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
- 作品数:31 被引量:220H指数:10
- 供职机构: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南京市2011—2016年15~24岁人群艾滋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31
- 2018年
- 目的了解2011—2016年南京市15~24岁人群艾滋病病毒(HIV)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在青少年中开展宣传教育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11—2016年南京市报告的15~24岁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流行特征以及15~24岁男男性行为者(MSM)哨点监测数据。结果 2011—2016年南京市共报告15~24岁HIV/AIDS 883例,历年报告的病例数占当年病例报告总数的比例呈上升趋势(χ~2_(趋势)=10.63,P=0.001)。15~24岁HIV/AIDS病例以外地户籍、学生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为主,同性性传播占83.5%,构成比呈逐年增加趋势(χ~2=28.16,P<0.01);通过检测咨询发现的占51.4%,构成比呈逐年增加趋势(χ~2=68.20,P<0.01)。2011—2016年南京市共报告青少年学生HIV/AIDS 319例,其6年的平均增长速度(33.9%)高于同期所有15~24岁HIV/AIDS(18.9%),青少年学生病例中经同性传播所占比例(93.4%)高于校外青少年病例(77.8%),经献血筛查发现所占比例(14.1%)高于校外青少年(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5~24岁MSM梅毒总阳性率为5.4%,HIV总阳性率为7.3%。结论南京市15~24岁人群中艾滋病流行形势严峻,亟需加强学生群体和MSM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和干预措施。
- 徐园园李小杉吴苏姝刘黎郭璐李昕朱正平
-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青少年病例报告
- 2011—2017年南京市医疗机构检测发现HIV/AIDS情况分析被引量:20
- 2019年
- 目的了解南京市医疗机构检测发现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状况。方法 2011—2017年,南京市医疗机构按照主动提供艾滋病检测咨询工作的相关要求,按照"知情不拒绝"的原则,为就诊者提供HIV抗体检测服务。结果南京市医疗机构开展HIV抗体检测人次数,从2011年的517 177人次增加到2017年的1 022 576人次,增加了97.72%;粗检出率从2011年的4.1/万,增加到2017年的6.0/万,增加了47.41%;医疗机构筛查数占全市筛查数的百分比,从2011年的70.8%,增加到2017年的77.7%;相比其他三类人群,性病门诊和其他就诊者检测的粗检出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医疗机构发现HIV/AIDS病例的CD4+T淋巴细胞检测比例,从2011年的76.6%,提高至2017年的91.3%;阳性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μL比例,从2011年的62.6%,降低到2017年的60.8%。结论医疗机构已成为南京市发现艾滋病病例最主要的场所,应在性病门诊等重点科室加大检测力度,以期尽早发现隐匿的感染者。
- 李昕朱正平李小杉葛尤吴苏姝刘黎郭璐徐园园
- 关键词:艾滋病HIV
- 南京市男男性行为者对暴露后预防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7
- 2023年
- 目的了解南京市MSM发生高危行为后暴露后预防(PEP)的使用意愿及影响因素。方法2022年4月12日至5月18日,通过南京市社会组织进行研究对象招募,收集MSM人口学信息、性行为特征、PEP知识知晓情况及使用意愿等。以PEP使用意愿为因变量,分别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探讨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696名研究对象,236人(33.9%)知晓暴露后预防知识,554人(79.6%)如果发生感染HIV的高危行为愿意采用PEP。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OR=9.800,95%CI:3.138~30.608),咨询过PEP(OR=50.361,95%CI:18.170~139.582),知晓PEP知识(OR=15.168,95%CI:5.323~43.219)是PEP使用意愿的促进因素。年龄≥30岁(OR=0.495,95%CI:0.301~0.815)是PEP使用意愿的阻碍因素。结论南京市MSM PEP使用意愿较高,但知晓率尚待进一步提高,应进一步加强MSM的健康教育,尤其是年龄30岁以上的人群。
- 李昕郝政时红杰徐园园吴苏姝沈小勇朱正平
- 关键词:暴露后预防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使用意愿
- 2010—2018年南京市老年HIV/AIDS流行特征和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了解南京市老年HIV/AIDS流行特征,并探测时空分布特征,为精准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0—2018年南京市老年HIV/AIDS的流行病学特征,采用SaTScan 9.4的回顾性泊松模型进行时空扫描,采用ArcGIS 10.5将扫描结果可视化。结果2010—2018年间南京市老年HIV/AIDS累计报告发病919例,88.47%为男性;50~59岁组占67.25%;已婚有配偶占59.41%;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占50.27%;职业以家务及待业和民工为主,各占36.34%;样本来源以医疗机构为主,占59.30%。时空扫描结果显示,2010—2018年南京市老年HIV/AIDS分布共存在5个一类聚集区,聚集区从市中心转至周边的雨花台区和江北新区并扩至最北边的六合区。结论南京市老年HIV/AIDS总体上呈随机分布,局部地区存在聚集现象。
- 郭璐朱正平吴苏姝刘黎徐园园李昕时红杰
-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 2010-2018年南京市一期与二期梅毒流行特征和时空扫描分析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了解南京市2010-2018年一、二期梅毒的流行特征,并分析时空分布特征,为梅毒的精准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南京市各区常住人口数来源于南京市统计年鉴,梅毒病例数据来源于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0-2018年南京市一期和二期梅毒报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使用泊松模型方法,采用SaTScan 9.4软件进行时空扫描,采用ArcGIS 10.5将扫描结果可视化。结果2010-2018年间南京市一期、二期梅毒累计报告发病12893例,报告发病率先下降后上升,无明显变化趋势(χ^2趋势=2.32,P>0.05),发病类型二期占55.17%(7113例),家务及待业、商业服务和农民占76.27%(9834例)。病例中男性占56.36%(7276例);20~59岁占85.72%(11052例)。不同性别的发病情况有所不同,女性发病高峰在30~39岁组,随着年龄增长,年平均发病率逐渐减低;男性发病高峰在50~59岁组,此后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2010-2018年间,每年均探测到时空聚集区域(P均<0.05),聚集地区由中心城区向南部江宁、溧水转移,聚集时间多为3-9月。结论南京市50岁及以上男性人群的高梅毒感染率应引起重视。全市一、二期梅毒发病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且时空扫描分析有助于精准定位高发区域,可以为制定精准的梅毒防控措施及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供参考依据。
- 郭璐马涛吴苏姝刘黎徐园园李昕朱正平
- 关键词:梅毒
- 2014-2018年南京市随访管理病例的首次随访及CD4^+T淋巴细胞检测情况分析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了解2014-2018年南京市随访管理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的首次随访及首次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检测情况。方法应用趋势χ2检验分析首次CD4细胞检测结果<200个/μL的比例变化趋势,应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首次CD4细胞检测结果<200个/μL的影响因素。结果2014-2018年随访管理病例2748例,99.3%报病后30天内进行了随访。报告病例中首次CD4细胞检测结果<200个/μL的比例未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χ趋势2=0.469,P=0.493)。30~39年龄组[比值比(OR)=2.911,95%可信区间(CI):1.466~5.779],40~49岁年龄组(OR=5.155,95%CI:2.524~10.528),≥50岁年龄组(OR=4.379,95%CI:2.134~8.986),家政、家务及待业(OR=1.681,95%CI:1.053~2.684),医疗机构(OR=2.104,95%CI:1.711~2.588)来源的样本更易发生首次CD4细胞结果<200个/μL的情况。结论南京市首次CD4检测结果<200个/μL的比例较高,今后在随访工作中,应加强宣传,建议患者尽早进行CD4细胞检测。
- 李昕徐园园郝政吴苏姝李伟刘黎郭璐朱正平
- 关键词:艾滋病流行病学
- 南京市2014-2018年新报告HIV/AIDS病例特征和首次CD4^+T淋巴细胞检测情况分析被引量:16
- 2020年
- 目的掌握2014-2018年南京市新报告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例(简称HIV/AIDS病例)特征和首次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检测情况,并分析及时检测CD4细胞的相关因素。方法每年1月自《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下载前一年的病例报告历史卡片数据库。运用卡方趋势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程法统计分析。结果南京市2014-2018新报告HIV/AIDS病例3 988例,纳入分析3 979例。以男性(91.9%)、汉族(96.3%)、25~49岁组(57.7%)、未婚(54.8%)、现住址为本地人口(70.7%)和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46.9%)为主。≥50岁、流动人口和性病门诊来源病例分别从13.6%上升至23.0%,23.6%上升至37.5%,8.4%上升至11.4%。HIV/AIDS病例首次CD4细胞检测率从87.2%上升至92.4%,及时检测率从48.5%上升至67.4%,但是CD4细胞计数均值下降至336.8个/μL,计数高于350个/μL比例下降至44.0%。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显示,年龄越低(15~24岁)、流动人口、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和体检类发现的HIV/AIDS病例及时检测率较低,分别为47.9%、39.8%、48.8%和41.0%。结论本次分析的病例50岁及以上老年人和流动人口逐年上升,首次CD4细胞检测率和及时检测率均显著提升,但诊断延迟情况严峻。应重点加强病例早发现能力,在提高CD4细胞及时检测方面,应更关注年轻人、流动人口、学历低和体检发现的病例。
- 朱正平吴苏姝刘黎郭璐徐园园李昕
- 关键词:艾滋病
- 江苏省南京市新报告HIV/AIDS感染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了解江苏省南京市新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HIV/AIDS)的感染来源、感染时间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招募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南京市新报告HIV/AIDS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个案溯源信息调查问卷收集其人口学特征、行为学特征、可能的感染来源和感染时间等信息。新近感染是指确证前1年内有HIV检测阴性史,或1.5年内有检测阴性史且最近1年内有高危行为,或首次CD4+T淋巴细胞≥500个/μL。结果1119名调查对象,本地感染病例占可判断感染地点研究对象的80.19%;新近感染的病例占全部研究对象的55.76%。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女性、高中/中专/职高学历、非学生人群、在南京居住时间半年以上、经男男同性性行为途径感染的人群是判定为本地感染的相关因素;≤24岁年龄组、已婚有配偶、初中以上学历、确诊前1年非婚性伴个数≥2个、确诊前曾接受HIV抗体检测、第一次发生性行为的年龄≥18岁是判定为新近感染的相关因素。结论2020—2022年南京市新报告HIV/AIDS以本地感染和新近感染为主,今后应重点干预在南京市本地感染风险较高人群,针对非新近感染人群特征制定检测发现策略,进一步提高早发现比例。
- 伍蓉徐园园吴苏姝李昕时红杰袁欣李小杉朱正平
- 关键词:艾滋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一种可测温的自动行走消毒机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测温的自动行走消毒机,包括自走式移动底盘(5),控制系统(1),双目红外线测温装置(2)、消毒液箱(3)和风送式喷雾装置(4)放置在自走式移动底盘(5)上,所述双目红外线测温装置(2)测量检测环境、...
- 李昕朱正平张敏
- 文献传递
- 南京市有艾滋病相关高危行为大学生暴露前预防使用意愿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了解南京市有艾滋病相关高危行为大学生对使用暴露前预防(PrEP)的意愿,并分析影响PrEP使用意愿的相关因素,为今后在大学生中开展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于2019年4-6月抽取南京市19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开展匿名在线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艾滋病相关高危行为发生情况和PrEP使用意愿情况等,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大学生PrEP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共55974名大学生参与调查,其中2725名大学生存在艾滋病相关高危行为,19.6%(533/2725)大学生有PrEP使用意愿。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患有性病、近一年接受过艾滋病宣传、近一年有HIV检测史、近一年使用过助性剂、男性和近一年有多性伴行为史对高危行为大学生PrEP使用意愿发挥正向作用,路径系数分别为0.18、0.16、0.15、0.09、0.06和0.04;HIV相关知识水平与近一年既往使用过助性剂和既往患有性病发挥负向作用,路径系数分别为-0.25和-0.17。结论有艾滋病相关高危行为的大学生PrEP使用意愿较低,接受过艾滋病相关知识宣传以及有过HIV检测行为的大学生倾向于使用PrEP,需推动HIV自检试剂进校园,加强学校艾滋病和PrEP相关知识宣传。
- 时红杰李昕吴苏姝徐园园郭璐沈小勇朱正平
- 关键词:艾滋病高危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