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运动
- 作品数:11 被引量:44H指数:4
- 供职机构:承德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河北省承德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羟苯磺酸钙联合中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2
- 2017年
- 目的:通过中西医联合治疗背景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并分析探讨治疗结果。方法:选取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分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背景期Ⅰ、Ⅱ、Ⅲ组,分别为20只眼,给予羟苯磺酸钙0.3g日三次口服,同时给予中药治疗,用药前后分别给予眼底照相检查视网膜各象限视网膜内出血数量及OCT检查,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三个月的治疗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背景期Ⅰ、Ⅱ、Ⅲ期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好转,出血点及出血斑、微血管瘤数量明显减少,背景Ⅲ期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有所减轻,统计分析结果有意义。结论:羟苯磺酸钙联合中药治疗背景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显著。
- 王洪宇裴存文法利段运动于立宏
- 关键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羟苯磺酸钙中药
- 突聋伴糖尿病患者耳后骨膜下注射地塞米松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9
- 2016年
- 目的:观察突聋伴糖尿病患者耳后骨膜下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的疗效。方法:突发性耳聋伴糖尿病患者76例,随机分组,实验组给予地塞米松,患侧耳后骨膜下注射,隔日1次,共注射4次,总剂量20mg;对照组鼓膜穿刺注药,隔日1次,共4次,总剂量10mg。疗效评估:以500、1000、2000、4000HZ气导纯音听阈的平均值(PTA)下降>10d B为有效。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比较,PTA平均值差别很小,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检验效率(1-β)为0.9656(uβ=1.8217,β=0.0344),治疗后检验效率(1-β)为0.9738(uβ=1.93689,β=0.0262)。结论:突聋伴糖尿病患者耳后骨膜下注射地塞米松治疗可取得与鼓膜穿刺注药同等的疗效。
- 唐艳丽郭有新赵明付浩胡玉弘段运动马志红杨晓娟
-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糖尿病
- 大肠不同部位恶性上皮肿瘤中错配修复蛋白表达及意义
- 2020年
- 目的:探讨大肠中不同部位大肠癌组织中错配修复蛋白(Mismatch repair,MMR)的表达及MMR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标记大肠癌组织中错配修复蛋白(MSH1、MSH2、MSH6及PMS2)的表达并分析其意义,同时分析MMR蛋白在不同部位大肠癌中的表达意义。MSH1、MSH2、MSH6及PMS2四种蛋白中的1种及以上表达缺失判定为错配修复基因缺陷(dMMR),全部表达判定为错配基因完整(pMMR)。结果:在168例大肠癌组织中,pMMR为141例(83.93%),dMMR 27例(16.07%),78例癌旁正常大肠黏膜组织MMR蛋白表达缺失组(dMMR)56例(71.79%),MMR蛋白无缺失组(pMMR)为22例(28.21%)(P<0.05)。同时分析发现,在大肠癌组织中,dMMR与大肠癌发病部位有相关性,在47例右半结肠癌患者中,dMMR共有19例(40.42%),左半结肠癌92例当中,dMMR共有5例(5.43%),在29例直肠癌组织中,dMMR有3例(10.34%)。而且dMMR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有一定关系,经分析有淋巴结转移组,侵透肌层组dMMR要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侵犯肌层组(P<0.05)。结论:错配修复蛋白在大肠癌中表达高于正常肠黏膜,而且错配修复蛋白在不同部位大肠癌中表达不同,不同错配修复蛋白状态与大肠癌的进展有一定相关性,而且提示具有错配修复蛋白缺失的大肠癌预后可能会更好。
- 段运动代俊利
- 关键词:大肠癌错配修复蛋白
- 有效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及非增殖期视网膜形态改变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定糖尿病病人的视网膜形态,并分别比较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non-diabetes retinopathy,NDR)及非增殖期(non-proliferative diabetes retinopathy,NPDR)的视网膜形态上的变化,评价在不同分期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变化的严重程度。方法:选取50-71岁的老年正常人40人40只眼进行OCT测定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作为OCT测定的视网膜正常形态的参考值;收集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相关病例资料,并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确定分期后,在标准状态下行OCT检查,选取71人中的71只眼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于糖尿病这个危险因素,视网膜的功能在渐进性的下降,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NDR)中变化不是很明显,而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非增殖期(NPDR)的确变厚明显,有统计学意义。结论:OCT测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区域的形态改变在疾病的早期观察、随访和进一步治疗的选择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 裴存文温力法利王洪宇孙艳萍杨洪涛段运动
- 关键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OCT
- 心理护理对ICU重症护理效果的临床研究
- 目的 分析心理护理在ICU重症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100例ICU收治的重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人数相同.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
- 段运动马建华
- 关键词:心理护理ICU重症患者护理效果
- OCT及mfERG在DR早期及非增殖期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non-diabetes retinopathy,NDR)及非增殖期(non-proliferative diabetes retinopathy,NPDR)的视网膜形态学改变及用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测定其视网膜电活动的改变,评价不同分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严重程度。方法:选取50~70岁的老年人30例30眼作为正常组,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50例50眼做为实验组。分别在标准状态下行OCT及mfERG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于NPDR的患者,视网膜形态的变化:视网膜黄斑区大部分神经上皮层变厚,说明对于糖尿病这个危险因素,视网膜的功能在不断的下降,视网膜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在NDR中变化并不明显而在NPDR明显变厚,说明黄斑区形态在糖尿病早期变化并不大,随着糖尿病的病情加重,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电生理学改变:mfERG的P1波随着病情的加重,其反应密度逐渐下降,在NDR就明显减低,而在NPDR,下降更为明显,说明在黄斑区,视网膜形态改变前,电活动已经减弱,在形态发生变化后,电活动的下降更为明显。结论:OCT联合mfERG测定黄斑区域的形态改变及电活动改变,两种检查手段在疾病的早期观察、随访和进一步治疗的选择上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 裴存文冯雪梅史少阳胡娜王丽美王洪宇段运动
- 关键词:多焦视网膜电图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 Waardenburg综合征1例
- 2011年
- 0引言Waardenburg综合征(Waardenburg syndrome,WS)是一种罕见的累及眼、耳、皮肤、毛发、骨骼及消化道的染色体遗传病,与神经嵴发育异常相关。1951年由荷兰眼科遗传学家Waardenburg首次报道。该病的主要特征是:(1)内眦赘皮、外移,相应下泪点异位及睑裂缩小;(2)高而宽的鼻根部;(3)眉毛粗重,连眉;(4)小角膜,虹膜异色或淡蓝色虹膜;(5)前额白发或少年白发.
- 裴存文冯雪梅史少阳胡娜段运动王洪宇
- 关键词:WAARDENBURG综合征染色体遗传病发育异常遗传学家内眦赘皮神经嵴
- 突聋伴发糖尿病患者ECT脑显像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对突聋伴发糖尿病患者脑血流情况的评估以及对脑缺血早期治疗的重要性。方法:对2008年至2014年39例突聋伴发糖尿病患者利用SPECT观察局部全脑血流量(r CBF)的变化、是否存在脑缺血以及缺血的区域和程度。结果:实验组突聋伴糖尿病病人39例r CBF减低者33例,占受检者84.6%,对照组突聋不伴糖尿病人31例,13例患者r CBF减低区,占受检者41.6%,二者r CBF的平均生阈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SPECT脑显像提示入组的突聋伴发糖尿病患者脑部存在不同程度的缺血情况,同时发现部分患者存在未引起临床症状的隐匿缺血区,故突聋伴发糖尿病患者给予SPECT脑显像以监测脑血流情况,必要时及早干预,可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发生。
- 赵明郭有新付浩胡玉弘段运动潘国红唐桂华赵泽金马志红
-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ECT
- mf-ERG评价不同分期DR视功能损伤程度的分析
- 2014年
- 目的:应用多焦视网膜电图( 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 mf-ERG)测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 DR)患者视网膜电活动,评价不同分期DR患者的视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 方法:选取50~70岁的老年人,除外其他疾病,30例30眼作为正常组;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99例99眼做为试验组。分别在标准状态下行mf-ERG检查,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对于DR早期及背景期的患者,mf-ERG的P1波随着病情的加重,其反应密度逐渐下降,在非增殖期就明显减低,而在背景期Ⅲ期时,下降更为明显,说明在黄斑区,视网膜尚未有视觉或形态的改变前,电活动已经减弱,随病情发展,电活动的下降更为明显。 结论:mf-ERG可以评价 DR 的严重程度,尤其适合 DR的早期及背景期。
- 裴存文温力冯雪梅史少阳法利王洪宇孙艳萍段运动杨洪涛
- 关键词:多焦视网膜电图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曲伏前列素致高眼压模型大鼠结膜充血的不良反应机制研究
- 2017年
- 目的:研究曲伏前列素致高眼压模型大鼠结膜充血的不良反应机制。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曲伏前列素低、中、高剂量组(100、200、400 mg/kg),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右眼建立高眼压模型,每天滴加相应药物1次,连续1周。末次给药后体外分离并培养各组大鼠右眼角膜周围血管内皮细胞,检测血管内皮细胞活力、细胞凋亡情况和增殖相关因子(Ki-76)、凋亡相关因子(Bad、Bax)、凋亡抑制相关因子(Bcl-2、Bcl-xl)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活力明显降低,凋亡率明显增加,Bad、Bax蛋白表达明显增强,Bcl-2、Bcl-xl、Ki-76蛋白表达明显减弱,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曲伏前列素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活力明显降低,凋亡率明显增加,Bcl-2、Bcl-xl蛋白表达明显减弱,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曲伏前列素中、高剂量组大鼠血管内皮细胞中Bad、Bax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0.05或P<0.01),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伏前列素可能是通过促进高眼压模型大鼠角膜周围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从而降低其细胞活力,进而引发结膜充血这一不良反应。
- 王洪宇裴存文法利段运动
- 关键词:曲伏前列素高眼压血管内皮细胞结膜充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