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娟
- 作品数:33 被引量:189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中国气象局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 KSHV裂解复制过程中ORF45-RSK途径的新功能研究
- 人γ2-致瘤疱疹病毒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KSHV)在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的患者中(AIDS患者、器官移植患者和长期接受放化疗的肿瘤患者等)显...
- 李晓娟
- 关键词:致病机制病毒复制
- MOS方法做广东省未来5天逐日滚动分县预报被引量:1
- 2001年
- MOS(ModelOutputStatistics) ,即模式输出统计。美国、日本、欧洲一些国家七、八十年代先后用MOS方法取代PP方法 ,目前在国外许多国家MOS预报已成为最重要的气象要素预报方法。
- 曾琮李晓娟
- 关键词:MOS方法逐日
- 广东省前汛期大到暴雨频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 本文利用实测降水量资料和NCEP再分析环流资料研究了前汛期广东大到暴雨频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不同地区大到暴雨日数、大到暴雨雨量和日暴雨量极值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对大到暴雨日数异常年份的环流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寻找同期...
- 李晓娟
- 关键词:区域气候暴雨过程
- 文献传递
- 改进的热带气旋路径模糊概率预报方法试验总结被引量:1
- 2001年
- 用改进的热带气旋路径模糊概率预报方法对1998—2000年进入预报区并达到起报条件的13个热带气旋作了47次预报试验,24h平均误差为116.8km,48h平均误差为281.0hm。其中模糊概率大于70%的共有8次,24h平均误差为87.9km,48h平均误差为207.6km,均明显小于总平均误差,达到概率越大误差越小的理想效果。同时试验表明方法对路径发生明显转折的热带气旋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 李晓娟刘壮华张毅毛绍荣
- 关键词:热带气旋
- 广东强冷空气的变化特征与大气低频振荡
- 为了更好地了解近50年来影响广东的强冷空气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低频振荡之间的关系,做好强冷空气的中期预报。本文利用1951~2003年广州逐日地面气温资料,采用滑动平均、相关分析、小波分析、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对近50年来冬...
- 纪忠萍李晓娟谷德军谢炯光杨亚正
- 关键词:强冷空气低频振荡
- 文献传递
- 华南地区干旱气候预测研究被引量:14
- 2007年
- 选用华南地区15个站近50年的年(季、月)降水资料,对华南地区干旱年景进行分析,并做气候预测。采用极差法计算各站点年雨量的临界值,评定严重干旱年和一般干旱年。分析发现,华南地区年雨量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1961--2003年间,平均4.3年有一个干旱年,14.3年有一个严重干旱年。介绍了几种实际预报中用到的旱涝预测方法:指数曲线方程预报方法、时间序列多周期特征值叠加预报法、综合气候预测方法、最优遥相关分析预报方法。对华南地区未来10年总的旱涝趋势的预测结论是:2005年雨量偏多,2006~2008年偏旱为主,2009~2012年是多雨期。
- 李晓娟曾沁梁健纪忠萍谢定升
- 关键词:干旱
- 登陆广东热带气旋特征及其与副热带高压的关系被引量:10
- 2007年
- 2004年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只有2个,个数明显偏少,粤西无热带气旋登陆;登陆广东的初台偏迟,终台结束早,登陆时间集中于7月;热带气旋移速快,强度弱(为热带风暴),对广东影响利大于弊。对1951~2004年7~9月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各月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次数差异较大,最多时一个月有5个,最少时没有。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个数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强度有密切关系,可以将有利于和不利于热带气旋登陆广东的副热带高压各分为3种环流形势。
- 曾琮易爱民李晓娟梁巧倩汪瑛谢健标
- 关键词:热带气旋副热带高压
- 一种激活炎症小体的小分子化合物及其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激活炎症小体的小分子化合物Z19527315及其应用,经试验验证由化合物Z19527315处理后的细胞内炎症小体相关蛋白caspase‑1活化和成熟炎症因子IL‑1β含量明显增加,且细胞外的炎症因子IL‑...
- 况二胜龙徐兵李晓娟李阳
- 文献传递
- 一种激活炎症小体的小分子化合物及其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激活炎症小体的小分子化合物Z19527315及其应用,经试验验证由化合物Z19527315处理后的细胞内炎症小体相关蛋白caspase‑1活化和成熟炎症因子IL‑1β含量明显增加,且细胞外的炎症因子IL‑...
- 况二胜龙徐兵李晓娟李阳
- 文献传递
- 2011年夏季广东季风槽暴雨与准双周振荡被引量:7
- 2014年
- 采用小波分析、Lanczos时间滤波器、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11年夏季广东季风槽暴雨与大气低频振荡的关系。结果表明,2011年夏季降水主要存在准20 d的周期振荡,季风槽暴雨过程对应强的准双周振荡。选取与夏季降水显著相关的区域(102.5-117.5°E,20-27.5°N)平均的500 hPa高度场作为影响广东夏季降水的"500 hPa关键区"指数,同样选取区域(110-120°E,15-22.5°N)平均的850 hPa风场作为"850 hPa关键区"指数;2011年夏季500 hPa关键区与850 hPa关键区分别存在显著的准23 d、准22 d周期振荡,季风槽暴雨发生在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的波谷、85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的波峰附近。从南海南部开始的3次低频纬向风、OLR、湿度的北传与从菲律宾以东的西太平洋向西传播的低频中心相遇,导致3次季风槽暴雨过程。利用典型个例的合成分析,对2011年6—8月广东3次季风槽暴雨的准双周振荡不同位相的大气环流场的共同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它们反映了季风槽暴雨从间歇-开始-旺盛-减弱-结束期的大气环流场演变特征,为广东季风槽暴雨的中期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 纪忠萍谷德军孙广凤李茵茵罗秋红李晓娟
- 关键词:天气学准双周振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