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梅冬

作品数:7 被引量:113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5篇低渗
  • 5篇低渗透
  • 5篇低渗透油藏
  • 5篇油藏
  • 4篇注采
  • 4篇注采系统
  • 4篇注水
  • 4篇注水开发
  • 3篇油田
  • 3篇注采系统调整
  • 2篇井网
  • 2篇储层
  • 2篇大庆外围
  • 1篇低渗透油藏开...
  • 1篇低渗透油藏注...
  • 1篇低渗透油田
  • 1篇压裂
  • 1篇压裂工艺
  • 1篇油藏开发
  • 1篇油藏描述

机构

  • 7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7篇梅冬
  • 4篇李敏
  • 4篇周锡生
  • 4篇金春海
  • 2篇韩德金
  • 2篇李莉
  • 1篇孙孝辉
  • 1篇张海霞
  • 1篇张恒发
  • 1篇肖立国
  • 1篇张威
  • 1篇银小军
  • 1篇张凤莲
  • 1篇张福玲
  • 1篇李刚
  • 1篇付志国
  • 1篇杨积斌
  • 1篇杨涛
  • 1篇刘卫丽
  • 1篇孙淑艳

传媒

  • 3篇大庆石油地质...
  • 1篇石油学报
  • 1篇低渗透油气田
  • 1篇黑龙江省石油...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09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大庆外围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调整技术研究被引量:40
2007年
依据大庆外围已开发扶杨油层油藏的地质特征和注水开发动态特点,研究了低渗透储层有效驱动体系、裂缝基质系统渗流特征、裂缝储层水驱油特点、裂缝储层渗吸法采油机理。应用矿场资料求取启动压力梯度,建立了有效驱动模型。在此基础上,以提高扶杨裂缝性油层有效动用为核心,进行了线状注水方式和井网加密调整的研究。将这些技术用于大庆外围扶杨油层的注水开发调整,提高和改善了外围油田的开发效果。
韩德金张凤莲周锡生金春海梅冬李敏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裂缝储层注水开发注采系统
大庆油田外围扶杨油层分类评价及调整对策被引量:27
2006年
依据油藏地质特点将大庆油田外围扶杨油层已开发区块分为四类,并结合动态特点分析了各类区块注水开发效果,评价了各类区块井网加密和注采系统调整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各类区块开发调整对策。
周锡生李莉韩德金金春海梅冬李敏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井网加密注采系统调整
榆树林油田增效压裂工艺技术研究
本文以改善低渗油藏开发状况为目标,进行整体优化压裂方案研究,通过油藏地质研究、结合以往压裂评估,为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和依据,采用油藏模拟、水力裂缝模拟,对支撑裂缝缝长、压裂规模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现场试验,实现了油藏的增...
肖立国杨涛孙孝辉梅冬
大庆外围低渗透油藏井网加密调整作用与效果被引量:1
2004年
阐述了低渗透油藏有效驱动体系理论,系统介绍了大庆外围低渗透油田井网加密调整技术和方法,确定了井网加密界限及不同类型油藏的加密方式。通过实际资料分析,证明了井网加密的作用和效果。这些技术和方法对于外围“三低”油藏或类似油藏注水开发综合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周锡生李莉金春海梅冬银小军
关键词:井网加密调整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低渗透油田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注采系统调整技术研究被引量:39
2006年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在正方形井网反九点注水方式开发过程中,表现出与裂缝走向一致的注采井见效快,含水上升快,甚至暴性水淹,而与裂缝走向垂直的注采井见效差,地层压力低、油井产液能力低。为此,通过对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由反九点注水转线状注水渗流特点、油水井数比影响因素和注采系统调整作用的探讨,结合外围朝阳沟和头台等裂缝性低渗透油田注采系统调整效果,提出了适合外围油田不同裂缝走向与井排方向夹角井网转线状注水的合理调整方式,为裂缝性低渗透油田注采系统调整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张威梅冬李敏张恒发杨积斌
关键词:裂缝性储层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注采系统调整
水平井、直井联合开发井区注采系统调整方法研究
针对低丰度、低渗透薄差油层,应用水平井——直井联合开发模式在A油田取得了成功。通过水平井采油,增加泄油面积,提高注采压差;灵活采用直井注水、直井采油,提高储量控制程度,完善水平井注采关系,实现了低丰度、低渗透难采储量的有...
李刚张海霞梅冬张福玲
关键词:水平井
大庆长垣外围低渗透油藏开发调整技术被引量:14
2009年
随着注水开发的深入,大庆长垣外围低渗透、低丰度、低产油藏的开发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中高含水区块采出程度高,剩余油分布零散,注水开发调整挖掘剩余油难度大;特低渗透裂缝发育区块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快,控水稳油难度大;超低渗透裂缝不发育区块启动压力梯度大,注水受效程度低,开发调整提高有效动用程度难度大。为此,借鉴大庆长垣喇萨杏油田油藏精细描述及其剩余油分布研究技术思路和方法,结合长垣外围已开发油田地质特征和注水开发特点及开发调整实践,研究形成了包括低渗透油藏分类评价、油藏精细描述、剩余油描述、井网加密调整、注采系统调整及微生物驱油和蒸汽驱油在内的综合调整技术,为外围油田注水开发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持。
付志国周锡生孙淑艳金春海刘卫丽李敏梅冬
关键词:低渗透油藏描述剩余油分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