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春雨

作品数:3 被引量:22H指数:2
供职机构:广东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南山区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硬化斑块
  • 2篇粥样硬化斑块
  • 2篇冠脉
  • 2篇冠脉斑块
  • 2篇斑块
  • 2篇CT评估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瘤
  • 1篇上皮
  • 1篇上皮样
  • 1篇上皮样血管内...
  • 1篇糖尿
  • 1篇糖尿病
  • 1篇体层摄影
  • 1篇体层摄影术
  • 1篇吸烟
  • 1篇内皮
  • 1篇内皮瘤
  • 1篇肝上皮样血管...

机构

  • 3篇广东医学院
  • 1篇湛江中心人民...

作者

  • 3篇沈比先
  • 3篇杨春雨
  • 3篇赵越
  • 2篇陈胜基
  • 2篇黄岸容
  • 1篇田执南
  • 1篇谭四平
  • 1篇龙世亮
  • 1篇黄银平
  • 1篇邓莹莹
  • 1篇郑启文

传媒

  • 3篇CT理论与应...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CT与MRI特征及病理基础被引量:16
2015年
目的: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E)的CT与MRI表现特征及病理基础。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HEHE 10例患者资料。结果:10例均主要表现为肝内多发包膜下结节。8例出现"包膜皱缩征";6例出现"晕环征";2例出现"棒棒糖征";8例出现"瘤内血管征"。增强扫描8例表现为动脉期轻中度边缘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进一步向心性强化;2例表现为动脉期边缘轻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未见明显变化。结论:肝脏多发包膜下结节,"包膜皱缩征"、"晕环征"、"棒棒糖征"、"瘤内血管征"等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尤其是"棒棒糖征"或"瘤内血管征"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有助于HEHE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赵越龙世亮田执南邓莹莹刘端才郑启文杨春雨沈比先
关键词: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体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
双源CT评估糖尿病与冠脉斑块相关性的价值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利用双源CT(DSCT)血管成像技术探讨糖尿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之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4月到2014年8月接受D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病例,以调查问卷作为分组依据,筛选出糖尿病组(n=300)和非糖尿病组(对照组n=300),其中糖尿病组根据病程的长短又分为2组:1组,糖尿病病程≤5年,共180例;2组,病程>5年共12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斑块的发生率、分布特点、狭窄程度及斑块类型。结果:病变累及血管支数及范围比较。糖尿病组冠脉3支血管病变发生率为27.5%,非糖尿病组为20.6%;糖尿病组弥漫性病变发生率为43.8%,非糖尿病组为17.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程度比较:糖尿病组重度狭窄、完全闭塞的比例分别为7.9%、4.8%;非糖尿病组分别为3.7%、1.9%,糖尿病组狭窄程度较非糖尿病组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2组重度狭窄、完全闭塞的比例分别为12.2%、7.8%,1组分别为0.93%、0%,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性质比较:糖尿病组混合斑块的发生率为51.4%,非糖尿病组为38.9%,而非钙化斑块的发生率,糖尿病组为43.8%,非糖尿病组为53.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2组混合斑块的发生率为63.3%,1组为31.5%,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SCT冠状动脉造影能够准确评价糖尿病与冠脉斑块之间的关系。糖尿病患者冠脉斑块累及范围更广、管腔狭窄更严重、混合斑块发生率更高,并处于更易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高危状态,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加剧。
杨春雨沈比先赵越黄银平陈胜基黄岸容
关键词:DSCT粥样硬化斑块糖尿病
双源CT评估吸烟与冠脉斑块相关性的价值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利用双源CT(DSCT)血管成像技术探讨吸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4月到2013年4月接受D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病例,以调查问卷为分组依据,先分为吸烟组和非吸烟组,再以是否有家族遗传史或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高危因素为剔除标准。选择余下的单纯吸烟组200例和单纯不吸烟组200例为本实验的研究对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斑块的发生率、分布特点、狭窄程度与斑块类型。结果:病变累及血管支数及范围比较:吸烟组冠脉3支血管病变发生率为23.0%,非吸烟组为7.0%;吸烟组弥漫性病变发生率为46.0%,非吸烟组为14.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程度比较:吸烟组重度狭窄、完全闭塞的比例分别为27.5%、6.7%、非吸烟组分别为17.1%、3.7%,吸烟组较非吸烟组增高。斑块性质比较:吸烟组混合斑块的发生率为44.7%,非吸烟组为21.9%;而非钙化斑块的发生率,吸烟组为38.7%,非吸烟组为67.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调整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的统计学处理后,证明吸烟是混合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通过不同吸烟指数分组的两两比较,混合斑块的发生率随吸烟指数的递增而增加。结论:DSCT冠状动脉造影能够准确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吸烟和非吸烟患者之间的差异,吸烟者混合斑块发生率更高,更处于易发心血管事件的高危状态。
赵越沈比先谭四平杨春雨陈胜基黄岸容
关键词:粥样硬化斑块吸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