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梧 作品数:17 被引量:36 H指数:4 供职机构: 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更多>> 发文基金: 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艺术 历史地理 更多>>
试论欧洲早期多声部音乐的结构及其演变 被引量:2 1990年 欧洲多声部音乐在世界音乐文化的宏伟篇章中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据现存乐谱判断,欧洲多声音乐产生的可信年代约为公元9世纪中叶。从历史文献和遗谱可知,公元6世纪前的圣咏和6、7世纪之交诞生的格里高利圣咏皆为单声无伴奏清唱形式,直到公元9世纪中叶,欧洲教会才出现了在格里高利圣咏旋律的下方附加一个一音对一音式声部的二声部圣咏演唱——四度平行奥尔加农,从此开创了欧洲音乐史上的多声部音乐时代。 李兴梧 马国华 童忠良关键词:多声部 音乐理论 和声音程 格里高利圣咏 和弦 西方音乐学研究的新视角、新视阈、新视点——“2012·川音·西方音乐学会青年学者论坛”述评 2013年 "2012·川音·西方音乐学会青年学者论坛"于2012年9月在四川音乐学院召开。本次论坛小型、精致、新颖,其学术内涵由青年学者的论题宣讲和评议组学者的学术评议两部分构成。本次论坛较全面地反映出目前我国西方音乐学术研究领域中的一些新视角、新视阈和新视点。 李兴梧 王梦婷关键词:青年学者论坛 西方音乐史 欧洲六声转调与中国五声“旋宫”异同辨析 2010年 在七声音阶体系建立之前,欧洲音乐的音阶体系是六声音阶体系(A system of hexachords)。六声音阶体系中的六声转调-Mutation,是一种旋律意义的转调,其思维和手法与中国传统音乐一均三宫理论和旋宫转调实践有许多不谋而和之处。本文旨在对这两种异域音乐中的转调现象,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对比与分析,试图说明两种异域音乐文化中的某种共性特征。 李兴梧关键词:MUTATION 转调 王光祈“少年中国”与“音乐救国”思想探讨 被引量:5 2010年 王光祈的一生是一个从政治救国到音乐救国不断求索、不断奋斗的过程。他从早期"少年中国"、"工读互助团"的"空想社会主义"实践,到后来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学研究、力图以音乐的"和谐"精神去教化"人民",其目的均为推动社会变革、实现"救族""救国"的宏伟理想。他不仅是20世纪中国音乐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而且也是五四时期新思想探索的先行者之一,其"少年中国运动"对中国最早一批马克思主义者的产生起到某种积极的催生作用。他是中国近代史中难得的一位集革命者、爱国者、音乐家三重特点于一身的、具有号召力的杰出人物。 李兴梧关键词:王光祈 少年中国 音乐学 音乐救国 转调索源(下) 转调及调性布局的最初形成探索 1991年 随着六声音阶理论的逐渐衰亡,七声音阶理论的日益兴盛,六声调即演绎为七声调,换调亦延伸为转调。下文笔者拟将实践中转调及调性布局的最初形成时期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研究:十六世纪下叶——示调及调性观念的萌发阶段;十七世纪中叶一转调及非系统化调性布局形成阶段;十七世纪下叶——系统化古典调性布局的实践阶段。 李兴梧关键词:七声音阶 多声部音乐 调索 创作思维 性观念 中世纪多声部音乐的和声形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1 2016年 欧洲音乐最早的和声实践出现于中世纪多声部音乐中。笔者认为,中世纪多声部音乐可划分为和弦体音乐和复调体音乐两大类型,两者的和声形态主要特征为:二声部音乐多以同度、八度、五度和声音程为其和声纵横向结构的主体;三、四声部音乐以空心三和弦为和声结构框架,以根音关系互为二度和三度的大小三和弦连接为和声流动主体,采用二度和声终止式。中世纪多声部音乐的和声实践,为文艺复兴时期多声部音乐的和声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兴梧20世纪西方艺术音乐的二元性创新特征探讨——兼谈我国当下西方音乐史的教材问题 被引量:2 2014年 音乐史是一门研究人类音乐活动历程的学科,它应当且必须做到尽可能地还原音乐历史的真实状况。20世纪西方艺术音乐领域呈现出两种相互对立的二元性创新,一种为抛弃传统的弃旧标新,另一种为基于传统的立旧出新。两者同时并举、对立统一地汇聚成20世纪西方艺术音乐之历史长河。不过,在目前我国西方音乐史教科书的"20世纪音乐"章节中,普遍存在着强调前者淡化后者的现象。这种片面性表述既有悖于史学学理,又与西方20世纪音乐发展的实际状况不符。笔者希望这种史实与教材相悖现象能引起音乐学术界的重视并给予修正。 曹慧 李兴梧关键词:西方艺术音乐 根在华夏 魂在川江——析小提琴与乐队作品《川江魂》 被引量:1 1992年 《川江魂》是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青年讲师宋名筑新近创作的一首小提琴与乐队的单乐章作品。这首作品的结构明晰、主题清新、立意深刻,全曲自始至终洋溢着对“为理想而献身的巴蜀儿女”的崇敬与讴歌之情,其写作方式也充分体现出融中、西技法为一体的特点,听来颇有韵味。 李兴梧关键词:作曲系 和声织体 赋格曲 巴罗克时期意大利对声乐艺术的“新”贡献 2010年 巴罗克音乐的典型特征是去旧图新。本文着重从声乐方面,探讨巴罗克音乐时期意大利在声乐艺术领域中的创"新"成就,以及意大利正歌剧中的"炫技咏叹调"对"美声唱法"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曹慧 李兴梧关键词:巴罗克 美声唱法 中国音乐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第四次音乐研究所工作暨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被引量:1 1996年 李兴梧关键词:音乐学研究 音乐研究 音乐教育观 高等音乐教育 艺术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