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晓莉

作品数:11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荆楚理工学院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梗死
  • 2篇心理
  • 2篇糖尿
  • 2篇糖尿病
  • 2篇皮肤
  • 2篇细胞
  • 2篇急性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淀粉样
  • 1篇淀粉样变
  • 1篇心理干预
  • 1篇心理障碍
  • 1篇血清
  • 1篇血清IL-6
  • 1篇亚急性
  • 1篇亚急性皮肤型...
  • 1篇炎性

机构

  • 11篇荆楚理工学院
  • 2篇荆门市第一人...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国防科学技术...

作者

  • 11篇李晓莉
  • 3篇卢志刚
  • 2篇李文忠
  • 2篇杨成雄
  • 2篇刘芸
  • 1篇蔡志平
  • 1篇李立
  • 1篇王锦军
  • 1篇张敬芳
  • 1篇罗磊
  • 1篇陈可夫
  • 1篇王维
  • 1篇王承明
  • 1篇陈梅
  • 1篇李立威
  • 1篇赵艳
  • 1篇罗涛

传媒

  • 2篇荆楚理工学院...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辽宁中医杂志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中国中医药咨...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科素亚联合百令胶囊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0年
分别应用科素亚(对照组)及科素亚+百令胶囊(治疗组)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并测血压、24h尿蛋白定量(U—Alb)、血糖、血钾、肌酐、肌酐及血脂。结果两组治疗后UAER、U—Alb、TC、TG均较前降低,以对照组为著(P均〈0.05);两组治疗后FPG、BUN、Scr、DBP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提示科素亚联合百令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有明显的干预作用,疗效优于单用科素亚,延缓肾损害的进程。
李晓莉
关键词:早期糖尿病肾病科素亚百令胶囊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
卒中后抑郁40例临床分析
2010年
目的:探讨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特征、相关因素与治疗。方法:对40例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资料、相关检查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卒中后抑郁发病率高,尤其是首发卒中患者,早期给予心理干预及药物治疗,抑郁症状明显改善,HAMD评分降低,神经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结论:对卒中患者应早期行抑郁评价,降低其发病率;对卒中后抑郁患者应采取综合治疗,特别是早期心理干预尤为重要。
李晓莉
关键词:心理干预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_1和白细胞介素-10的变化规律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浓度的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NIHSS评分、c反应蛋白(CRP)水平检测、脑梗死病灶体积计算及血清TGF-β1及IL-10的含量检测,分析其与梗死病灶体积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水平、NIHSS评分、CRP水平、梗死病灶体积均较健康对照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急性脑梗死发病过程中血清中TGF-β1及IL-10含量均较健康对照者升高,以发病高峰期(3~7d)最明显;脑梗死病灶体积与CRP水平及NIHSS评分显著相关(P〈0.05,P〈0.01)。结论炎性反应可能主要是通过TGF-β1及IL-10介导在脑梗死中发挥作用,检测患者血清TGF-β1及IL-10的浓度有助于评估急性脑梗死和推测疾病的严重程度。
卢志刚刘芸李晓莉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转化生长因子-Β1白细胞介素-10
颅脑伤患者血清IL-6、IL-8和NSE变化与预后关系被引量:7
2011年
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是血清中能测出的少数细胞因子,它不仅参与各种损伤局部炎性反应,而且在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是烯醇酶的γγ同工酶,主要存在于大脑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内并参与糖酵解的特异性酶。
李晓莉陈可夫
关键词:血清IL-6伤患者NSE细胞因子网络颅脑
虎杖提取物对实验性脑梗死大鼠脑组织炎性因子的影响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研究虎杖提取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炎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6组ig给药,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尼莫地平组按1 mg.kg-1给予尼莫地平;虎杖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5,10,20 mg.kg-1给予虎杖提取物。给药7 d后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取大脑并用氯化四唑染色后测定梗死百分比和含水量;进行大脑组织学检查,制作脑匀浆测定白介素(IL)-1β,IL-6,IL-8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结果:虎杖提取物高、中剂量组的行为学评分分别为(2.6±0.9),(2.2±1.1)分;梗死率分别为(37.6±1.9)%,(30.2±4.2)%;脑含水量分别为(78.1±5.6)%,(71.2±3.9)%,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IL-1β分别为(0.64±0.28),(0.65±0.31)μg.L-1;IL-6分别为(7.2±2.7)ng.L-1,(8.8±2.2)ng.L-1,IL-8分别为(12.6±2.5)μg.L-1,(15.2±2.1)μg.L-1和NO分别为(2.9±1.3),(3.2±1.1)mmol.L-1,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虎杖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炎性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李晓莉卢志刚陈梅蔡志平
关键词:虎杖提取物脑缺血再灌注
季节变化对实验性脑梗死大鼠免疫炎性因子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动态观察四季变化对实验性脑梗死大鼠免疫炎性因子的的影响。方法:分别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应用免疫印迹杂交法检测实验性脑梗死大鼠脑组织中NF-κB表达,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IL-1β、IL-2、及IL-6的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脑组织中IFN-γ的水平。结果:与春分组以及秋分组比较,夏至组以及冬至组IL-1β、IL-2、IL-6、IFN-γ及NF-κB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或P<0.01)。结论:免疫炎性因子存在春秋低冬夏高的季节节律,季节对脑梗死的影响是通过免疫炎性因子网络产生的。
卢志刚王承明李晓莉刘芸
关键词:脑梗死
糖尿病患者结膜上皮细胞NF-κB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10年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并发干眼症患者结膜上皮细胞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的表达及临床价值。方法:100例T2DM患者根据是否伴有干眼症分为T2DM并发干眼症组和单纯T2DM组,采用免疫印迹细胞化学检测结膜上皮细胞NF-κB和MMP-1的表达,并对NF-κB和MMP-1的表达做相关性分析。结果:T2DM并发干眼症组结膜上皮NF-κB阳性表达率为92.0%,明显高于单纯T2DM组(58.0%),相比较有差异(P<0.05);T2DM并发干眼症组结膜上皮MMP-1阳性表达率为90.0%,显著高于单纯T2DM组(46.0%),相比较有差异(P<0.05);T2DM并发干眼症组结膜上皮NF-κB和MMP-1的吸光值显著高于单纯T2DM组(P<0.05);T2DM并发干眼症患者结膜上皮细胞NF-κB表达与MMP-1表达呈显著正相关性(r=0.5491,P=0.017)。结论:T2DM并发干眼症患者结膜上皮细胞存在NF-κB和MMP-1的高表达,NF-κB和MMP-1的表达异常与临床上T2DM并发干眼症密切相关。
李晓莉赵艳
关键词:结膜上皮细胞NF-ΚBMMP-1
中西医结合对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抗核抗体表达影响的临床研究
2011年
目的:观察ANA表达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分析本疗法对ANA表达和病情的作用。方法:全部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例常规给予硫酸羟氯喹片口服,治疗组12例给予中西医结合疗法,1个疗程(30天)后判定结果。结果:1个疗程(30天)后,治疗组ANA检测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具有养阴补血、补气固表、凉血解毒、温壮肾阳的功效,可以有效地抑制ANA的生成、减少组织损害的发生,同时可以增强组织细胞的耐受力、减少治疗过程中的药物不良反应。
李晓莉李文忠罗涛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SCLEANA自身免疫抗体
牛磺酸结晶工艺研究及产业化改造
杨成雄郭文胜李晓莉李立威彭成国罗磊李立
该项目属于人口与健康科学技术领域。该项目攻关组针对市场上牛磺酸产品纯度不够、结晶细小不均匀、流动性不好、极易结块等这一共性技术难题,首先通过牛磺酸结晶新工艺的实验室小试、中试等研究,初步找到了牛磺酸结块的原因及解决技术方...
关键词:
关键词:牛磺酸生产工艺制药工程
家族性原发性皮肤斑状淀粉样变一家系三例
2011年
先证者(Ⅲ4)女,41岁。因左侧项背部皮肤色素斑伴轻微瘙痒3年就诊。初始感觉局部皮肤轻微瘙痒,随后皮肤颜色逐渐加深,较周围皮肤质地稍硬。家族中祖父和姐姐有相同发病史。
李文忠李晓莉刘毅勇
关键词:家族性淀粉样变原发性家系斑状皮肤颜色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