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德
- 作品数:45 被引量:171H指数:8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科技攻关计划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自然科学总论理学更多>>
- 荒漠沙蜥松果体褪黑激素含量的季节性变化(英文)被引量:2
- 2002年
-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UV检测了不同季节荒漠沙蜥 (Phrynocephalusprzewalskii)松果体内褪黑激素的含量。结果显示 ,其高峰值发生在春季 ,为 10 17± 2 0 9pg/pineal。低峰值出现在冬季 (实验室内冬眠 ,2~ 4℃ ) ,为 35 5± 6 8 5 pg/ pineal,秋季的含量 (735± 133 7pg/pineal)高于夏季的含量(5 97± 94 9pg/pineal)。表明荒漠沙蜥松果体褪黑激素含量呈现明显的年周期节律并与光周期和生殖周期的年节律基本相符。
- 李仁德李云鸿陈强
- 关键词:荒漠沙蜥松果体
- 荒漠沙蜥松果体褪黑激素含量的昼夜节律研究
-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UV检测了荒漠沙蜥松果体内褪黑激素的含量.结果显示,在LD8:16的光照周期下,24小时内果体褪黑激素含量呈现明显的昼夜节律.其高峰值出现在夜间23:00,为905.0±128.5pg/p...
- 李仁德李云鸿陈强马建苹
- 关键词:荒漠沙蜥松果体褪黑激素昼夜节律高效液相色谱法
- 文献传递
- 环境因子对荒漠沙蜥种群密度影响的研究被引量:8
- 1993年
- 本文研究人类改造荒漠的活动、植被、潜在的可利用的食物资源、竞争种的密度、土壤理化性质等坏境因子对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说明:人类的活动对沙蜥种群密度没有显著影响;决定沙蜥种群密度的主导因子是潜在的可利用的食物资源、植被、土壤含水量、竞争种的密度。这些因子的任何改变都能改变沙蜥的种群密度,均具有调节种群的作用。
- 刘迺发李仁德孙红英
- 关键词:环境因子荒漠沙蜥种群密度蜥蜴
- 大石鸡心电活动的研究被引量:4
- 1998年
- 对野外捕获的14只大石鸡(Alectorismagna)进行了不同实验温度条件下的心电活动研究.结果显示大石鸡心电图和家鸽及其它禽类的心电图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呈现P波、T波、S波及R波,Q波基本缺如,在某些导联中出现小而不全的r波.但也有其自身特点,如心率较快,平均为337.4次/min;P波有时缺如,且电压很低,S波完全倒立,或有时缺如,且电压明显高于其它各波.大石鸡的温度适中区为20~35℃,在此温度范围内,心率比较稳定,P波、S波、T波的电压值随实验温度的提高略有增加.实验温度低于温度适中区下限时,心率加快,P-S间期及S-T间期值减小.P波电压值无明显变化,T波、S波电压值有升高的趋势,而R波电压值减小.雌鸡的心率大于雄鸡,而各波电压值雄鸡高于雌鸡.雌鸡对低温的适应能力大于雄鸡.
- 李仁德陈强刘遒发郑向阳
- 关键词:大石鸡心电图
- 温度对卵胎生密点麻蜥后代性别,形态以及母体生殖的影响
- 密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是一种卵胎生蜥蜴,本研究将怀卵雌蜥在不同恒定温度条件下饲养,检测不同孵育温度对出生幼体的形态,特别是性别的影响,并确定该物种是否属于TSD(temperature d...
- 岳丰张德玖唐晓龙陈卓李仁德陈强
- 关键词:蜥蜴密点麻蜥
- 文献传递
- 荒漠蜥蜴的生态研究被引量:10
- 1999年
- 植物密度、植被覆盖度、食物种数、密度和多样性是决定荒漠蜥蜴群落结构的主导因子.这些因子同时也是群落优势种的种群调节的主导因子.主导因子通过对群落中优势种种群密度的调节调控群落结构.这一理论在鸟类群落研究中得到证实.在体温调节上,荒漠蜥蜴代表了一种过渡类型;一方面具有其它变温动物所具有的行为性体温调节特点。
- 刘遒发李仁德
- 关键词:荒漠蜥蜴群落结构种群调节
- 温度对荒漠沙蜥下丘脑5-HT代谢和放电的影响(英文)
- 用高效液相色谱和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方法研究温度对荒漠沙蜥( 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下丘脑5-羟色胺(5-HT)代谢和放电的影响。结果表明:下丘脑5-HT的代谢与温度有关;下丘脑视前区(PO/...
- 刘重斌李仁德尹书明王子仁
- 关键词:放电下丘脑蜥蜴体温调节
- 文献传递
- 密点麻蜥民勤种群的繁殖研究
- 密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是卵胎生蜥蜴。在民勤地区雄性出蛰时精巢已有精子发生,5月精巢体积最大,7月最小,8月开始回升,冬眠前10月接近4月水平。环境温度,光照度,体脂肪的积累对精巢的周期性变化有...
- 刘迺发黄族豪李仁德
- 关键词:密点麻蜥卵胎生生殖周期环境温度
- 文献传递
- 温度对蜥蜴血红蛋白及血浆总蛋白浓度的影响被引量:8
- 1996年
- 研究在不同实验温度下驯化的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和密点麻蜥(Eremiax mul-tiocellata)的血红蛋白浓度、血浆总蛋白浓度以及血浆清蛋白与球蛋白比例的变化,结果表明;在5℃下驯化的两种蜥蜴的血红蛋白浓度都很低;而在15℃~30℃之间驯化的蜥蜴血红蛋白浓度较高且比较稳定;35℃时蜥蜴的血红蛋白浓度则下降。在同温度下密点麻蜥的血红蛋白浓度高于荒漠沙蜥。同种蜥蜴中,雄性的血红蛋白浓度高于雌性。两种蜥蜴的血浆总蛋白浓度均随驯化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荒漠沙蜥在25℃、密点麻蜥在20℃~25℃时,血浆清蛋白与球蛋白的比例基本相等,高于或低于此温度时,清蛋白的比例上升,球蛋白的比例则下降。
- 李仁德陈强刘迺发
- 关键词:蜥蜴荒漠沙蜥血红蛋白血浆总蛋白
- 珍稀和经济雉类生态生物学研究
- 刘乃发王香亭常诚陈强李仁德陈小勇侯鹏卫明
- 基础理论研究涉及生态学、生态遗传学、分类学、分类区系学、显微解剖学及保护生物学各领域。应用研究包括蓝马鸡人工繁殖技术。该项目成果研究历期20年,其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环保基金1项。研究野生鸡类的生态及生物学目的在于...
- 关键词:
- 关键词:雉类生态生物学蓝马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