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立东

作品数:53 被引量:99H指数:6
供职机构:遂昌县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9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9篇术后
  • 9篇麻醉
  • 9篇静脉
  • 8篇导管
  • 6篇硬膜
  • 6篇硬膜外
  • 6篇手术
  • 6篇疼痛
  • 6篇脑损伤
  • 5篇血浆
  • 5篇血流感染
  • 5篇镇痛
  • 5篇中心静脉
  • 5篇静脉穿刺
  • 5篇静脉导管
  • 5篇脊髓
  • 5篇穿刺
  • 4篇导管相关
  • 4篇异丙酚
  • 4篇预后

机构

  • 39篇遂昌县人民医...
  • 7篇中国康复研究...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松阳县人民医...
  • 2篇嘉兴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浙江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丽水市中心医...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北京博爱医院

作者

  • 50篇潘立东
  • 4篇郑樱
  • 4篇郝春霞
  • 4篇周红俊
  • 4篇纪树荣
  • 4篇刘根林
  • 3篇谢素萍
  • 3篇孙建良
  • 3篇颜小珍
  • 3篇黄兴龙
  • 3篇马振飞
  • 3篇王进军
  • 2篇张新
  • 2篇李建军
  • 2篇裴志胜
  • 2篇徐妙娣
  • 2篇戴红
  • 2篇杨键
  • 2篇钮竹
  • 2篇霍小林

传媒

  • 7篇中国康复理论...
  • 7篇浙江医学
  • 5篇中华医院感染...
  • 3篇浙江临床医学
  • 3篇浙江创伤外科
  • 2篇2007年浙...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临床医学
  • 1篇中国男科学杂...
  • 1篇海峡药学
  • 1篇现代实用医学
  • 1篇中国麻醉与镇...
  • 1篇2005年浙...
  • 1篇第二届北京国...
  • 1篇2004年浙...
  • 1篇2006年浙...
  • 1篇2008年第...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2
  • 7篇2011
  • 3篇2009
  • 6篇2008
  • 11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2篇2001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脑卒中康复期线栓SD大鼠模型的改良制备和死亡原因浅析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可靠、创伤较小的脑卒中康复期线栓动物模型,并分析模型死亡的相关原因。方法雌性SD大鼠209只分为传统手术组63只、改良手术组109只和手术对照组37只。传统手术组采用Zea-Longa法,从左颈外动脉(ECA)经颈内动脉分叉进入左颈内动脉(ICA);改良手术组只结扎左颈总动脉(CCA),并从CCA下线栓;手术对照组只结扎左CCA不下线栓。所有实验动物观察时间2个月。结果两个月存活比例分别为:改良手术组54.13%、传统手术组31.75%,两组动物的术后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前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1),术后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1);大脑中动脉阻断大鼠死亡率高,多在术后12~48h,约占总死亡率的81%。结论本实验采用的改良手术方法制备线栓SD大鼠模型具有稳定可靠、存活期长等优点,符合脑卒中康复期基础研究的要求;实验大鼠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术后大面积脑水肿,其次是围手术期水电解质失衡。
赵春禹钮竹张通潘立东裴志胜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期改良手术方法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脊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6
2008年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索。方法利用重物撞击法制作成年大鼠T10脊髓损伤模型,实验组给予经皮0.5Hz大脑皮质区磁刺激,每天500个脉冲,共4周。通过运动行为学BBB评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荧光法观察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和5-羟色胺(5-HT)在脊髓损伤区的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BBB评分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组织学表现符合慢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病理变化;实验组GAP43及5-HT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且损伤头端增加明显著高于尾端(P<0.01)。结论rTMS有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轴突生长锥可塑性及残存下行5-HT能纤维神经递质分泌增加有关。
张新李建军霍小林戴红潘立东
异丙酚诱导睡眠治疗急性失眠症临床观察
2007年
潘立东徐建红盛佩池
关键词:异丙酚诱导睡眠质量失眠症急性主观体验社会功能
医院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分布与耐药性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鲍氏不动杆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布及其耐药性,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2012年临床分离各类标本中的鲍氏不动杆菌分布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对菌株进行鉴定,采用CLSI推荐的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WHONTE5.4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结果共分离出革兰阴性菌5 796株,其中鲍氏不动杆菌635株,检出率为11.0%,呼吸道痰标本占89.8%;主要集中在ICU、内科、外科等;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最低,<8.0%,其次为多黏菌素B、黏菌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25.0%,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结论鲍氏不动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临床应加强其耐药性监测及针对性管理措施,减少耐药性菌株的产生及扩散。
张姝潇潘立东张青锋周华锋
关键词:鲍氏不动杆菌抗菌药物耐药性
硬膜外腔持续输注低浓度镇痛液实施术后镇痛的观察
2002年
潘立东盛佩池
关键词:术后镇痛氟哌啶布比卡因
强迫性上肢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传导束的影响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探讨强制性功能训练对大鼠模型的神经传导束的影响。方法55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模型自然恢复(NR)组和模型强制训练(CIMT)组。CIMT组每天束缚健侧上肢强制进行滚筒、平衡木、网屏训练;NR组放在相同的自然环境下饲养。CIMT组在术后5d、10d、15d、30d、60d分别训练,行为学评分。最后的时间点各取5只大鼠,分别行核磁共振扫描,取大脑脚和脊髓进行髓鞘染色进行光镜观察。结果CIMT组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和患侧上肢的肌力较NR组恢复快(P<0.05)。CI-MT组患侧大脑脚和脊髓的神经纤维明显增粗,较少脱髓鞘,细胞数也略增多。结论CIMT训练可以最大限度地募集患侧存在功能的神经纤维(神经传导束),降低其脱髓鞘的神经传导束的数目。
赵春禹张通钮竹裴志胜潘立东
关键词:神经纤维
可吸收肋骨钉在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中应用价值的研究
朱建和王启斌兰雷均兰伟峰潘立东
课题组开展了可吸收肋骨钉在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中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组共行可吸收性肋骨钉多发性肋骨骨折内固定术10例,共60根73处,全部治愈出院。研究结果显示:可吸收肋骨钉内固定术后胸痛明显减轻、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大大缩...
关键词:
关键词:肋骨骨折治疗可吸收肋骨钉内固定手术治疗
腱鞘内注药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体会被引量:1
2001年
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多见于从事写字,编织及手指频繁单调活动的从业人员,以掌指关节处疼痛和弹响为主要症状,严重者手指常被交锁在屈曲位或伸直位,疼痛剧烈.我院疼痛门诊自1998年以来共收治该类病例180例,以腱鞘内注药治疗获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盛佩池潘立东
关键词:鞘内注药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疼痛主要症状
七氟醚吸入麻醉在小儿静脉穿刺术中的应用及护理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总结60例不合作患儿在七氟醚吸入麻醉下实施静脉穿刺术的应用体会。方法由高年资麻醉科医生全程对60例患儿进行监测并实施七氟醚吸入麻醉。结果 60例患儿均穿刺成功,穿刺过程中患儿安静无燥动,穿刺成功后停七氟醚吸入,加大吸入氧流量,所有患儿均在5min内转醒,10min后均能离开手术室,入室至出室时间最短12min,最长36min。结论七氟醚吸入麻醉用于术前患儿静脉通路的建立,小儿神志消失迅速,静脉通路建时间短,穿刺过程顺利,1次穿刺成功率高,血流动力学稳定,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基础麻醉疗法。
孙丽韫黄兴龙潘立东
关键词:七氟醚吸入麻醉静脉穿刺
亚低温下丙泊酚对重型脑损伤术后患者血浆β-内啡肽水平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下,持续应用丙泊酚对重型脑损伤手术后患者血浆β-EP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探讨亚低温和丙泊酚对重型颅脑损伤的脑保护价值和可能作用环节。方法重型脑损伤手术患者96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C组)、亚低温治疗组(Y组)和亚低温复合丙泊酚治疗组(B组),每组32例,用放射免疫法分别在手术前、手术后3天、手术后7天测定三组患者血浆β-EP动态值,治疗3天镇静药作用消退后进行GCS评分,统计三组的死亡人数,并在3个月后进行残疾程度评级,对三组进行比较。结果三组治疗前的β-EP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3天、7天B组、Y组β-EP水平低于C组,B组低于Y组;术后3天GCS评分B组、Y组显著高于C组,B组高于Y组;治疗结束死亡率、随访三月后残疾程度评级比较,三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亚低温治疗具有脑保护、改善重型脑损伤预后的作用,在亚低温治疗的基础上,持续应用丙泊酚治疗,可以更有效的减少内源性阿片肽的释放,减少以β-EP为代表的有害神经体液因子持续作用所致的二次脑损伤,干预脑损伤后机体病理级联反应,最终产生可靠的神经保护作用。
卜文良潘立东
关键词:重型脑损伤亚低温丙泊酚Β-内啡肽预后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