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汉云
- 作品数:20 被引量:100H指数:5
- 供职机构:江西省儿童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小儿支原体肺炎咽拭子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对小儿咽拭子肺炎支原体(MP)的鉴定培养和药敏结果进行分析,为支原体肺炎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在江西省儿童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的肺炎患儿1 087例,通过咽拭子采集分泌物,对标本进行肺炎支原体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在1 087例患儿中,MP培养阳性者240例,阳性率为22.08%,其中男性MP阳性率21.99%,女性MP阳性率22.18%,男女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药物敏感试验中,MP对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和司帕沙星的敏感率较高,对克拉霉素中度敏感,对红霉素、罗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和克林霉素有较高的耐药率。结论咽拭子培养对MP检出率较高。在药物敏感试验中MP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较高,对阿奇霉素的耐药性低,这对于小儿支原体肺炎的鉴别诊断和抗生素的选择具有指导作用。
- 徐汉云
- 关键词:支原体肺炎咽拭子培养药物敏感试验
- 食物IgG4抗体检测在婴幼儿腹泻病中的临床意义研究被引量:4
- 2014年
- 选取100例腹泻患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00例腹泻患儿血清中7种食物过敏原特异性Ig G4,并根据Ig G4浓度结果采取不同的健康饮食指导,观察患儿症状改善及食物耐受的情况。急性、迁延性、慢性腹泻病患儿中,均以牛奶过敏原特异性Ig G4阳性率最高;不给于食物回避治疗,急性腹泻病组有效率78.33%,迁延性、慢性腹泻组有效率27.50%;迁延性、慢性腹泻组中无效患儿,食物不回避组治疗有效率35.00%,明显低于食物回避组的86.36%(P<0.05)。食物Ig G4抗体检测结果对指导腹泻患儿进行正确喂养有着一定的意义,但是食物过敏是一个复杂的变态反应,需要全面分析才能指导患儿正确饮食。
- 刘云徐汉云
- 关键词:婴幼儿腹泻病
-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联合应用在儿童下呼吸道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3
- 2020年
-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血清淀粉样蛋白A (SAA)联合应用在儿童下呼吸道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江西省儿童医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32例下呼吸道细菌性感染患儿纳入研究对象,设为下呼吸道感染组;另外选取同期收治的病毒性感染患儿33例与健康儿童30例纳入研究对象,设为病毒性感染组与对照组。两组患儿入院(治疗前)、志愿者儿童入院2~3 d抽取肘静脉血7 ml,经离心后对血清指标CRP、PCT、SAA进行检查,对比3组血清CRP、PCT、SAA水平间的差异,另外通过相关性分析下呼吸道感染与CRP (+)、PCT (+)、SAA (+)及联合检查的相关性。结果 3组血清CRP、PCT、SAA水平对比,下呼吸道感染组>病毒感染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性分析,33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CRP (+) 24例,灵敏度为0.960,特异度为0.625,准确率为0.879,Kappa为0.639。经相关性分析,33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PCT (+)患儿22例,灵敏度为0.917,特异度为0.667,准确率为0.848,Kappa为0.604。经相关性分析,33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SAA (+) 23例,灵敏度为0.958,特异度为0.778,准确率为0.909,Kappa为0.763。经相关性分析,33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联合检查(+) 25例,灵敏度为0.962,特异度为0.857,准确率为0.939,Kappa为0.819。结论 CRP、PCT、SAA均可用于儿童下呼吸道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且联合检查能够获得更好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与一致性,在儿童下呼吸道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疗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韩菲徐汉云任旭凤
- 关键词: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清淀粉样蛋白A儿童
- 早产儿经口微量喂养与间断鼻胃管喂养临床观察
- 2012年
- 目的:探讨早产儿早期经口微量奶瓶喂养与间断鼻胃管微量喂养两种不同喂养方式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将我科收治的52例早产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6例经口微量奶瓶喂养,对照组26例间断鼻胃管微量喂养。观察两种喂养方式中合并腹胀、溢乳、呕吐、呼吸暂停、吸入性肺炎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喂养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产儿早期经口微量奶瓶喂养明显优于间断鼻胃管微量喂养。
- 徐豪志詹超明洪永星徐汉云徐汉云沈云霞黄娟
- 关键词:早产儿经口鼻胃管
-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痰标本细菌培养结果及耐药性分析
- 目的分析本地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儿的病原菌分布和细菌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儿科常见病病房住院CPA患者72例痰标本细菌培养结果。无菌操作吸取患儿鼻咽深部...
- 刘洪韩菲徐汉云
- 过敏性紫癜肾炎患儿IgA1异常糖基化的研究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肾炎患儿血清中是否存在IgA1的异常糖基化。方法对20例健康患儿(对照组)和20例过敏性紫癜肾炎患儿(过敏性紫癜肾炎组),分别进行蚕豆凝集素(VVL)亲和ELIsA检测,观察VVL与血清IgA1的结合力,间接反映血清IgA1糖基化程度,结合力增高说明IgA1存在异常糖基化。结果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组异常糖基化的IgA1为(0.35±0.06)U,对照组异常糖基化的IgA1为(0.12±0.07)U,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组异常糖基化的I-gA1明显高于正常组(t=3.658,P<0.05)。结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存在异常IgA1糖基化。
- 刘云徐汉云
-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性肾炎IGA1异常糖基化
- 婴幼儿百日咳综合征患儿68例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探讨婴幼儿百日咳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为疾病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江西省儿童医院急诊病房住院的68例年龄≤3岁百日咳综合征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6个月32例,>6个月36例;病情程度轻症者50例,重症者18例。对各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病高峰为冬春季节,均以咳嗽为主诉入院。≤6月龄患儿面色潮红、咳嗽后发绀、鸡鸣样回声、重症病例、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均高于>6月龄患儿,且1周内痉挛性咳嗽消失者少于>6月龄患儿,住院时间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患儿年龄明显小于轻症患儿,咳嗽后发绀发生率、胃食管反流发生率、混合病毒感染发生率、住院时间、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均高于轻症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8例患儿住院时间为3~26 d,平均住院时间为9.02 d。给予抗感染、雾化吸入及支持治疗,36例(52.9%)患儿治愈出院;30例(44.1%)患儿临床症状改善,2例(3.0%)患儿因病情加重转PICU进一步治疗。结论百日咳综合征以婴幼儿为多见,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是其共有的表现,而≤6个月百日咳综合征患儿临床表现更为典型;对于合并胃食管反流、有混合感染、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需警惕发展为重症的可能。
- 韩菲吴春雪徐汉云
- 关键词:百日咳综合征婴幼儿
- 复方甘草酸苷在巨细胞病毒感染并肝损害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在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并肝损害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江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120例CMV感染并肝损害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与观察组(60例)。对照组采用更昔洛韦抗病毒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外周血CMV-DNA拷贝数、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水平、淋巴细胞亚群水平(CD3+、CD4+、CD8+及CD4+/CD8+)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的CMV-DNA拷贝数、ALT、AST、AK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CMV-DNA拷贝数、ALT、AST、AK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的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CD3+、CD8+水平低于对照组,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CMV感染并肝损害患儿的治疗方法,施用基础治疗加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措施,其治疗效果更好。
- 韩菲徐汉云何鑫周红平徐南平
- 关键词:复方甘草酸苷巨细胞病毒肝损害疗效
- 急性摄入中毒住院患儿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通过对摄入中毒住院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其共性特点,为寻求有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江西省儿童医院急诊病房收治的286例摄入中毒住院患儿临床资料,对患儿年龄、发病季节、毒物种类、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预后等情况进行分析,并将其分为药物组和非药物组,两组进行比较。结果286例患儿中男182例,女104例;年龄28天~1岁12例(4.19%),1~3岁159例(55.60%),3~9岁106例(37.06%),>9岁9例(3.15%);农村患儿167例(58.39%),城镇患儿119例(41.61%)。中毒原因依次为患儿误服198例(69.23%),家长误喂25例(8.74%),误食变质食物36例(12.59%),误食有毒植物13例(4.54%),药物过量9例(3.15%),自杀5例(1.75%)。药物中毒152例(53.15%),非药物中毒134例(46.85%)。药物中毒组以城镇患儿为多见,非药物中毒组以农村患儿为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发病季节药物中毒组和非药物中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和非药物组中毒所致消化、神经系统方面临床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肝功能、电解质、心电图外,非药物中毒组白细胞、心肌酶谱、凝血功能、血糖、酸碱平衡结果异常比例高于药物中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药物中毒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高于药物中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急性摄入中毒多发生在婴幼儿期,农村患儿多见,以误食为主。非药物中毒对患儿伤害更大,住院费用更高,应加强家长和儿童的安全防范意识教育,降低儿童中毒事件的发生。
- 韩菲吴春雪徐汉云王爱红
- 关键词:儿童药物
-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1
- 2016年
-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观察记录10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热程度、热程、咳嗽类型),并进行C-反应蛋白(CRP)、补体C3、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测定及胸部X线片检查;采用Logistic单因素回归方程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小儿肺炎支原体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咳嗽,咳声连续,不规则的高热,热程1~7d。胸部X线检查以小斑点状模糊影为主;实验室检查中以CK-MB升高为主要表现,容易引起支气管炎及支气管肺炎。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年龄、季节、抗生素应用时间、低补体状态和流行接触史是导致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对于发病时间在秋冬季节、出现不规则高热、且阵发性连声咳、免疫力低下并满足支原体流行期接触史的患儿,应高度怀疑感染肺炎支原体,应做到早期诊断以及早期治疗。
- 徐汉云
- 关键词: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