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湘婷
- 作品数:5 被引量:26H指数:2
-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日本血吸虫40 kDa热休克蛋白对巨噬细胞活化的影响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构建pGEX 6P 1 SjHSP40(SjHSP40)融合表达载体并在大肠埃希菌(Escherich coli)内进行原核表达及重组蛋白纯化,以探讨SjHSP40对巨噬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以PCR方法扩增SjHSP40基因片段,将其克隆入原核表达质粒pGEX 6P 1,经测序验证后转化入E.coli BL21(DE3)中。重组蛋白经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后以Glutathione Sepharose 4B亲和柱进行纯化。所得产物GST SjHSP40进行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 PAGE)、Westernblot鉴定。将此融合蛋白负载巨噬细胞48 h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表面分子。结果测序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构建了pGEX 6P 1 SjHSP40原核表达载体,经IPTG诱导表达出融合蛋白。Western blot显示该融合蛋白能被抗GST抗体特异性识别。与GST等对照组相比,此融合蛋白负载的巨噬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及MHCⅡ分子表达显著上调。结论 SjHSP40可显著上调巨噬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及MHCⅡ分子的表达,提示其可在一定程度上使巨噬细胞活化。
- 李莎莎徐湘婷刘玮徐志鹏张伟伟李永董潇潇杨晓玮刘丰王玥珠王升跃苏川
-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热休克蛋白融合蛋白原核表达巨噬细胞活化
- 1型糖尿病临床诊断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0
- 2016年
- 目的探讨建立1型糖尿病临床诊断模型作为量化工具,在不具备抗体精确检测条件或在抗体检测结果明确前对初诊糖尿病患者进行初步分型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6年4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532例初诊糖尿病患者(病程1年内)为研究对象,其中1型糖尿病203例,2型糖尿病329例,按照2:1的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355例,验证组177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将常用于鉴别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相关变量纳入方程建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诊断效力。结果依据糖尿病患者初诊时年龄、体质指数(BMI)和C肽值[分别为基础(C0)、餐后120min(C120)和c肽曲线下面积(Cauc)腱立1型糖尿病临床诊断模型(CODE):CODE-C0、CODE-C120和CODE-Cauc。在建模组人群中,三模型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2(95%CI:0.786-0.878)、0.840(0.793-0.887)、0.846(0.799~0.892);在验证组人群中,三模型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5(0.753~0.897)、0.848(0.782~0.914)、0.851(0.785~0.917)。采用双切点方法,模型CODE-C0以10.80和7.30诊断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特异度均可达95%,模型CODE-C120以10.9l和7.65为切点、模型CODE-Cauc以10.85和7.87为切点,诊断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特异度亦可达95%。结论依据糖尿病患者初诊时的年龄、BMI和C肽值建立的1型糖尿病临床诊断模型工具,可以在暂无高敏感性胰岛自身抗体检测结果时,较好地鉴别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 陈双付麒顾愹刘今李欣肖蕾朱婧施云陈恒孙敏顾威张梅徐湘婷王坚陈峰杨涛
-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
- 1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与其他免疫细胞平衡相关性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 探索1型糖尿病(T1DM)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pDCs)与其他免疫细胞和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初步探讨pDCs在T1DM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62例T1DM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招募74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记录受试者年龄、性别、病程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1DM患者外周血pDCs和其他各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干扰素(IFN)-γ+、CD4^+肿瘤坏死因子(TNF)-α+、CD4^+白细胞介素(IL)-4^+、CD4^+IL-17+和CD4^+CD25+叉头框蛋白3(Foxp3)+T细胞及CD19+和CD19+CD24hiCD38hiB细胞]的比例.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T1DM组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pDCs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21±0.13)%比(0.28±0.14)%,t=-0.28,P=0.006].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T1DM患者外周血pDCs数量与分泌IFN-γ及TNF-α的CD4^+T细胞数量呈负相关(r=-0.260、-0.473,均P〈0.05),与CD4^+CD25+Foxp3+T细胞及CD19+CD24hiCD38hiB细胞数量呈正相关(r=0.417、0.523,均P〈0.05),与HbA1c水平呈负相关(r=-0.316,P〈0.05).结论 T1DM患者外周血pDCs存在数量水平的缺陷,可能与T1DM免疫失衡有关,参与了T1DM的发病.
- 王悦舒许馨予王星秦瑶顾熔徐湘婷杨涛张梅
- 关键词:糖尿病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免疫细胞
- 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对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9年
- 目的评估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FGM)对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70例符合标准的1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详细收集人口学资料、HbA1C值和FGM使用情况。根据患者就诊前3个月是否佩戴及连续佩戴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将患者分为使用FGM组(n=25)和未使用FGM组(n=45)。采用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FGM使用与否对HbA1C的影响。统计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使用FGM组和未使用FGM组相比,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受教育程度、低血糖发生率、胰岛素注射方式无显著差异(P>0.05)。相较于没有使用FGM组,使用FGM组的每日胰岛素用量低[(0.562±0.059)U/kg和(0.772±0.049)U/kg,P=0.008],病程短[2.0(0.8~6.0)和6.0(2.5~10),P=0.013],HbA1C低[6.8%(6.2%~7.7%)对8.0%(6.9%~9.4%),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在校正了年龄、性别、BMI、病程、受教育程度、低血糖发生率、基础和餐时胰岛素剂量、胰岛素注射方式因素后,使用FGM组HbA1C显著低于未使用组(P=0.034),提示是否使用FGM是HbA1C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使用FGM可能有助于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但仍需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其对血糖控制水平如HbA1C的影响。
- 施云沈敏徐湘婷徐晶晶张梅杨涛
- 关键词:血糖控制
- HLA转基因NOD鼠胰岛炎期自身反应性T细胞表位谱研究
- 朱婧许馨予施云顾愹徐湘婷杨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