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戴慧琴

作品数:3 被引量:41H指数:2
供职机构: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上皮
  • 2篇内障
  • 2篇晶状体
  • 2篇白内障
  • 1篇植入
  • 1篇植入术
  • 1篇上皮细胞
  • 1篇生长因子Β
  • 1篇丝裂霉
  • 1篇丝裂霉素
  • 1篇丝裂霉素C
  • 1篇体外
  • 1篇体外培养
  • 1篇兔角膜
  • 1篇兔眼
  • 1篇皮下
  • 1篇切削术
  • 1篇青光
  • 1篇青光眼
  • 1篇屈光

机构

  • 3篇滨州医学院附...

作者

  • 3篇王强
  • 3篇戴慧琴
  • 3篇雷宁玉
  • 2篇任莉
  • 2篇张磊
  • 1篇张娟
  • 1篇柴建生
  • 1篇张俊青
  • 1篇路晓明
  • 1篇考华婷
  • 1篇张晶

传媒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滨州医学院学...
  • 1篇国际眼科杂志

年份

  • 2篇2008
  • 1篇200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兔眼晶状体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被引量:5
2000年
目的 建立兔晶状体上皮细胞体外培养的模型。方法 采用组织块培养法 ,对兔眼晶状体前囊膜进行培养 ,并利用形态学检查方法和免疫组化技术鉴定。结果 组织块接种 2 4h后即可见细胞生长 ,且保持上皮细胞形态 ,1wk左右细胞融合。在体外可传至 7代 ,5代以后细胞呈成纤维细胞状。α-晶状体蛋白间接免疫荧光呈阳性反应。结论 成功地建立晶状体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模型 ,可用于后发性白内障发病机制的研究。
王强张俊青张晶柴建生雷宁玉考华婷戴慧琴路晓明高岩
关键词:晶状体上皮细胞细胞培养白内障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4
2008年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42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入院后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mo。结果:术后最佳校正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患者术后3mo眼压平均为(13.5±3.2)mmHg,较术前用药前后眼压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前房角镜检查发现术后前房角均有增宽,房角关闭及周边虹膜前粘连范围减小;中央前房深度为(3.12±0.46)mm,手术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有效降低眼压、提高视力,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同时合并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之一。
张磊王强雷宁玉任莉张娟戴慧琴
关键词: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
丝裂霉素C对兔角膜准分子激光切削术后角膜愈合、角膜上皮下混浊及转化生长因子β_2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MMC)对兔角膜准分子激光切削术(PRK)后角膜愈合、角膜上皮下混浊及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健康新西兰白兔(48眼)分两组行PRK手术,术后将浸有0.02%MMC的滤纸片放置在右眼角膜中央切削区(MMC组),将浸有平衡盐水(BSS)的滤纸片放置在左眼角膜中央切削区(BSS组)2 min后用150 ml BSS冲洗。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观察角膜上皮愈合情况、角膜浅基质层角膜细胞数量和形态变化及角膜上皮下混浊;免疫组化检测正常对照组及手术组(MMC组和BSS组)术后1 d、1周、4周和12周TGF-β2表达情况并作分析。结果MMC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3.0±0.69)d,对照BSS组为(3.0±0.71)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MMC组浅基质层内角膜细胞明显减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SS组角膜上皮下混浊明显重于MMC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段BSS组TGF-β2表达多于MMC组。结论MMC不会延长角膜上皮的修复时间,并减轻术后角膜上皮下的混浊;MMC减轻术后角膜上皮下混浊形成可能部分与其调节TGF-β2的表达有关。
张磊王强雷宁玉任莉戴慧琴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丝裂霉素C角膜上皮下混浊转化生长因子Β2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