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滔

作品数:9 被引量:14H指数:3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特发性脊柱
  • 6篇特发性脊柱侧...
  • 6篇脊柱
  • 6篇脊柱侧
  • 6篇脊柱侧凸
  • 6篇侧凸
  • 3篇青少年特发性
  • 3篇青少年特发性...
  • 3篇僵硬
  • 3篇骨髓
  • 2篇扩增
  • 2篇基因
  • 2篇基因扩增
  • 2篇矫治
  • 2篇矫治效果
  • 2篇骨基质
  • 2篇候选基因
  • 2篇富集骨髓
  • 1篇蛋白质结构
  • 1篇电动操作

机构

  • 9篇第三军医大学...
  • 5篇解放军第20...
  • 1篇广州军区武汉...

作者

  • 9篇杨滔
  • 9篇许建中
  • 6篇罗飞
  • 6篇贾全章
  • 5篇侯明晓
  • 5篇徐爽
  • 5篇孙景海
  • 4篇叶青
  • 4篇陈阳
  • 3篇刘曦明
  • 3篇张志刚
  • 3篇卞传华
  • 3篇王宇
  • 3篇苗旭曼
  • 2篇周强
  • 2篇殷翔
  • 2篇谢肇
  • 1篇张泽华
  • 1篇郭宏
  • 1篇侯天勇

传媒

  • 5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年份

  • 2篇2010
  • 7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骨髓富集器
骨髓富集器涉及医疗设备。其所述的富集器主机(1)顶部放置的骨髓回流筒(5)的针头接通医用三通开关(6)的一根连接管,医用三通开关(6)的另一根连接管接通单向阀A(7)的一端,单向阀A(7)的另一端接通滤碗上盖(8)的进口...
许建中叶青罗飞刘曦明周和平谢先明杨滔
文献传递
凹侧双棒全椎弓根螺钉技术对提高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矫治效果的作用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凹侧双棒全椎弓根螺钉技术对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矫治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2008年12月施行手术矫治的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37例,其中男12例,女25例,年龄14~38岁,平均17岁。18例采用后路凹侧双棒全椎弓根螺钉法矫治脊柱侧凸(实验组),19例采用常规后路钉棒法(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手术前后的站立位主侧凸冠状面Cobb角、主侧凸顶椎偏距、身高等指标。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实验组主侧凸冠状面Cobb角矫正率平均为51.2%,对照组为42.0%,实验组主凸顶椎偏距矫正率平均为41.1%,对照组为36.2%,身高增长实验组平均为6cm,对照组为3cm,以上指标两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凹侧双棒全椎弓根螺钉法可提高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矫正率,安全可靠。
贾全章孙景海侯明晓徐爽卞传华张志刚苗旭曼王宇陈阳许建中杨滔
关键词:脊柱侧凸内固定器矫形外科手术
胸廓成形术对提高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矫治效果的作用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胸廓成形术对提高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矫治效果的作用。方法2004年6月-2008年12月行后路矫形的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28例,男11例,女17例,年龄14~38岁,平均17岁,按手术治疗的顺序分为实验组(15例)和对照组(13例),实验组在矫治术中实施了胸廓成形术,对照组在矫治术中不实施胸廓成形术。采用主侧凸冠状面Cobb角、刀背高度、躯干不对称角度和患者外观满意度4项指标对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主凸Cobb角矫正率实验组为51.2%、对照组为45.2%,刀背高度矫正率实验组为51.7%、对照组为26.3%,术后躯干不对称角度矫正率实验组为58.7%、对照组为11.1%,患者外观满意率实验组为89%、对照组为46%,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有5例术后出现胸腔积血,经胸腔引流后治愈。结论胸廓成形术可提高侧弯矫正率,降低刀背高度,患者外观满意度高,但增加了气胸、血气胸等并发症。
贾全章孙景海侯明晓徐爽卞传华张志刚苗旭曼王宇陈阳许建中杨滔
关键词:脊柱侧凸胸廓成形术
同种异体骨在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矫治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与自体骨移植在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4年6月-2008年12月行后路矫形的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58例,其中男20例,女38例,年龄9~38岁,平均17岁,按手术先后间隔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分别应用同种异体骨移植和自体骨移植,观察两组术后体温、红细胞沉降率(ESR)、切口反应和愈合情况,并对术后3、6个月脊柱融合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体温、ESR和切口愈合情况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实验组有5例术后6~9d切口出现轻度红肿,无渗出,未行处置于第12天红肿消退。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3个月时X线片见植骨颗粒已经模糊,6个月时见脊椎后弓结构已显示不清,为高密度骨覆盖,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在重度僵硬性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融合术中,同种异体骨与自体骨移植具有同样的融合效果,但同种异体骨移植可避免自体髂骨取骨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贾全章孙景海侯明晓徐爽卞传华张志刚苗旭曼王宇陈阳许建中杨滔
关键词:脊柱侧凸脊柱融合术骨移植
多聚赖氨酸修饰的山羊脱钙骨富集骨髓干细胞的性能评价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研究经多聚左旋赖氨酸修饰的山羊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 decorated with poly-L-lysine,PLL-DBM)的性能,为选择性细胞滞留技术(selective cell retention,SCR)提供一种对骨髓干细胞黏附性能良好的富集基质材料。方法将取材于山羊股骨近端的松质骨去皮质理化处理制成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m atrix,DBM),用多聚左旋赖氨酸(poly-L-lysine,PLL)对其进行修饰。扫描电镜分析其显微结构;氨基酸成分分析检测PLL与DBM的复合情况;通过纤维母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计数,检测山羊PLL-DBM对骨髓干细胞的富集效果;在山羊横突间融合模型中,通过X线片及组织学评价其成骨能力。结果PLL-DBM具有天然网状孔隙结构系统,空隙内修饰有PLL形成的蜘蛛网样结构;PLL与DBM能较好地复合;山羊PLL-DBM对骨髓干细胞富集效果明显优于空白DBM(P<0.01)。PLL-DBM的成骨能力与自体髂骨相当。结论山羊PLL-DBM对骨髓干细胞有较好的富集效果,成骨能力强,是一种理想的富集基质材料。
叶青谢肇罗飞刘曦明杨滔许建中
关键词:脱钙骨基质骨髓干细胞
术中富集骨髓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成骨能力的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术中富集骨髓千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在山羊脊柱横突间融合的成骨效果,为组织工程骨探索一种新型的构建方法。方法将多聚左旋赖氨酸(poly—L—lysine,PLL)修饰于山羊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制备成基质材料(PLL—DBM);以山羊横突间隙为植骨模型,观察PLL-DBM富集骨髓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ⅠA组)的成骨能力;对照组为自体髂骨组(ⅠB组)、DBM富集骨髓组(ⅡC组)、空白DBM组(ⅡD组)。于术后第16周取融合段标本行X线片、三维CT及CT值检测和生物力学检测,对比分析、评价其成骨能力。结果X线表现:ⅠA组、ⅠB组融合范围基本相同,明显较ⅡC组宽,ⅡD组基本无融合。三维CT:ⅠA组的CT值为(696.76±102.75)HU,ⅠB组的CT值为(766.03±69.24)HU,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明显较ⅡC组高(P〈0.05),ⅡC组CT值较ⅡD组高(P〈0.01)。生物力学性能:ⅠA、ⅠB两组最大载荷、抗弯强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A组较ⅡC组高(P〈0.01,0.05),ⅠB组较ⅡC组高(P〈0.01),ⅡC组较ⅡD组高(P〈0.01)。结论PLL—DBM术中富集骨髓干细胞快速构建的组织工程骨是一种理想的组织工程骨,其成骨能力与自体髂骨相当。
叶青谢肇罗飞侯天勇张泽华杨滔刘曦明许建中
关键词:骨髓祖代细胞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疾病候选基因SH3GL1外显子序列比对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通过对候选基因SH3GL1的核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确定其是否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致病基因。方法采取以家系为基础的"病例同胞对"研究方案,提取基因组DNA,根据候选基因SH3GL1核酸序列,以10个外显子为重点设计引物对,进行PCR扩增、克隆和测序,用GeneTool软件对外显子测序结果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判断是否存在碱基变异,并进行蛋白质结构预测分析。结果候选基因SH3GL1中的10个外显子成功地在AIS"同胞对"基因组DNA中得到扩增和克隆,且序列测定均取得阳性结果。通过比对分析,在SH3GL1的10个外显子中共发现12处碱基变异,分别位于第2(3处)、4、5(4处)、6、8和10(2处,非编码区)六个外显子上。其中先证者mRNA第515位碱基如果为T,则形成终止密码子,导致蛋白阅读框发生改变,蛋白质序列预测分析显示编码截短蛋白,从而影响蛋白质的一级结构。结论SH3GL1是AIS的致病基因之一。
贾全章许建中孙景海侯明晓周强徐爽何清义代飞罗飞杨滔殷翔
关键词:脊柱侧凸基因扩增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疾病候选基因SH3GL1外显子序列比对分析研究
2010年
目的确定SH3GL1是否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致病基因。方法对2007年1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56例AIS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性15例,女性41例;年龄8~22岁,平均15岁;侧凸Cobb角25°~110°,平均67.5°。采取以家系为基础的“病例一同胞对照,病例.亲属对照”研究方案,根据AIS候选基因SH3GL1核酸序列,以10个外显子为重点设计引物对,进行PCR扩增、克隆和测序,用Vector NTI Advance 10.3进行序列对比分析,确定碱基突变的有无,并进行蛋白质结构预测分析。结果共发现12处碱基变异,分别位于第2(3处)、4(1处)、5(4处)、6(1处)、8(1处)和10(2处,非编码区)6个外显子上。其中先证者mRNA第515位碱基如果为T,则形成终止密码子,导致蛋白阅读框发生改变,蛋白质序列预测分析显示编码截短蛋白,从而影响蛋白质的结构。结论SH3GL1可能是AIS的致病基因之一。
杨滔许建中贾全章郭宏罗飞叶青白云
关键词:脊柱侧凸基因扩增外显子蛋白质结构
中国重庆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遗传流行病学调查
2009年
目的对中国重庆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进行遗传流行病学调查,以确定遗传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及其遗传模式。方法采用传统的家系研究方案设计遗传流行病学调查表,调查73例先证者家系,分析年龄发病率、家族聚集性和遗传度,确定遗传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依据各种遗传病的特点分析其遗传模式。结果73例先证者中男25例,女48例,共有家系成员1550人,其中76人发病。年龄发病率分析显示75%的患者在11~14岁发病,平均发病年龄10.8岁;调查家系总发病率为4.90%,而参照群体平均发病率为2.25%(P<0.01),提示本病有家族聚集性;先证者一级亲属遗传度84%,二级亲属遗传度88%,三级亲属遗传度85%。综合三项结果提示本病为一种遗传性疾病。对有家族史的家系进行分析显示,本病不具有各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特点;先证者一级亲属发病率16.93%,二级亲属发病率7.30%,三级亲属发病率4.36%,均高于参照人群发病率(2.25%);同胞发病率0.0%,远比1/2或1低;与先证者亲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有家族性聚集倾向;家族史发生率4.11%。结论AIS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
贾全章许建中孙景海侯明晓杨滔周强徐爽罗飞殷翔陈阳
关键词:流行病学研究多因子遗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