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滨
- 作品数:26 被引量:40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 艺术的爱欲向度:马尔库塞与审美革命
- 1989年
- 著名的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马尔库塞的美学理论已成为本世纪提供给人类的丰富的精神遗产的一部分。马尔库塞把美和艺术看作是人基于本能、爱欲、感性的潜能对抗异化社会和现实压抑的政治力量,对于他来说,革命就是清除受到欺骗、受到压制、受到操纵的意识形态,用想象的、快乐的、甚至破坏的艺术形式来取代固有的现实形式。本文从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角度,论述了马尔库塞美学思想中交融着的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因素及其矛盾,指出了其中的进步意义及局限。
- 杨小滨
- 关键词:马尔库塞为艺术而艺术爱欲现实性压抑
- 你想要知道的台湾新电影(但又没敢问拉康的)
- 2012年
- 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三大导演——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的电影美学代表了台湾电影中的不同心理——文化指向。本文透过拉康理论中有关精神领城的三个层次——想象城、符号城和真实城——来考察这三位导演的电影美学,同时梳理出台湾电影中有关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的错综复杂关系,即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各种辩证的、冲突的表达。因此,本文也试图在理论上拓展拉康有关想象城、符号域和真实城的论述,将其连接到同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相关的议题上。
- 杨小滨
- 关键词:侯孝贤
- 超越批评的批评(下)─—杰弗里·哈特曼教授访谈录被引量:2
- 1998年
- 罗选民杨小滨
- 关键词:解构主义德里达乌托邦理想哈罗德·布鲁姆詹姆逊浪漫主义
- 能指作为拟幻:论臧棣诗的基本面向被引量:2
- 2016年
- 将从主体、语言和他者等概念来论述臧棣诗歌的修辞特征与精神向度,可揭示出其诗中能指作为一种"拟幻"的基本面貌。臧棣诗中强烈的语言意识表明了他的写作是建构在语言构成之上的抒情主体对语言符号秩序的一种回应。也就是说,主体不仅反映出语言他者的欲望形态,还体现了对语言他者的质疑与搏斗。他特别挪用"解释"的语式来对建立在启蒙理性基础上的符号法则基本运作形态进行清理。臧棣展示了能指无限滑动的诗歌形式,从而虚拟出能够填补符号域匮乏的主体欲望。通过揭示符号他者的拟幻性,臧棣的诗瓦解了语言符号的权威性压制。在意指关系的不确定性中,臧棣创造出一种新的诗学范式。因此,从积极的面向来看,臧棣的诗也体现了能指的自我迭加和自我生成的无限可能,通过挖掘语言内核中不可能的快感,迫使语言在非意指性的状态下产生出更加丰饶的层次。
- 杨小滨
- 关键词:他者
- 徐晓鹤:绝望中的笑声
- 2014年
- 徐晓鹤小说的深刻重要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彻底发掘。在他的中短篇小说中,琐碎和荒谬的行为给快乐的误喻提供了途径,主流话语并没有受到严肃的抵制,却在把握特定的社会或群体中悲惨痛苦而又毫无意义的处境时遭到毁形。对徐晓鹤来说,无能为力的表现意味着,惟一的表现途径就是让人陷入现有话语的陷阱,这个陷阱始终诱使现实误入表现彻底失败的荒谬处境。徐晓鹤在1983年转入小说写作.
- 杨小滨
- 关键词:主流话语小说写作叙事者话语模式叙事主体
- 在镜像自我与符号他者之间:侯孝贤电影的精神分析学观察被引量:9
- 2014年
- 本文借助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探讨侯孝贤电影诗学的重要面向。论述从侯孝贤的电影中认同自然的自我镜像化过程开始,观察这个过程如何发展到主体的符号化阶段,通过细读侯孝贤电影的各类细节,梳理其间蕴含的符号化过程中的种种辩证关系。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方面,包括侯孝贤电影中被划除的大他者/父亲,还有火车/铁轨的历史象征,都涉及到前现代与现代性理论框架中怀旧与瞻望等复杂问题。本文主要讨论在侯孝贤电影中,基于自然美学的、前现代的想象性自我如何遭到现代性社会符号他者的规整,而这种符号他者又如何显露出自身的缺憾与匮乏。
- 杨小滨
- 关键词:侯孝贤镜像他者怀旧
- 作为文滓的诗:陈黎的揾学写作被引量:3
- 2018年
- 通过拉康对于"揾学"及其相关概念的阐述,探讨台湾诗人陈黎如何通过文字意义上的涂抹、废弃等策略来建立新的诗学范式。陈黎的许多诗作经由对汉字的创造性或破坏性处理,瓦解了原有的符号构筑。"揾学"的擦拭不是使得语言符号秩序更加干净有序,而是在擦拭的过程中抹出了更多"文滓",或者说,暴露出更多符号域下的真实域残渣。揾学意味着文字不是作为符号域规范建构的能指,而是在互相涂抹(覆盖迭加)和擦拭(删减消泯)的过程中逼近了真实域的混沌状态。可以说,陈黎精妙地体现了拉康理论中对文字的绝爽意味的揭示,并通过对于创伤性绝爽的铺展,挑战了神圣符号的压迫。
- 杨小滨
- 关键词:台湾诗人
- 法错逸事(组诗)
- 2020年
- 杨小滨
- 永久萦绕的噩梦:论残雪先锋派时期小说被引量:2
- 2012年
- 本文试图从精神分析学说中心理创伤的视角来观察残雪先锋派时期小说中的语言与叙事模式及其与作者童年经历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残雪几篇代表作的分析,本文从几个不同面向探讨(包含暴力与宏大的主导象征的)创伤记忆如何在残雪小说中显示为对意象、事件、行为、社会的超现实征兆。也就是说,残雪的先锋派写作并不是纯文学的形式实验,而是深刻复杂的历史书写,将主体的历史性蕴含在叙事语言的破碎和扭曲上,营造出各种乖戾、惊恐、危险的人际互动形态。
- 杨小滨
- 关键词:先锋派残雪小说精神分析学说叙事语言童年经历
- 不确定的历史与记忆:论格非早期的中短篇小说被引量:4
- 2012年
- 格非是他那一代中国先锋作家中最年轻的一位。他与绝大多数他的同时代人不同,他的职业是在学院教授文学。
- 杨小滨愚人
- 关键词:中短篇小说记忆先锋作家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