素及维生素C含量均高于药用紫苏材料,营养价值较高,是较好的食品及饲用原料。药用紫苏梗中迷迭香酸、总黄酮及花青素及挥发油含量等次生代谢产物均高于油用紫苏梗,更宜作为药用开发。结论:本研究系统地评价了紫苏梗营养及药用价值,为其综合开发利用提供指导。 沈奇 徐静 商志伟 王仙萍 陈士林关键词:紫苏梗 营养成分 药用成分 矿物质元素 紫苏SSR标记筛选及遗传关系分析 被引量:5 2019年 为开发适宜于紫苏的SSR标记,对紫苏遗传多样性及种群划分进行研究,本研究采用已报道的紫苏及近源种中的66对SSR引物对不同来源的42份紫苏材料进行扩增。结果表明:15对引物在42份材料中具有多态性,共扩增获得54个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条带3.6个,51个条带具有多态性,占扩增总条带的94.4%。使用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在SM=0.67处,供试紫苏分为2个主要聚类群。类群Ⅰ为紫苏原变种(Perilla frutescens var. frutescents),类群Ⅱ为回回苏变种(Perilla frutescens var. crispa),类群Ⅰ又可进一步划分为5个亚类群,各亚类群间表型具有一定的特征差异。本研究可为紫苏种质亲缘关系及资源鉴定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温贺 王仙萍 杨森 徐静 商志伟 王涛 沈奇关键词:紫苏 SSR标记 紫苏不同种植方式的产量及经济效益分析 被引量:11 2016年 为了适应紫苏规模化栽培,寻找经济效益高且合理可行的栽培方法,比较5种不同种植方式(育苗移栽、点播、条播、机耕撒播、机耕机播等不同栽培方式)的效益。结果表明:育苗移栽方式的产量最高(1 675.5kg/hm^2),但成本也最高(15 924元/hm2),经济效益(10 884.0元/hm^2)最低。机耕机播和机耕撒播产量分别为1 372.4/hm2及1 317.3kg kg/hm^2,单位成本为5 202元/hm^2及5 952元/hm^2,经济效益可达16 756.4元/hm^2及15 124.8元/hm2,显著优于育苗移栽、点播、条播3种栽培方式。机耕机播适宜于大面积的生产区域,而机耕撒播适宜于山区坡地及土地面积较小区域,两者都是较理想的栽培方法。此外,不同种植方式对紫苏分枝位、一次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穗数、主穗粒数影响较显著,但对株高、千粒重、籽粒含油量影响不显著。 田世刚 陈俊锟 沈奇 王仙萍 郭平关键词:紫苏 栽培方式 基于ISSR标记的10份紫苏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评价 被引量:6 2016年 为紫苏属植物的种群结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分类系统研究及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笔者采用ISSR标记对表型鉴选的10份具有典型植物学性状、来源于不同生态区域的紫苏属植物种系分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ISSR引物进行扩增共获得多态性条带266个,平均多态性比率为56.74%。10份材料间遗传距离为0.690 4-0.975 6,遗传一致度为0.024 7-0.370 4。10份紫苏种质资源可分为2大类群,每个类群包括2个变种。 陈俊锟 王力军 沈奇 郭凤根 王仙萍 田世刚关键词:ISSR标记 聚类分析 隐性核不育杂交油菜种子纯度鉴定技术研究 被引量:1 2005年 通过对2000~2003年油研七号、油研八号、油研九号、油研十号隐性核不育两型系品种纯度鉴定结果的对比研究得出,油研系列品种的异型株率在0.37%~0.87%之间,各品种的苗期纯度在99.13%~99.63%之间,思南花期不育株率在3.31%~7.10%之间,花期纯度在92.90%~96.69%之间;威宁不育株率在3.31%~6.97%之间,花期纯度在93.03%~96.69%之间,两地花期纯度相差0.01~0.25个百分点,说明:威宁鉴定结果与思南正季鉴定结果一致,是可靠的. 王仙萍 郭平关键词:隐性核不育 杂交油菜 种子纯度 隐性核不育两型系 不育株率 油研七号 芸薹属栽培种细胞质的分子标记鉴别 被引量:1 2019年 以芸薹属下的6个栽培种,共计39份种质资源为材料,分别提取细胞质DNA,利用SSR标记技术对其进行多态性分析和聚类比较。结果表明,13对细胞质特异性引物在所有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到38条多态性带,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为2~6个,平均为3个,PIC值为0.10~0.76,11对多态性引物中有5对引物为高度多态性信息引物,表明该5个特异性引物能较好地鉴别6个芸薹属栽培种。39份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32~1.00,39份材料可明显分为6类,与供试材料的分类吻合,表明本研究所设计的标记引物能够准确区分芸薹属6种常见的栽培种的细胞质类型。 梁龙兵 林香 喻时周 皮明雪 张敏琴 王仙萍 向阳 赵继献关键词:芸薹属 细胞质 SSR分子标记 叶绿体 中国紫苏籽粒性状及对品质产量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2021年 为了明确紫苏籽粒表型性状与其分类、品质产量间的相关性,为紫苏资源开发及品种选育提供依据,对431份中国紫苏的籽粒形态特征(大小、千粒重、颜色、脊纹、硬度),品质(含油量及亚麻酸)及产量进行考察及分析。结果表明,供试6个指标变异系数从大到小分别为单株产量、千粒重、硬度、含油量、籽粒大小、α-亚麻酸含量。相关性分析表明籽粒千粒重、大小、硬度与籽粒含油量品质相关性较高。产量与品质性状也表现为显著正相关。通过籽粒特征进行的聚类分析可以有效的对材料进行分类利用。籽粒特征聚类与种质分类有一定的联系,但是种质来源地点与籽粒特征聚类联系不大。主成分分析表明,千粒重、种子大小、含油量及单株产量指向相近。以上分析表明可以采用籽粒表型指标作为品质育种的初判指标,且在育种中可选择兼顾大粒、高油及高产的选育目标。 商志伟 杨仕梅 张天缘 徐静 王仙萍 温贺 杨森 张恒 田飞 张品 王文华 沈奇关键词:紫苏 籽粒性状 聚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