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璋

作品数:12 被引量:63H指数:6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研究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小麦
  • 4篇选育
  • 4篇大麦
  • 3篇异附加系
  • 3篇远缘
  • 3篇远缘杂交
  • 3篇杂交
  • 3篇普通小麦
  • 3篇小麦品种
  • 3篇附加系
  • 2篇优质强筋
  • 2篇优质强筋小麦
  • 2篇强筋
  • 2篇强筋小麦
  • 2篇小偃22
  • 2篇抗病
  • 1篇代换系
  • 1篇淀粉
  • 1篇淀粉酶活性
  • 1篇选育报告

机构

  • 12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杨凌职业技术...

作者

  • 12篇刘淑会
  • 12篇陈新宏
  • 12篇李璋
  • 9篇武军
  • 8篇赵继新
  • 5篇阎正禄
  • 2篇闫正禄
  • 1篇赵粉娥
  • 1篇何一哲
  • 1篇江虎琳
  • 1篇王小利
  • 1篇闫正录
  • 1篇蔡振虎
  • 1篇张改生

传媒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农业科技通讯
  • 1篇Journa...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作物研究

年份

  • 1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麦顶三叶与粒重关系的研究初报被引量:9
2002年
研究了小麦不同摘叶方式下 ,顶三叶与粒重的关系及不同类型品种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 :顶三叶的摘除对粒重的影响大小排序为旗叶 >倒二叶 >倒三叶 ,整株摘叶对粒重的影响高于主茎摘叶 ;多蘖型小麦品种主茎摘叶后千粒重降低得少 ,与整株摘叶后千粒重降低率相比差距大 ,而少蘖类型降低得多 。
陈新宏武军刘淑会阎正禄李璋赵立创
关键词:小麦粒重
矮秆早熟小麦新品种小偃128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
2003年
陈新宏武军刘淑会赵继新阎正禄李璋
关键词:小麦栽培要点选育
小偃系列小麦品种生理特性的比较研究被引量:6
2002年
对生产中正在种植的 7个小偃小麦新品种顶三叶功能期、灌浆速度、籽杆比、产量结构等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小偃 1 0 7叶功能好 ,叶面积系数最高。小偃 6号灌浆速度最快 ,籽粒饱满。小偃 2 2籽杆比最大 ,产量最高。产量与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籽杆比、叶面积系数皆呈正相关 ,株高与籽杆比负相关。
陈新宏刘淑会赵继新阎正禄李璋
关键词:生理特性叶面积系数灌浆速度
小偃22的选育及其特性研究被引量:5
2001年
小偃 2 2是选用具有多种优良性状的小偃 6号、小偃 10 7和著名的抗病材料 775 - 1为亲本 ,采用复合杂交 ,以常规系谱法为主选育而成的一个小麦新品种。它属于中间偏多穗类型 ,产量三因素在较高水平上达到协调 ,具有株型结构好、结实性突出、增产潜力大、品质优良、综合抗病性好、抗旱耐寒、抗倒性强、适应范围广等优点 ,1998~ 2 0 0 0年累计种植 89.3万 hm2。
陈新宏李璋阎正禄刘淑会武军
关键词:小麦育种远缘杂交小偃22
普通小麦-大麦异附加系的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被引量:7
2003年
 用植物染色体C-分带和小麦种子HMW-GS电泳技术,对普通小麦-大麦异附加系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异附加系WB9905和WB9912含有大麦的5H染色体,异附加系WB9906含有大麦的2H染色体。小麦种子HMW-GS电泳结果表明,异附加系WB9905,WB9912和易位系WB9917含有大麦HMW-GS的特征带。
陈新宏刘淑会赵继新武军李璋阎正禄
关键词:小麦大麦异附加系C-分带HMW-GS分子生物学
普通小麦×大麦杂交后代中间材料的GISH及PAGE鉴定被引量:11
2004年
利用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 (GISH)及种子贮藏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PAGE)对普通小麦×大麦杂交后代中间材料进行了鉴定分析。GISH结果表明 ,WBA984和WBA9812为二体小大麦异附加系 ,WBS0 2 15和WBS0 2 6 4为小大麦二体异代换系 ,WBT0 2 12 5和WBT0 2 183为端部易位系 ;种子贮藏蛋白PAGE分析表明 ,WBA9812和WBS0 2 6 4含有大麦特有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和在γ区含有大麦特有的醇溶蛋白带型 ,WBA9812为大麦 5H附加系 ,WBS0 2 6 4为 1B/ 5H代换系 ,WBT0 2 12 5为 1BL/ 5HL端部易位系。
陈新宏王小利刘淑会赵继新武军李璋闫正禄张改生
关键词:普通小麦大麦远缘杂交GISHPAGE
抗穗发芽2D/2H小大麦易位系的鉴定和应用研究被引量:6
2005年
大麦2H染色体长臂上的Isa-H基因控制α-淀粉酶抑制蛋白的合成,减轻高α-淀粉酶活性对小麦穗发芽的 不利影响。为了检测小大麦杂交后代中有无大麦Isa-H基因导入,利用染色体C-分带和原位杂交技术相结合对所 创制的2H小大麦异附加系WBA9812和易位系WBT371进行了鉴定,以完整麦穗吸水保湿发芽法测定穗发芽的抗 性,结合农艺性状观测,选育出具有抗穗发芽等优异特性的小大麦新种质。分析结果表明:WBT371是2D/2H易位 系,抗小麦穗发芽。WBT371为进一步培育抗穗发芽小麦新品种创造了宝贵的种质资源。
刘淑会陈新宏赵继新武军李璋
关键词:大麦抗穗发芽易位系Α-淀粉酶活性异附加系基因控制
抗逆抗病型远缘杂交小麦新品种-小偃15
何一哲李璋闫正录陈新宏刘淑会赵粉娥江虎琳
一、抗逆抗病型远缘杂交小麦新品种选育以商洛山区为代表的陕南秦巴山区由于立地条件复杂、土壤、气候类型多变,小麦病虫害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等因素,致使“旱、寒、薄、病”(即气候干旱、寒冷、土壤瘠薄、白粉病猖獗)成为限制小麦生产...
关键词:
关键词:抗逆抗病杂交小麦远缘杂交
国审小麦新品种小偃22的研究与利用被引量:20
2007年
国审小麦新品种小偃22是常规育种和远缘杂交有机结合而育成的,通过远缘杂交技术,导入长穗偃麦草的优质、抗病、抗逆多个优异基因,实现了种属间优异性状的有效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解决了高产与稳产、高产与优质之间的矛盾,将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几个主要目标性状结合起来,具有多穗多粒、结实性突出、品质优良、增产潜力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突出优点,产量三因素在较高水平上达到协调。小偃22从2000年以来长期是陕西省主栽品种,是陕西省第六次更新换代的骨干品种。笔者对小偃22来源、特征特性、创新点,应用情况,优质高产栽培规程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总结,并对更新换代大品种的特点和培育和产业化推广经验进行了探讨。
陈新宏李璋赵继新武军刘淑会
关键词:小麦品种小偃22高产稳产
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小偃166选育报告
2007年
陈新宏赵继新武军刘淑会李璋
关键词:优质强筋强筋小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