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祖虹
- 作品数:21 被引量:276H指数:10
- 供职机构:武汉市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武汉市卫生局科研项目武汉市卫生局临床医学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经颅磁刺激联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疲劳患者疲劳程度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被引量:23
- 2019年
- 目的观察经颅磁刺激联合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后疲劳(PSF)患者疲劳程度及白介素-1β(IL-1β)、IL-9、IL-10、肿瘤坏死因子-α及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PSF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运动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经颅磁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时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疲劳严重程度量表(FSS)对2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疲劳缓解情况进行评定,同时于上述时间点检测2组患者血清中IL-1β、IL-9、IL-10、TNF-α及CRP含量,并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疲劳改善程度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IL-1β、IL-9、IL-10、TNF-α及CRP水平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周及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FMA评分及疲劳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均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中IL-1β、IL-9、IL-10、TNF-α及CRP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5)。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患者肢体FMA评分与血清中IL-1β、IL-9、IL-10、TNF-α及CRP水平具有负相关性(P<0.05),FSS评分与血清中IL-1β、IL-9、IL-10、TNF-α及CRP水平具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经颅磁刺激联合运动疗法能明显改善PSF患者运动功能及疲劳程度,其治疗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中IL-1β、IL-9、IL-10、TNF-α及CRP水平有关。
- 孙瑞李洁李祖虹周芳马艳李进华
- 关键词:经颅磁刺激脑卒中后疲劳细胞因子运动疗法
- 体外冲击波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3
- 2019年
-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CNLBP)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CNLBP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2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如干扰电、超声波治疗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体外冲击波治疗,连续治疗2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Roland-Morris下背痛功能障碍调查表(RMDQ)及36条目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对2组患者疼痛、腰部功能障碍程度及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RMDQ评分及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疗效指标评分[分别为(2.77±1.76)分、(7.5±5.4)分、(92.8±19.2)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体外冲击波治疗能进一步改善CNLBP患者腰痛症状及腰椎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李祖虹李洁朱耀刚陈新叶刘彬马艳
-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治疗临床疗效
- 脉冲强磁场对膀胱肿瘤细胞BIU-87凋亡的影响
- 2010年
- 目的:探讨脉冲强磁场对体外培养的膀胱肿瘤细胞BIU-87凋亡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膀胱肿瘤细胞株BIU-87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脉冲强磁场组,脉冲强磁场组置于磁场强度为8 T,重复频率为15次/s的脉冲强磁场中进行干预,每天干预2 h。分别于磁场干预第1天、第2天及第3天后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采用MTT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OD值),以流式细胞仪检测膀胱肿瘤细胞BIU-87的凋亡率。结果:倒置显微镜观察脉冲强磁场组细胞于干预第1天后即出现细胞体积变小、核固缩等凋亡表现,磁场干预第3天后可见染色体固缩、碎裂,出现大量脱落的凋亡小体等凋亡。MTT法检测显示脉冲强磁场组干预第1天、第2天及第3天后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5.79%、28.84%、37.25%,肿瘤细胞OD值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流式细胞仪检测脉冲强磁场组肿瘤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脉冲强磁场对膀胱肿瘤细胞BIU-87有明显抑制作用,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 刘琦马艳李洁许建丽李祖虹章志超
- 关键词:膀胱肿瘤脉冲强磁场细胞凋亡
- 膈神经电刺激联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躯干稳定性及平衡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2
- 2018年
- 目的观察膈神经电刺激联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躯干稳定性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物理因子治疗及肢体综合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膈神经电刺激及呼吸训练,每天治疗1次。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及呼气峰流速(PEF)评估患者肺功能,采用Sheikh躯干控制评分量表(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评估患者躯干功能及平衡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FVC[(4.21±0.49)L]、FEV1[(3.78±0.49)L/s]及PEF[(6.44±0.69)L/s]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治疗后2组患者TCT评分、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T评分[(71.88±14.86)分]、BBS评分[(50.44±4.72)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在传统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膈神经电刺激及呼吸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平衡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章志超刘金明李祖虹熊键马艳
- 关键词:脑卒中肺功能
- 神经肌电图检测在腕管综合征临床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6
- 2014年
-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肌电图检测在腕管综合征(CTS)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68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和60例CTS患者(CTS组)进行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NAP)、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MAP)、肌电图等测定并比较分析。结果CTS组正中神经指1.腕、指3.腕、指4桡侧.腕SCV和SNA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5.6±3.2)m/s比(50.1±3.5)m/s、(35.8±3.1)m/s比(55.1±3.5)m/s、(35.8±3.2)m/s比(53.1±3.4)m/s,(7.6±3.9)μV比(28.0±7.0)μV、(8.3±3.1)μV比(26.0±6.6)μV、(7.5±3.3)μV比(25-3±7.2)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尺神经指4尺侧-腕、指5-腕SCV和SN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S组正中神经腕.大鱼际肌潜伏期明显高于对照组[(5.0±2.2)ms比(3.0±0.4)ms],CMAP明显低于对照组[(3.1±2.3)mV比(11.2±3.1)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S组正中神经SCV减慢或未引出电位60例,异常率100.0%(60/60),波幅降低54例,异常率90.0%(54/60)。正中神经运动潜伏期延长或未引出50例,异常率83.3%(50/60),波幅降低43例,异常率71.6%(43/60)。CTS组尺神经和正中神经指4.腕SCV差值异常率为100.0%(60/60)。结论神经肌电图检测在CTS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 叶爱萍刘沛黄文莉潘亚兰李祖虹肖少雄贺英涂茜
- 关键词:腕管综合征神经肌电图
- 利用针刺足三里穴探讨BOLD与针刺腧穴的相关性研究
- 张蔚刘海滨周秀莉张东友蒋宇宏吴彪谭惠斌李祖虹刘斌王虹韩瑞刘兴华徐晓曦姚庆东王李菲
- ①课题来源与背景:长期以来,针刺作用机制一直没有明朗,随着脑功能成像的发展,尤其是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日益成熟,对针刺作用机制的研究有了新的方法。针刺治疗作用具有整体性和双向性的特点,这种调节作用可能受到中枢...
- 关键词:
- 关键词:针刺方法中枢神经系统
- 神经松动术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2
- 2021年
- 目的观察神经松动术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腕管综合征(CT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轻中度CTS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8例。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甲钴胺口服,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对患侧腕部行正中神经松动术,每天治疗10 min,每周治疗6 d;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辅以体外冲击波治疗,每次治疗总冲击次数为2000次,功率密度为0.16 mJ/mm2,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3 d。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后分别采用整体症状评分(GS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对患者腕部正中神经进行电生理检查,检查指标包括拇指-腕及中指-腕感觉传导速度(S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拇短展肌复合动作电位(CMAP)、正中神经远端潜伏期(DML)及运动传导速度(MCV)等。结果治疗2周及4周后,发现2组患者GSS及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时间点观察组GSS评分[分别为(13.12±4.55)分和(7.56±5.01)分]及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32±1.66)分和(1.22±1.08)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正中神经DML[(3.65±0.73)ms]、拇指-腕SCV[(45.12±5.56)m/s]、中指-腕SCV[(55.45±7.67)m/s]、拇短展肌CMAP[(8.23±3.15)mV]、拇指-腕SNAP[(13.21±4.23)μV]及中指-腕SNAP[(13.45±3.89)μV]均较治疗前及治疗2周时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仅有正中神经DML[(3.68±0.77)ms]较治疗前及治疗2周时明显改善(P<0.05),拇指-腕SNAP[(10.78±4.34)μV]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上述各项电生理指标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松动术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CTS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增强腕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肖府庭马艳裴子文朱元宵王清李洁章志超李祖虹
- 关键词:腕管综合征体外冲击波正中神经电生理检查
- 肌内效贴布贴扎联合颈部肌群多角度抗阻训练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0
- 2019年
-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疗法联合多角度等长抗阻训练治疗颈型颈椎病(NTC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2例NTCS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中频电疗、超声等物理因子干预及颈部多角度等长抗阻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布贴扎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症状体征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关节角度测量器对2组患者颈椎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周后发现2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疼痛VAS、N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症状体征积分[(89.05±5.84)分]及NDI评分[(24.16±3.42)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颈椎各方向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颈椎前屈、后伸角度[分别是(36.51±3.24)°,(31.32±3.45)°]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肌内效贴布贴扎联合多角度等长抗阻训练能进一步减轻NTCS患者临床症状,纠正颈椎异常姿势,但在改善颈椎关节活动度方面较多角度等长抗阻训练无明显优势。
- 熊键张喆章志超陈永进李祖虹马艳李洁
- 关键词:颈椎病
- A型肉毒毒素联合踝足矫形器治疗卒中后足内翻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0
- 2018年
- 目的 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局部注射联合踝足矫形器(AFO)治疗卒中后痉挛性足下垂、内翻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3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足下垂、内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BTX-A局部注射治疗,并于BTX-A注射后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则在上述干预基础上穿戴AFO进行辅助治疗,每天AFO穿戴时间≥6h,每周治疗7d,连续治疗12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及12周时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评级(MAS)、Clonus量表、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下肢部分、最大步行速度、步行能力分级(FAC)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下肢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2周、4周及12周时2组患者下肢MAS评级、Clonu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12周时2组患者下肢MAS评级均较治疗4周时有不同程度上升,此时观察组MAS评级仍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发现观察组Clonus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2周、4周时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最大步行速度、FAC评级及MBI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且上述指标组间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时发现观察组患者下肢FMA评分、最大步行速度、FAC评级及M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训练、BTX-A局部注射治疗卒中后痉挛性足下垂、内翻基础上辅以AFO干预,能增强抗痉挛效果,延长疗效持续时间,进一步改善患侧下肢运动及步行功能,提高患者ADL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谭世威刘金明马艳王小云李祖虹
- 关键词:A型肉毒毒素脑卒中踝足矫形器痉挛性瘫痪
- 肌内效贴布贴扎配合稳定肌训练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布贴扎配合稳定肌训练治疗颈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2周常规物理因子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物理因子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肌内效贴布贴扎治疗配合颈部稳定肌训练。治疗前后采用VAS疼痛评分及颈部功能不良指数(NDI)评分评估患者疼痛及颈椎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VAS疼痛评分和N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用传统物理因子治疗比较,加用肌内效贴布贴扎配合颈部稳定肌训练更能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疼痛症状及颈部功能活动。
- 章志超熊键李祖虹李进华马艳
- 关键词:颈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