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璞
- 作品数:9 被引量:45H指数:4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资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隐形拔牙矫治不同垂直骨面型上颌前牙移动特征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 2025年
-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探讨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在无托槽隐形拔牙矫治过程中上颌前牙的移动特征。方法采集1例正畸患者的上颌骨锥形束CT数据和上颌牙列口内扫描数据,使用Mimics、Geomagic Studio、HyperMesh等软件,建立3种不同垂直骨面型(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透明矫治器内收上颌前牙,分析上颌前牙的移动趋势,分析各向位移量、转矩变化及牙周膜等效应力。结果各垂直骨面型组均表现为牙齿向拔牙侧移动,移动方式为倾斜移动,根位移量小于冠位移量;中切牙和侧切牙的垂直向及矢状向位移量、牙周膜等效应力和转矩变化均表现为低角组、均角组、高角组依次增多;尖牙的垂直向及矢状向位移量、牙周膜等效应力和转矩变化则表现为均角组最多,低角组最小。结论在进行无托槽隐形拔牙矫治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垂直骨面型的前牙移动特征,制订个性化设计方案。
- 李汪儒杨璞
- 关键词:拔牙矫治垂直骨面型
- 成年和青少年Beagle犬下颌骨植入微型支抗种植体的组织学比较研究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探讨成年和青少年Beagle犬下颌骨植入的微种植体不同愈合时间的组织学差异,为青少年患者应用微植体支抗提供指导。方法6只成年Beagle犬和6只青少年Beagle犬,选择下颌第四前磨牙(P4)和第一磨牙(M1)牙根间间隙,M1近远中牙根间间隙为植入部位,共植入48颗微种植体。愈合3周和12周后,对含微种植体的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并进行骨整合率计算。结果微种植体在观察期无松动、脱落。微种植体与周围组织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周围骨组织中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功能活跃,骨整合率随着愈合时间的延长而增高。青少年Beagle犬微种植体-骨整合率术后3周低于成年Beagle犬的微种植体-骨整合率;但术后12周却高于成年Beagle犬的微种植体-骨整合率。结论青少年Beagle犬的骨质量低,但生长发育快,经过12周愈合,能弥补青少年Beagle犬早期骨结合率的不足。
- 王永贾荧张军梅王智强王羽杨璞唐甜武秀萍郑蕾蕾赵志河
- 关键词:微种植体支抗前磨牙骨整合
- 正中关系与正畸治疗的相关性被引量:5
- 2019年
- 正中关系(CR)一直是口腔正畸学、修复学以及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在重建咬合、改善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理及临床意义。随着口腔医学研究不断深入,CR被多次重新定义,在正畸学中的应用也更加广泛,与正畸治疗前诊断、检查分析、治疗目标等密切相关。本文就CR的定义及其与错畸形的关系、在正畸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 经典申玉杨璞赵志河
- 关键词:正畸治疗
- 正畸治疗中非常规拔牙的临床应用分析被引量:19
- 2017年
-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对非常规拔牙在固定正畸治疗中的构成比以及影响拔牙方案选择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方法对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畸科2012年4月—2014年3月两年间有病历资料记录的7 344例固定正畸患者进行系统抽样,对抽取的734例样本的矫治方案及多项可能对矫治方案有影响的因素进行统计,计算拔牙矫治率、非常规性拔牙矫治率,重点研究影响非常规拔牙的相关因素,并对所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价其对非常规拔牙矫治方案制定的影响程度;对其中部分病例进行非常规拔牙和常规拔牙的疗效对比评价。结果约55.31%(406/734)的患者采用拔牙矫治,其中常规拔牙矫治占59.11%(240/406),主动性非常规拔牙占23.15%(94/406),被动性非常规拔牙占17.73%(72/406)。经统计分析,对主动性非常规拔牙方案制定有影响的因素有患者性别、年龄、医生性别、个别牙情况、Angle分类、中线偏斜程度等6项因素;对于被动性非常规拔牙,就诊前相应牙的缺失或被拔除是其直接影响因素。非常规拔牙和常规拔牙的矫治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患者性别、年龄、医生性别、个别牙情况、Angle分类、中线偏斜程度、就诊前是否有牙缺失等因素对患者矫治方案的制定有一定影响;此外,还应同时考虑到矫治方案的预期效果,综合分析以制定个体化矫治方案。
- 谢乙加胡洲赵青林富伟曾阳徐晓梅曾琳杨璞
- 关键词:正畸矫治效果
- 不同面部生长型正常少年的后牙近远中向倾斜度研究被引量:12
- 2010年
- 目的研究恒牙列初期正常少年人群的面部生长型与后牙近远中向倾斜度的关系。方法选择163例正常少年为研究对象,根据面部生长型分为垂直、平均、水平生长型3组,均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研究其上下颌后牙近远中向倾斜度及上下颌后牙牙体长轴交角的差异。结果垂直生长型24例,平均生长型96例,水平生长型43例。垂直生长型与水平生长型、水平生长型与平均生长型之间的上下颌第一磨牙和第一、二前磨牙牙体长轴近远中向倾斜度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垂直生长型与平均生长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上下颌后牙牙体长轴交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恒牙列初期正常人群中不同面部生长型有各自相协调的后牙近远中向倾斜度。
- 廖春晖杨璞赵志河赵美英
- 关键词:面部生长型
- 错颌畸形病因及临床矫治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4年
- 错颌畸形是指上下颌骨关系异常导致咬合功能紊乱的一类口腔疾病。其发生原因复杂多样,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功能因素等。随着人们对口腔健康和美学的重视,错颌畸形的矫治越来越受到临床和科研的关注。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3D打印、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技术在错颌畸形矫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矫治方案的精确制备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技术支持。正畸材料的改良和创新使矫治器的适应性和舒适性得到提高。
- 张琳黄晓菁杨璞
- 关键词:错颌畸形病因临床矫治疗效
- 生长高峰前期与后期不同矢状骨面型上颌骨生长方向的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研究生长高峰前期及后期,不同矢状骨面型,上颌骨生长方向的变化。方法:根据颈椎发育分期,选取处于CVS1、CVS2的96例及处于CVS5、CVS6的83例初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生长高峰前期,骨性Ⅰ类32例、Ⅱ类33例、Ⅲ类31例;生长高峰后期,骨性Ⅰ类29例、Ⅱ类29例、Ⅲ类25例,均有治疗前的X线头颅侧位片,通过测量∠SN-C轴(θ),来研究矢状骨面型的上颌骨生长方向及生长因素对其的影响。结果:①生长高峰前期组,骨性Ⅱ类C轴角(θ)均值为47.14°,Ⅲ类为47.37°,Ⅰ类为48.42°,其中Ⅱ类C轴角与Ⅰ类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ⅠⅡ<0.05)。②生长高峰后期组,骨性Ⅲ类C轴角均值49.95°,骨性Ⅰ类为48.88°,骨性Ⅱ类为48.25°,骨性Ⅱ、Ⅲ类之间C轴角有统计学差异(PⅡⅢ<0.01)。③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骨性Ⅲ类C轴角平均增幅为2.59°(P<0.005),骨性Ⅱ类平均增幅为1.11°,骨性Ⅰ类为0.46°,骨性Ⅲ类C轴角明显增大,生长高峰前后期,C轴角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结论:①在生长过程中,骨性Ⅱ、Ⅲ类上颌骨垂直向生长明显,尤其是Ⅲ类,因此应在生长高峰期开始注意垂直距离的控制。②骨性Ⅱ类在高峰前期主要是矢状向的生长,因此针对上颌骨发育过度的矫形治疗应在高峰前期开始治疗。③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骨性Ⅰ类上颌骨生长方向基本不变,垂直向和矢状向生长是协调的。
- 封小霞程钎许桢睿唐娜张淋坤徐梦婷李炜鹏杨璞赵美英赵志河
- 关键词:矢状骨面型C轴
- 前牵引矫治骨性Ⅲ类错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 2012年
- 骨性Ⅲ类错畸形是由于上下颌骨的大小、形态、位置等异常所引起的一类错畸形,在亚洲人群的发病率较高,其中日本约为7.4%~13%,中国约为5%~12%[1]。由于发病率较高,病因复杂,畸形情况比较严重,且青少年患者的生长发育往往会对治疗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使得骨性Ⅲ类错畸形的矫治十分困难。1944年,Oppenhein首次采用前牵引器治疗因上颌发育不足或/和位置后缩的骨性Ⅲ类患者。
- 李建华杨璞
- 关键词:上颌前牵引快速扩弓
- 安氏Ⅱ类1分类女性拔牙患者矫治前后面部垂直高度变化的研究
- 杨璞赵志河
- 关键词:第一前磨牙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