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银锋 作品数:7 被引量:13 H指数:2 供职机构: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 浙江省科技厅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AQP1和AQP5在原发性输卵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AQP1和AQP5在原发性输卵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7例原发性输卵管癌、15例正常输卵管组织AQP1和AQP5的表达。结果:AQP1主要表达在原发性输卵管癌癌巢周围间质毛细血管和微血管的内皮细胞上,AQP5表达于癌细胞质内及输卵管上皮细胞质。AQP1和AQP5在原发性输卵管癌中呈高表达,与正常输卵管AQP1和AQP5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Ⅲ,Ⅳ期输卵管癌AQP1的表达明显高于Ⅰ、Ⅱ期(P<0.01),但在组织学分级及淋巴转移间无统计学差异。AQP5的表达在不同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转移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AQP1和AQP5的高表达可能与原发性输卵管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汪银锋 栗宝华 钱洪浪关键词:水通道蛋白 原发性输卵管癌 免疫组织化学 温控射频治疗对育龄期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疗效观察 2023年 目的评估温控射频治疗对育龄期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1月至2022年5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盆底疾病专科门诊就诊的25例轻至中度SUI患者予以射频治疗,分析治疗前后患者1h尿垫试验结果及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生活问卷简表(PISQ-12)的变化情况,并采用整体印象改善评分量表(PGI-I)评价治疗后患者主观疗效。结果射频治疗前后,1h尿垫试验漏尿量分别为(4.96±2.76)g和(2.27±1.98)g,治疗后漏尿量较前显著降低(P<0.05);射频治疗前后患者ICIQ-SF总分分别为(8.72±3.09)分和(6.00±3.16)分,治疗后ICIQ-SF总分较前显著降低(P<0.05),ICIQ-SF漏尿频率、漏尿量、尿失禁对生活影响三个分项得分亦较前显著降低(P<0.05),而PISQ-12总分及伴侣因素分项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射频治疗后客观和主观即时有效率分别为60%和88%。结论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温控射频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物理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改善育龄期女性SUI患者的尿失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性功能水平。 张霜 丁田 赵丽 朱浩琴 张祖娟 汪银锋 谢臻蔚关键词:射频治疗 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盆底康复 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评估与治疗 被引量:8 2018年 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指喷嚏、咳嗽或运动等腹压增高时出现不自主的尿液自尿道外口漏出,是中老年妇女常见的慢性病。尽管SUI为非致命性疾病,但该病患者常因“漏尿”这一难以启齿的症状导致沮丧、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影响社交活动,并引起精神抑郁、孤独等心理障碍,被称为“社交癌”。 吴玥 汪银锋 谢臻蔚关键词:压力性尿失禁 老年女性 成年女性 物理治疗 SUI 宫颈蓝痣1例 2024年 蓝痣,又被称为黑色素纤维瘤或良性间叶性黑色素瘤,是由源自神经嵴的树突状黑色素细胞组成的一种罕见的色素痣,好发于面部、四肢、背部和臀部等处皮肤,但也可见于如口腔黏膜、巩膜、宫颈、阴道、肺门、淋巴结、前列腺等部位。 曾文杉 王丽媛 汪银锋关键词:蓝痣 宫颈蓝痣 女性围绝经期常见症状与识别 被引量:2 2016年 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减退导致类固醇激素水平降低,从而引起泌尿生殖系统、骨骼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正确识别女性围绝经期常见症状,及时干预治疗,可提高女性围绝经期的生命质量。 吴瑞瑾 汪银锋关键词:围绝经期 盆腔器官脱垂腹腔镜下盆底重建术的循证评价 2023年 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 POP)是指因盆底韧带筋膜等支持组织损伤、退变引起支撑力量薄弱,进而导致盆腔器官解剖位置下移及相关功能障碍。该病是女性常见病,在我国,成年女性症状性POP发病率高达9.6%,且患者数量随人口老龄化呈增多趋势。POP治疗包括非手术和手术,子宫托是目前证实唯一长期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措施,但存在需定期取放、脱落等弊端,因此,手术一直是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 汪银锋 谢臻蔚关键词:盆腔器官脱垂 盆底重建术 循证评价 成年女性 子宫托 非手术治疗 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的研究进展 2023年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以外部位的一类妇科疾病,可影响女性整个生命周期。青春期EMs作为一种特殊年龄段的EMs,正日益受到关注。青春期EMs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遗传易感性、梗阻性生殖道畸形与内源性雌激素升高等。其发病机制假说众多,包括经血逆流学说、体腔上皮化生、血源性扩散、淋巴扩散、新生儿子宫出血和免疫学学说等。青春期EMs的诊断需综合临床症状、体征、血清学、影像学、手术及病理组织学结果。个性化的内外科治疗被认为是缓解症状、抑制疾病进展、保护未来生育力的最有效的治疗策略。综述青春期EMs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治方式,以期为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提供参考。 潘永超 汪银锋 毛晶霞 吴瑞瑾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 青春期 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