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昕

作品数:46 被引量:157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3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3篇细胞
  • 12篇血液
  • 10篇血液病
  • 10篇骨髓
  • 8篇多发
  • 8篇多发性
  • 8篇多发性骨髓瘤
  • 8篇骨髓瘤
  • 8篇病患
  • 7篇恶性
  • 6篇血细胞
  • 6篇血小板
  • 6篇恶性血液病
  • 6篇白血
  • 6篇白血病
  • 5篇凋亡
  • 5篇血流感染
  • 5篇预后
  • 4篇血液病患者
  • 4篇血液系统

机构

  • 40篇中南大学湘雅...
  • 10篇中南大学
  • 1篇安徽省肿瘤医...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省立医院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济宁医学院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山西省肿瘤医...
  • 1篇四川省人民医...
  • 1篇山东大学
  • 1篇陕西省人民医...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河南省肿瘤医...
  • 1篇山东省肿瘤医...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山东省立医院

作者

  • 46篇李昕
  • 24篇刘竞
  • 21篇蒋铁斌
  • 16篇王二华
  • 13篇陈方平
  • 8篇肖广芬
  • 8篇成倩
  • 6篇唐雪元
  • 4篇桂嵘
  • 4篇曹星玉
  • 4篇李颖
  • 3篇周俊
  • 3篇王成红
  • 3篇王东生
  • 3篇付斌
  • 3篇钟竹青
  • 2篇周洋
  • 2篇邢晓为
  • 2篇阳国平
  • 2篇吴新华

传媒

  • 8篇中南大学学报...
  • 3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中国全科医学
  • 2篇中国实验血液...
  • 2篇血栓与止血学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白血病.淋巴...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湖南医科大学...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江西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医学工程

年份

  • 2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9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2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白血病患者革兰氏阴性菌血流感染的药敏分析及预后被引量:12
2020年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患者合并革兰氏阴性菌(Gram negative bacterium,G-菌)血流感染的病原学分布、药敏特征及预后,为降低AL患者感染相关病死率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湖南省三家大型医院血液科1055例合并血流感染的A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中G-菌感染患者的病原学、药敏数据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622例合并血流感染的AL患者为G-菌感染,主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277株,44.53%)、肺炎克雷伯菌(138株,22.19%)、铜绿假单胞菌(81株,13.02%)。多数G-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及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敏感率较高。疾病状态、Pitt菌血症评分≥4、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启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时间>48 h是AL患者合并G-菌血流感染30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AL患者合并G-菌血流感染的合理抗菌治疗需充分了解当地病原菌流行病学及药敏监测数据,及时应用覆盖最常见和毒力较强病原菌的广谱抗菌药物,并根据药敏结果及疗效调整用药。
王二华张畅唐亦舒梁婷邓娅青李昕江海波成倩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革兰氏阴性菌血流感染药物敏感性预后因素
替考拉宁治疗血液病感染患者疗效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比较替考拉宁在合并与未合并粒细胞缺乏血液病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进一步评价其在血液病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8月-2014年8月医院血液科应用替考拉宁的291例血液病感染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应用替考拉宁的血液病感染患者感染部位、感染来源、病原菌组成、疗效及安全性等;同时回顾性分析替考拉宁在各种血液病及合并与未合并粒细胞缺乏患者中的疗效,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91例血液病感染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156例占53.61%,社区感染135例占46.39%;291例血液病感染患者送检标本中共分离出8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占58.43%、革兰阳性菌占26.97%、真菌占14.60%;使用替考拉宁总有效率为77.31%、总不良反应率为2.06%。结论血液病患者特别是在<60岁未合并粒细胞缺乏的患者可疑革兰阳性菌感染时,选用替考拉宁抗感染可获得较好疗效,进一步证实替考拉宁为一种高效、安全性高的抗菌药物,能够经验性治疗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感染。
唐亦舒成倩王二华刘竞李昕
关键词:替考拉宁革兰阳性菌粒细胞缺乏血液系统疾病
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产ESBL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菌血症的危险因素
曾惠奇李昕
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注射液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非干预性、双向性队列真实世界研究(MOMENT)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评价真实世界中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注射液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双向性队列的真实世界研究(MOMENT研究)(中国临床试验注册号:ChiCTR2200062067)。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我国37家医院接受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注射液单药或联合治疗的198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回顾性队列166例,前瞻性队列32例;初治10例,复发难治188例。总结患者临床特征、疗效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析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情况。结果198例患者接受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注射液治疗的中位周期数为3个(范围1~7个);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注射液单药治疗28例,联合方案治疗170例。188例复发难治患者中,完全缓解(CR)45例(23.9%),部分缓解(PR)82例(43.6%),疾病稳定(SD)28例(14.9%),疾病进展(PD)33例(17.6%),客观缓解率(ORR)为67.6%(127/188);10例初治患者中,CR 4例(40.0%),PR 5例(50.0%),PD 1例(10.0%),ORR为90.0%(9/10)。中位随访时间为2.9个月(95%CI 2.4~3.7个月),复发难治组及初治组患者的中位PFS和OS时间均未达到。复发难治患者中,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注射液不同治疗线数患者的ORR[二线、三线、≥四线分别为74.4%(67/90)、73.9%(34/46)、50.0%(26/5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198例PTCL患者中,182例(91.9%)发生了至少1次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3级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6.7%(132/198),主要以血液学不良事件为主。≥3级血液学不良事件主要包括淋巴细胞计数降低、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白细胞数降低及贫血;非血液学不良事件多为1~2级,主要包括色素沉着障碍和上呼吸道感染。结论采用含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注射液方案治疗PTCL具有确切的疗效,且耐受性较好,是PTCL患者新的治疗选择。
黄慧强李志铭刘丽宏黄亮金洁佟红艳周辉李增军黄振倩钱文斌丁凯阳林全德侯明黄韵红王静波贺鹏程孙秀华王晓波朱尊民刘耀任金海吴辉菁张利玲张颢耿良权葛健白鸥苏丽萍高广勋李昕杨艳丽陈懿建刘爱春王欣王一邹立群黄晓兵黄东平闻淑娟赵东陆马军
关键词:淋巴瘤外周
大黄虫丸血浆药理学与血清药理学作用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7
2005年
目的建立血浆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话血化瘀方剂大黄(?)虫丸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健康志愿者54人,其中5人服大黄(?)虫胶囊,5人服阿司匹林用于制备含药的血清和血浆,44人不服药,采血后分离血小板PRP,随机分成8组:自体血清组、异体血清组、大黄应虫血清组、阿司匹林血清组、自体血浆组、异体血浆组、大黄(?)虫血浆组、阿司匹林血浆组。每组分别加入相应的血清和血浆孵育30 min,用ADP和肾上腺素二种诱导剂处理,观察各组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用ADP和肾上腺素二种诱导剂处理,血小板在自体血清组、异体血清组、大黄应虫血清组、阿司匹林血清组中均不聚集,而在自体血浆组、异体血浆组、大黄(?)虫血浆组、阿司匹林血浆组中聚集。用ADP诱导自体血浆组与异体血浆组相比较,P1(1 min聚集率)、P5(5 min聚集率)、PM(最大聚集率)、TM(解聚集率)、I(聚集时间) 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大黄(?)虫胶囊和阿斯匹林组与异体血浆组相比较,P1、P5、PM、I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 0.01),TM也显著下降(P<0.05)。大黄(?)虫胶囊与阿斯匹林组比较,P1、PM、I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P5、TM 二者作用相似。用肾上腺素诱导自体血浆组与异体血浆组相比较,P1、P5、PM、TM、I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大黄(?)虫胶囊和阿斯匹林组与?
王东生陈方平贺石林解勤之付斌李昕曹星玉陈焱
关键词:血清药理学血小板聚集
替考拉宁经验性治疗中粒细胞缺乏并发感染的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评价替考拉宁经验性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并发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64例血液病房粒细胞缺乏症并发热患者给予替考拉宁经验性治疗后,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在可评价的60例患者中治疗有效53例,有效率为88.3%;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4.7%,为轻度、可逆的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好。结论替考拉宁是一种高效、低毒、作用迅速的抗菌药物,是血液病房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发热时经验性治疗的理想药物。
刘竞李昕蒋铁斌肖广芬王二华
关键词:血液病房粒细胞缺乏症替考拉宁
大黄虫丸对正常人血小板聚集的血浆药理学研究
体外实验在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中非常重要,血清药理学方法的建立,开创了中药复方研究的新局面,但是,由于血清和血浆的区别,使得传统的血清药理学方法在血栓与止血领域研究中受到严重挑战,为此我们提出"血浆药理学方法"。本研究以大
王东生陈方平肖长江贺石林李昕付斌曹星玉陈焱解勤之
文献传递
联合阿西替尼及达沙替尼有效治疗BCR-ABL1 T315I突变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被引量:5
2020年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是一类以髓系细胞慢性增殖为主要特征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大多数患者具有Ph染色体。近年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治疗CML明显改善了其预后。但当患者发生对传统TKI耐药或基因突变时,可能会限制治疗方案的选择。本文报道1名38岁CML男性患者在接受2.5年的TKI(伊马替尼/达沙替尼)治疗后,出现BCR-ABL1 T315I突变;联合阿西替尼及达沙替尼的方案治疗2个月后,BCR-ABL1拷贝数明显下降,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患者后续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移植后仍使用阿西替尼及达沙替尼维持治疗,随访至移植后2年的结果均提示患者BCR-ABL1阴性。本文提供了1个阿西替尼联合现有TKI治疗伴有BCR-ABL1T 315I突变的CML患者的成功实例。
邓倩王二华吴昕羽成倩刘竞李昕
关键词:达沙替尼
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D mRNA的表达与意义
2010年
本研究探讨糖基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D(glycosylphosphatidilinoditol-specific phospholipase D,GPI-PLD)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病人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采用半定量RT-PCR和酶转化底物的百分率的方法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初发组、难治复发组、缓解组与正常对照组骨髓单个核细胞GPI-PLD酶活性和mRNA表达,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急性髓系白血病初治组骨髓单个核细胞GPI-PLD mRNA表达和GPI-PLD活性分别为1.86±0.32、(46.96±7.15)%;缓解组分别为1.26±0.29和(33.36±5.13)%;难治复发组分别为1.79±0.19和(44.31±7.22)%;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27±0.23和(35.38±5.15)%。初治组和难治复发组的GPI-PLD活性与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缓解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PI-PLD活性和mRNA表达水平变化一致;初治组和难治复发组急性髓系白血病病人骨髓单个核细胞GPI-PLD活性与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GPI-PLD是否在白血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肖广芬唐雪元李昕曾璨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GPI-PLD骨髓单个核细胞
脑梗死患者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C-399T多态性被引量:3
2006年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是外源性凝血途径起始步骤的生理性抗凝物质,在调节血栓形成、抑制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研究表明TFPIC-399T基因多态性与静脉血栓形成无关,但与动脉血栓性疾病的关系仍有争论,且不同人种TFPIC-399T的分布频率不同。为了研究TFPIC-399T多态性在中国人群中的分布频率及其与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之间的可能联系,我们分析了部分CI患者及正常人的TFPIC-399T等位基因的变异情况及血浆总TFPI抗原浓度,现报道如下。
唐雪元郑兰香赖少娟李红卫王建辉李昕
关键词: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脑梗死患者静脉血栓形成外源性凝血途径动脉血栓性疾病血管再闭塞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