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来刚
- 作品数:12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解放军477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糖尿病并发骶尾部Ⅲ°巨大褥疮1例的治疗和护理
- 2003年
- 王霓虹李来刚
- 关键词:糖尿病骶尾部褥疮护理
- 白内障术后恢复期心脏猝死1例
- 2003年
- 王霓虹李来刚
- 关键词:白内障术后心脏猝死
- 季节性偏头痛患者过敏原试验与IgE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季节性偏头痛与Ⅰ型超敏反应的关系,并寻找相关致敏原。方法用北京协和医院提供的15种吸入性过敏原和美国DPC液相酶联免疫试验对已确诊的100例季节性、80例非季节性偏头痛患者进行过敏原皮试及IgE检测,并对比分析两组结果。结果季节性偏头痛组主要致敏原为夏秋花粉、早春花粉、豚草花粉、蒿属花粉,过敏原皮试阳性率94%,与非季节性偏头痛组(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总IgE比较,前者高于后者,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季节性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为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临床上对患者行过敏原皮试及IgE检测可作为本病诊断的重要指标,并为脱敏治疗的选择提供依据。
- 李来刚韩金安王昌铭
- 关键词:超敏反应速发型皮肤试验免疫球蛋白E
-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甲状腺机能亢进1例
- 2003年
- 病例:患者女,19岁,因乏力、腹胀半月,恶心、呕吐、尿黄8天于2000年11月8日入院。既往1995年查体发现乙肝病毒携带,无家族自身免疫性疾病史。查体:体温36.6℃,脉膊80次/min,血压120/75mmHg。皮肤及巩膜中度黄染,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平软,肝脾肋弓下未触及,肝区轻度叩度。移动性浊音阳性。余查未见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HBsAg(+),HBeAg(+),抗-HBc(+);
- 李来刚王霓虹罗晓梅陈世厚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合并症甲状腺机能亢进抗甲状腺药物肝病
- 与时俱进,为病人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 2003年
- 王霓虹李来刚
- 关键词:就医环境医院管理医疗纠纷
- 良性颅内压增高症1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 探讨良性颅内压增高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良性颅内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体位性头痛,平卧进行性加重,可伴有恶心、呕吐、头晕、视力模糊、复视等;脑脊液压力在250-450mmH2O之间,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正常,头颅CT或MRI检查均正常。治疗给予乙酰唑胺500mg,每天2次,甘露醇125mL,4次/天,并结合腰穿抽取脑脊液20~50mL为主要治疗。结论认识良性颅内压增高症的临床、脑脊液表现至关重要,因其极易与硬膜静脉窦隐性栓塞,弥漫性脑胶质瘤病,血管性头痛等相混淆。
- 李来刚
- 关键词:良性颅内压增高脑脊液
- 小剂量多巴胺治疗肝硬化腹水疗效观察
- 2001年
- 李来刚罗晓梅
- 关键词:多巴胺肝硬化腹水
- 丙酸睾丸酮及催产素配伍米非司酮及米索前列醇抗早孕研究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研究丙酸睾丸酮及催产素配伍米非司酮及米索前列醇抗早孕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停药天数≤ 49d的早孕妇女 2 0 0例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 :10 0例 ,米非司酮 2 5mg ,每日 3次 ,连服 2d ,于第 3天晨空腹 1次口服米索前列醇 60 0 μg。试验组 :服药剂量及方法同对照组 ,服药第 1、2天上午加肌肉注射丙酸睾丸酮各 10 0mg ,孕囊排出后立即肌肉注射催产素 2 0IU。结果 试验组完全流产率96% ,对照组 85 % ,差异显著 (P <0 .0 5 ) ;试验组孕囊排出时间、阴道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P <0 .0 5 )。结论 加用丙酸睾丸酮可加强早孕绒毛组织的损伤作用 ,丙酸睾丸酮及催产素可明显促进绒毛球更完整 ,更快排出 ,减少流产后出血量 ,缩短出血时间。
- 曹培勇李来刚
- 关键词:丙酸睾丸酮催产素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抗早孕作用用药方法
- 步复迈加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疗效分析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观察步复迈加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疗效。方法:将已确诊的VBI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步复迈加舒血宁注射液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总有效率达100%。结论:步复迈加舒血宁注射液联合使用治疗VBI,起效快,疗效好,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李来刚韩金安
-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步复迈舒血宁注射液
- 脑囊虫病患者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检测临床应用
- 2010年
- 目的探讨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与脑囊虫病的关系。方法采用Cytospin-2型细胞玻片离心沉淀仪中制片和迈格-姬(MGG)染色后以高倍镜对已确诊的85例脑囊虫病患者(脑囊虫病组)的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进行检测,并将治疗前后结果及与健康对照组(85例)进行比较。结果脑囊虫病组治疗前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囊虫病组治疗后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较治疗前也明显降低(P<0.01)。结论脑囊虫病与免疫反应关系密切,临床检测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不仅是一种简便易行且较敏感的诊断脑囊虫病的方法,而且对病情观察及疗效判断有重要参考意义。
- 李来刚周恩武王昌铭
- 关键词:神经系统囊虫病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