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望清
- 作品数:9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山东省警官总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清白细胞介素及肿瘤坏死因子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关系的研究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及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按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分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6、IL-8和TNF-α水平并与30例对照组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IL-6、IL-8和TNF-α水平[(158.4±25.8)ng/L、(168.3±18.8)ng/L、(2.9±1.0)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68.8±5.8)ng/L、(62.3±7.5)ng/L、(0.8±0.2)μ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患者血清IL-6、IL-8和TNF-α水平依次逐级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患者血清IL-6、IL-8和TNF-α水平逐渐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IL-6、IL-8和TNF-α水平与脑梗死体积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检测IL-6、IL-8和TNF-α有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判断.
- 杨望清何义先马延河张磊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IL-6、IL-10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探讨其抗炎作用机制。方法将9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45例和常规治疗组45例。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日1次,连服4周。治疗前后检测血清hs—CRP、IL-6和IL-10含量,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评定。另选同期健康查体正常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结果ACI患者较健康对照组血清hs—CRP、IL-6显著升高,IL-10显著下降(P〈0.05);两组ACI患者治疗前hs—CRP、IL-6和IL-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阿托伐他汀组hs—CRP、IL-6较常规治疗组明显下降,而IL-10明显升高(P〈0.05)。此外,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NDS评分较常规治疗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ACI患者较健康者血清hs—CRP、IL-6水平升高,IL—10水平下降。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ACI患者血清hs—CRP、IL-6水平,升高血清IL—10水平,有助于ACI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具有减轻炎症反应的神经保护作用。
- 杨望清马延河何义先张磊
-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10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 缺血大鼠脑TGF-β1的表达
- 目的:为探讨它在中枢神经系统(CNS),特别是脑中又起何作用,本实验观察了神经系统常见疾病脑缺血时细胞因子TGF-β1的表达及其在缺血性脑保护中的作用.结论:TGF-β1与脑缺血损伤的整个过程密切相关,并在其中起着重要作...
- 杨望清
- 关键词:脑缺血
- 文献传递
- 痴呆鼠脑中β-淀粉样前体蛋白的表达被引量:2
- 2000年
- 为揭示 β -淀粉样前体蛋白 ( β -APP)、生长抑素 (SS)在铝盐所致大鼠行为学改变机制中的作用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β -APP、SS在大鼠脑内海马区的表达 ,并采用HE染色法分组观察大鼠海马区锥体细胞层神经元形态结构。结果 ,模型组大鼠学习成绩为 ( 67.9± 7.2 )次 ,显著低于制模前 ( 2 1 .90± 3.70 )次和两对照组 ( 2 2 .9± 4 .7)与 ( 2 5.8± 5.6)次 ( P <0 .0 1 ) ;记忆成绩为 ( 0 .53± 0 .0 9)次 ,亦显著低于制模前 ( 0 .82± 0 .0 9)次和两对照组 ( 0 .84± 0 .0 8)与 ( 0 .81± 0 .1 2 )次 (P <0 .0 1 )。模型组海马区 β -APP表达呈中度阳性 2只 ,强阳性 8只 ,比对照组明显增加 ( P <0 .0 1 ) ,SS免疫反应性神经元数为 ( 9.3± 1 .9)个 ,比对照组 ( 2 2 .9± 2 .8)个和 ( 2 1 .3± 2 .2 )个显著减少 (P <0 .0 1 ) ,且 β -APP阳性程度与SS等级呈负相关 (r =-0 .70 59,P <0 .0 5)。提示铝盐致学习记忆障碍的大鼠模型脑内 β-APP表达增强、而SS表达降低。
- 杨望清王怀明郭洪志
- 关键词:Β-淀粉样前体蛋白生长抑素铝痴呆
- 缺血大鼠脑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
- 2004年
- 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时脑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的表达及其在缺血性脑保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四血管短暂前脑动脉缺血(FV—TFI)模型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大鼠脑在缺血后1d至两周TGF—β1于不同部位的动态表达情况及缺血程度与TGF—β表达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FGF—β1的表达呈现一动态变化过程,且不同部位的表达存在差异,表达水平与缺血损伤程度呈负相关性(r=-0.962)。结论 TGF—β1与脑缺血损伤的整个过程密切相关,并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 王怀明杨望清王建华姜莉杜忠德
- 关键词:脑缺血动物模型免疫组化转化生长因子-Β1
- 脑缺血大鼠小胶质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_1的表达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观察脑缺血时细胞转化因子TGF-β1的表达及其对脑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4只,体重为250~400g。随机分为8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脑缺血5min后24、48、72、120、168、336h处死组,每组8只。采用四血管短暂前脑动脉缺血模型(four-vesselmodeloftransientforebrainischemia,FV-TFI),观察大鼠脑缺血后1~14dTGF-β1在不同部位的动态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脑中有极少量的TGF-β1表达,海马区所有锥体细胞均可见很微弱的TGF-β1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TGF-β在FV-TFI后的表达集中在皮质及皮质下的白质内,主要是小胶质细胞和极少数巨噬细胞,脑皮质缺血区锥体细胞亦有表达;TGF-β1的表达呈现一动态变化过程,且不同部位的表达存在差异,缺血后24h最高,14d后接近正常水平。结论TGF-β1与脑缺血损伤的整个过程密切相关,并在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 杨望清何召国刘德博白玉荣阚子凤王可鸿王蓉蓉闫蓓
- 关键词:脑缺血免疫组化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焦虑、抑郁及社会支持对睡眠质量的影响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焦虑、抑郁及社会支持情况对其睡眠的影响。方法在15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应用自评焦虑量表(SAS)、自评抑郁量表(SD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及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评估他们的焦虑、抑郁、社会支持和睡眠情况,分析其相关性及前三者对睡眠的影响。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行4周内科治疗的同时,对伴有焦虑或(和)抑郁症状的给予帕罗西汀治疗,并评估治疗对睡眠质量影响。结果151名患者中单独出现焦虑、抑郁症状的机率分别为33.8%、17.2%,二者共存的发生率为9.9%;存在睡眠障碍的(PSQI>7)占67.5%。PSQI与SAS、SDS、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得分均存在相关性(γ=0.68、0.52、-0.40、-0.39,P<0.05),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SAS、SDS、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均可影响睡眠质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治疗后发作次数、SAS、SDS的减少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增加有利于睡眠障碍的改善(OR=0.214、2.350、1.946、0.318,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存在较广泛的睡眠障碍,焦虑、抑郁和社会支持可能与睡眠障碍相关,改善焦虑、抑郁症状可能有利于睡眠质量的提高。
- 杨望清林萍吴星
-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焦虑抑郁社会支持睡眠质量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焦虑、抑郁及社会支持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焦虑、抑郁及社会支持情况对其睡眠的影响。
方法:在15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应用自评焦虑量表(SAS)、自评抑郁量表(SD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及匹兹堡睡眠指数...
- 杨望清吴星林萍宋云陈旭
-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社会支持睡眠质量
- 文献传递
- 感染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
- 2004年
- 马存谟杨望清刘琨煜阚子凤白玉荣
- 关键词:脑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