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春峰

作品数:65 被引量:394H指数:12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18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7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3篇地震
  • 12篇大洋
  • 10篇磁异常
  • 9篇大洋钻探
  • 8篇盆地
  • 7篇地球物理
  • 7篇岩石
  • 6篇地质
  • 6篇岩石圈
  • 6篇海底
  • 6篇海盆
  • 6篇俯冲
  • 5篇地震活动
  • 5篇东海陆架盆地
  • 5篇洋壳
  • 5篇陆架盆地
  • 5篇居里
  • 5篇居里点
  • 5篇海底扩张
  • 4篇地层

机构

  • 42篇同济大学
  • 34篇浙江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地震局
  • 6篇广州海洋地质...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中国地震台网...
  • 2篇浙江海洋大学
  • 2篇南方海洋科学...
  • 2篇海南浙江大学...
  • 2篇自然资源部第...
  • 1篇上海市地震局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浙江工业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软...
  • 1篇国家地震局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65篇李春峰
  • 6篇王健
  • 4篇孙珍
  • 4篇周祖翼
  • 4篇李刚
  • 4篇黄亮
  • 3篇耿建华
  • 3篇宋陶然
  • 3篇李家彪
  • 3篇翦知湣
  • 2篇叶瑛
  • 2篇贺群禄
  • 2篇韩军
  • 2篇吴时国
  • 2篇张广伟
  • 2篇赵国光
  • 2篇陈雪刚
  • 2篇黄豪彩
  • 2篇姜涛
  • 2篇汪品先

传媒

  • 4篇地球物理学报
  • 4篇海洋学研究
  • 3篇热带海洋学报
  • 3篇地球科学
  • 2篇地震地质
  • 2篇地质学报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中国科学(D...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地震学报
  • 2篇上海国土资源
  • 2篇第二届深海研...
  • 2篇2015中国...
  • 1篇物探与化探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科技导报
  • 1篇力学学报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科学

年份

  • 3篇2023
  • 4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4篇2017
  • 7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6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7
  • 9篇2005
  • 1篇2004
  • 1篇1995
6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7/368/368X航次推动南海国际化海洋科考成果被引量:9
2020年
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中国在1998年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InternationalOceanDrillingProgram,IODP),迄今为止已组织了4+1个航次的大洋钻探。通过IODP-CPP(complimentary proposal project)项目,我国科学家主导完成了349、367/368/368X多个钻探航次,实现了对南海张裂—破裂—扩张发育历史的钻探和取样,对南海生命史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约束作用。本文系统总结了367/368/368X航次在南海北部洋陆过渡带钻探取得的最新成果,证实南海北部陆缘不同于伊比利亚型陆缘,具有陆洋转换迅速的特点,洋陆过渡带地壳内有一定程度的同张裂岩浆侵入和底侵。钻探航次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钻探结果提升了对陆洋转换过程和机制的认识。航次期间,广泛而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极大提升了中国科学家对钻探平台管理、国际大团队合作管理以及人才培养和科普互动等各方面的认识,加快了中国海洋科考国际化的步伐。
孙珍林间汪品先汪品先翦知湣
关键词:大洋钻探
南海北部洋-陆过渡带深部结构与岩石圈破裂过程被引量:1
2022年
洋-陆过渡带是理解大陆岩石圈破裂和海底初始扩张的关键位置,但是在南海北部地区仍然存在关于相关地质过程的诸多疑问.通过近年开展的国际大洋发现计划航次以及深部地质地球物理探测,取得以下4个方面的认识.(1)南海北部的洋-陆边界一般与自由空间重力异常的正-负值过渡位置对应,而更加准确地限定需要结合反射、折射地震资料.稳定大洋岩石圈生成与大陆岩石圈最终破裂之间的洋-陆过渡边界的位置比以往认为的还应往深海盆方向移动.(2)洋-陆过渡带代表了远端带构造作用减弱和岩浆作用逐渐增强的区域.陆坡地壳发育扩张后岩浆底侵、洋-陆过渡带发育同破裂期岩浆喷出结构和侵入反射体.(3)在中生代的古俯冲带弧前区域,新生代的断裂沿着早期的构造开始活动,岩石圈多处发生强烈的共轭韧性剪切作用.随着大陆岩石圈的进一步拉伸减薄,部分靠陆一侧的裂谷中心停止张裂,成为夭折裂谷,以台西南盆地南部凹陷、白云凹陷、西沙海槽为代表,而南海陆缘异常伸展和最终破裂的地方集中在南侧裂谷中心.夭折裂谷下亦发现地幔蛇纹石化,进一步反映了较弱的同破裂岩浆活动.(4)南海初始洋壳的增生沿着大陆边缘走向具有显著的变化,南海东北部洋-陆过渡带下伏地幔明显抬升和部分蛇纹石化,地震纵、横波速度以及折射波衰减特征都支持此观点,反映南海东北部是一个贫岩浆型大陆边缘.未来,南海北部洋-陆过渡带有望成为南海“莫霍钻”的理想备选钻探区.
彭希李春峰宋陶然宛晓莉侯文爱温永林李亚清李亚清唐福贵
关键词:深部结构海底扩张地震探测构造地质
基于分形磁化模型的美国西部及东北太平洋居里点深度
王健李春峰
晚中新世红河断裂走滑反转事件的海底滑坡证据被引量:6
2016年
晚中新世(~5.5Ma),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发育面积约18000km^2、最大沉积厚度达到930m的大型海底滑坡.大型海底滑坡具有明显的地震相特征,头部发育正断层,侧向边界形成陡崖,底部形成强剪切面,内部地震反射杂乱,被平行-亚平行的连续地震相所围限,呈现从南向北的主体搬运方向,主要物源来自于位于中南半岛以东、广乐隆起以北的琼东南盆地南部区域.在区域上,晚中新世红河断裂发生走滑反转,中南半岛的隆升和侵蚀加剧,南海西部的沉积速率突然加速,这些事件为大型海底滑坡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与触发机制.大型海底滑坡的发现提供了晚中新世红河断裂走滑反转构造事件的沉积学证据,并通过海底滑坡顶界面地质时间的约束,推断红河断裂反转过程中最剧烈的构造活动发生在~5.5Ma.
王大伟吴时国李春峰姚根顺
关键词:红河断裂琼东南盆地深水海底滑坡地震反射特征
南北地震带及其邻区地壳热结构与地震活动
南北地震带(又称南北构造带)是中国大陆内部重要的构造边界.由于受东、西两侧太平洋和喜马拉雅两大构造域的影响,其两侧的地形、构造和岩浆活动、地球物理场特征呈现明显的差异,并呈现南北分段特征.本文利用分辨率为1弧分的Geos...
王健李春峰雷建设
关键词:地震带地壳结构岩浆活动温度变化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东缘地震活动与居里点深度之间的相关性被引量:8
2018年
本文选取不同的地壳速度分区模型,应用双差定位法对2008—2017年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的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共得到4921个精确定位结果.重定位后的地震更加集中分布于龙门山断裂带、鲜水河断裂以及四川盆地南缘,震源深度多为5~20km.根据NGDC-720地磁场模型计算了青藏高原东缘的三分量磁异常及其梯度张量,重定位后的大多数地震位于负磁异常区域以及四川盆地西南缘的强-弱磁异常边界.基于三维分形磁化模型获得了青藏高原东缘的居里点深度,并计算了磁性层的平均地温梯度,进而利用一维稳态热传导方程获得了其地壳温度结构.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缘大多数地震均发生在居里点深度较大、地温梯度较低的区域.大多数M≥2.0地震震源区温度为100~500℃,M≥4.0地震震源区温度多为200~400℃.2008年汶川M_S8.0、2013岷县M_S6.6、2014年鲁甸M_S6.5以及2017九寨沟M_S7.0地震震源区温度均为300℃左右,而2013年芦山M_S7.0地震震源区温度接近约400℃,更多地受控于龙门山断裂带与鲜水河断裂交汇处的局部构造应力场异常.
王健张广伟李春峰梁姗姗
关键词:双差定位法地震活动青藏高原
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49航次被引量:8
2014年
作为新十年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首航,IODP349航次以研究南海构造演化和深海盆洋壳为重点,在南海中央海盆深水区完成了5个站位的取芯工作,钻探总深度4317m,其中沉积岩取芯1503m,基底玄武岩取芯近100m,获得的最大井深1008m。首次获得具有极高科学价值的大洋玄武岩、火山碎屑岩、深海钙质碳酸盐岩、浊流沉积岩、基底之上的半远洋沉积红层、富含有机质的浅海砂岩等岩芯,同时还完成了2个最深站位的地球物理测井工作,在地球动力学、大洋岩石圈演化、深海沉积学、深海极端微生物学等方面取得突破性科学进展。
李春峰宋晓晓
关键词:南海中央海盆大洋钻探地球物理测井大洋玄武岩
中国海洋科技发展的潜力与挑战被引量:9
2017年
科学技术的发展继续主导着新一轮世界海洋竞争的话语权和主动权。以科学目标、而不是具体技术指标为驱动力的海洋技术与装备的发展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特别是在我国大部分海洋技术装备处在落后但具有明显后发优势的状态下,对更基础和更前沿科学问题的回答是新海洋技术和装备发展必须认真考虑的方面。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重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科学家、提升在国际组织框架下领导西太平洋和极地海洋科学研究与技术发展的能力应是我国成为海洋强国的根基和突破口。
李春峰
关键词:海洋强国海洋环境国际竞争力
东海深部地层时深转换关系的分段优化拟合被引量:3
2020年
在将钻井垂直地震剖面(VSP)数据的时深拟合公式应用于深部地层的时深转换时,拟合深度与计算的层速度常常不够准确。本文首先利用多项式和幂函数给出了东海陆架盆地中部某凹陷41口钻井VSP数据的时深拟合公式,并用双程旅行时(TWT)最深达8 s的三维地震速度体数据与多道地震剖面对拟合公式在深部地层的适用性进行分析。在TWT为8 s时,速度体数据表明41口钻井位置的平均深度为18 140 m,平均层速度为6 208 m/s,二次多项式的平均拟合深度较之偏高9.2%,计算的层速度偏高36.2%,幂函数则分别偏低28.9%与35.6%,拟合效果都不理想。对此,本文采用通过识别VSP数据的增速拐点并对增速拐点前的VSP数据进行二次多项式拟合,对增速拐点后的VSP数据进行幂函数拟合的分段拟合模型,将TWT为8 s时的平均拟合深度和层速度的误差降到3.3%与4.7%。地震剖面显示研究区莫霍面深度约为TWT=11 s,分段拟合模型在TWT=11 s的平均拟合深度为27 516 m,层速度为7 334 m/s,更接近前人研究成果,表明该模型能显著提高深部地层时深转换的精度。
陶天生李春峰李珂迪姚泽伟
关键词:垂直地震剖面地震速度时深转换深部地层东海陆架盆地
莫霍钻:未来十年大洋钻探的终极目标与挑战被引量:2
2012年
2011年6月,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ntegrated Ocean Drilling Program,IODP)先后发布了2013--2023年未来十年的科学计划和地幔莫霍钻探初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最终版,使得起源于1950年代末的“莫霍孔”计划(Mohole Project)成为未来十年大洋钻探的终极目标。
王健李春峰
关键词:大洋钻探洋壳地幔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