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爱华
- 作品数:5 被引量:51H指数:4
-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养分效应被引量:15
- 2010年
- 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纸坊沟流域为例,选择农田(大豆)为对照,分析不同林龄(12、25、30 a)刺槐、油松、苹果、柠条、沙打旺等不同人工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有机质等的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沟壑区纸坊沟流域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各层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随深度增加而递减,且有一定的表聚性,其中刺槐表聚性表现最明显。几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均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改善土壤肥力,其中尤以刺槐的效应最为明显。
- 张杨梁爱华王平平杨改河张笑培
- 关键词:黄土高原纸坊沟流域植被恢复模式
- 纸坊沟流域退化土壤碳氮关系对植被恢复的时空响应被引量:9
- 2013年
- 采用植被次生演替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纸坊沟流域退化土壤碳、氮关系对植被恢复的时空响应,旨在揭示坡耕地退化土壤植被恢复后土壤中碳、氮运移规律,为人工干预下群落的演替和土壤的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农地相比,植被恢复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SOC)和总氮(STN)的含量,且增加了其有效性,即活性有机碳(LOC)和碱解氮(SLN)的含量,后者变化幅度大于前者的。恢复12a以上人工林的0~20cm土层相比农地其C/N增加,而20~40cm和40-60cm土层的降低。SOC和LOC含量随恢复年限增加呈非直线上升,而STN和SLN含量随恢复年限增加呈直线上升。在土壤剖面上,0~20cm土层SOC和STN含量的增加主要与恢复年限有关,而20-40cm和40-60cm这2层主要与植被类型有关。在退耕土壤SOC的增加及其活化方面,均呈现出乔木〉灌木〉撂荒的趋势;自然恢复有利于STN的恢复,人工乔木和灌木林更有利于贫瘠退化土壤的SLN即可利用N的恢复。植被恢复显著优化了土壤SOC和STN之间的直线相关性,同一植被类型随恢复年限的增加相关性略有增加。人工干预恢复是短时间内加速土壤碳贮存,恢复土壤营养有效性和降低温室效应的首选。
- 梁爱华韩新辉张扬王平平杨改河
- 关键词: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
- 碳库管理指数对退耕还林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的指示作用被引量:22
- 2013年
- 探讨了黄土丘陵区退耕种植10~40a柠条、沙棘、刺槐林地土壤有机碳库和相关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退耕期延长,100cm深土层总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均呈显著增加趋势,但退耕10a 0~40cm浅层土有机碳库既有显著增加,40~100cm深层有机碳库到退耕20~40a才显著提高.3种还林地碳库活度和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例并未随土壤有机碳库增加而持续增长,而是在各土层间分别维持在0.35~0.75和0.25~0.42;碳库管理指数不仅随退耕期延长与土壤有机碳库变化一致,即在浅层土呈直线快速增加,在深层土以指数函数相对缓慢增长,而且与有机碳库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此外,对比其他碳库指标,到退耕40a时仅碳库管理指数与土壤总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在不同林地差异变化一致,均为刺槐>沙棘>柠条,说明碳库管理指数能够良好的指示退耕还林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
- 佟小刚韩新辉杨改河冯永忠任广鑫梁爱华康迪
- 关键词:退耕还林土壤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黄土丘陵区
- 黄土高原丘陵区退耕还林地土壤碳氮库的动态变化(英文)被引量:4
- 2014年
- 为了揭示坡耕地退化土壤植被恢复后土壤中碳(C)、氮(N)运移规律,采用植被次生演替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纸坊沟流域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的C、N库及其相互关系在土壤剖面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退化农地的造林显著地促进了CO2的固存,恢复了土壤N的可获得性,进而降低了N不足对可持续的CO2固存的限制。植被恢复显著地促进了0~60 cm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和总氮(total nitrogen,TN)的积累,而只有在高于一定的恢复时间阈值(如26 a)下,促进了SOC库和TN库间的线性相关性。在土壤剖面上,SOC和TN库、SOC/TN库比以及SOC-TN间的线性相关性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与自然恢复相比,人工林在短期内具有CO2固存的优势,但由于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SOC增幅越来越大于TN增幅的事实,表明造林对碳固存的可持续性需在一个较长的时段下来评估,尤其需要关注20 cm以下层土壤。研究结果为黄土高原的生态修复和减缓温室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
- 梁爱华韩新辉赵发珠任广鑫杨改河
- 关键词:氮植被恢复退耕还林(草)黄土高原
- 安塞县几种典型退耕模式小气候效应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采用定点定时观测方法,在春夏秋3季对安塞县具有代表性的退耕模式如混交林、人工乔木林、人工灌木林及对照裸地进行小气候观测,选取光照强度、大气温湿度、土壤温度进行小气候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退耕模式对小气候均有改善作用,较对照裸地降低了光照强度、大气温度和土壤温度,增加了大气湿度;混交林在改善小气候方面的作用最明显,人工乔木林次之,人工灌木林较差;季节更替对不同退耕模式的影响不明显。建议加大退耕还林力度,优化退耕地植被结构,增加退耕还林地区的植被覆盖率。
- 王平平杨改河梁爱华张杨白宇张笑培
- 关键词:退耕模式小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