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金

作品数:12 被引量:82H指数:6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卒中
  • 6篇脑卒中
  • 5篇血管
  • 4篇动脉
  • 4篇微出血
  • 4篇脑微出血
  • 4篇出血
  • 3篇血小板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梗死
  • 2篇血小板聚集
  • 2篇血小板聚集抑...
  • 2篇血小板聚集抑...
  • 2篇血小板治疗
  • 2篇血性
  • 2篇抑制剂
  • 2篇硬化性
  • 2篇制剂
  • 2篇中动脉

机构

  • 10篇江苏大学附属...
  • 2篇常州市武进人...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12篇张金
  • 5篇毛伦林
  • 5篇郝冬琳
  • 5篇陈文亚
  • 3篇刘志清
  • 3篇吴波娜
  • 3篇许元丰
  • 3篇马爱金
  • 3篇王佳佳
  • 3篇王利惠
  • 3篇季莉莉
  • 2篇何国平
  • 2篇华敏
  • 1篇陈晓南

传媒

  • 4篇中华老年心脑...
  • 2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西部医学
  • 1篇海军军医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在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中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观察强化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在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中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艾森卒中风险评分(ESRS)量表筛选住院的急性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每组50例。两组均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氯吡格雷组予氯吡格雷75 mg及阿司匹林100 mg口服,1周后仅予氯吡格雷75 mg,口服。阿司匹林组予阿司匹林200 mg,口服,1周后改为100 mg,口服。随访3个月和1年,观察两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随访3个月时,脑卒中复发率:阿司匹林组为6.3%,氯吡格雷组为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阿司匹林组为14%,氯吡格雷组为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时,脑卒中复发率:阿司匹林组为13%,氯吡格雷组为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阿司匹林组为38%,氯吡格雷组为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中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长期应用获益较高,安全性好。
郝冬琳吴波娜毛伦林许元丰张金季莉莉王佳佳
关键词:脑卒中高危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4
2014年
目的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CMB)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85例,行MR SWI序列检查,根据CMB的数量,分为轻度(1个CMB)、中度(4个CMB)、重度CMB(10个以上CMB)组。记录患者临床特点,检测患者血清Hcy水平,分析Hcy与CMB的关系。结果 85例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有CMB 35例(41.2%),其中轻度CMB组5例、中度CMB组10例、重度CMB组20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CMB轻度组(14.2±3.1)μmol·L-1,中度组(17.5±2.6)μmol·L-1,重度组(19.0±3.8)μmol·L-1,方差分析发现,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79,P=0.019);CMB重度组血清Hcy水平高于轻度及中度组(P<0.05);Spearm相关分析发现CMB病变程度与血清Hcy水平呈正相关(r=0.768,P<0.001)。结论血清Hcy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CMB有关,Hcy是CMB可能的危险因素;Hcy可以作为脑小血管病损伤的标志物之一,对CMB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张金郝冬琳何国平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脑微出血同型半胱氨酸
脑微出血对脑梗死急性期强化抗栓治疗后出血转化风险的研究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探讨脑微出血(CMBs)是否增加脑梗死急性期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强化抗栓治疗后脑梗死后出血转化(HT)的风险,为伴有CMBs的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治疗提供新证。方法对在我科连续住院登记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进行筛选,共148例患者入组,所有患者行头颅磁共振SwI系列扫描,并根据CMBs分为无、有CMBs两组;进一步按CMBs解剖位置分为脑叶、深部及混合组,比较有、无CMBs及其不同位置CMBs对脑梗死后HT发生的影响;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CMBs对脑梗死后HT发生的影响。结果6例患者临床怀疑脑淀粉样血管病予以排除,最终142例患者最后纳入研究,其中64例患者无CMBs,78例患者有CMBs,CMBs检出率为54.9%;有CMBs组高血压患病率、尿酸水平均高于无CMBs组(X2=6.96,t=2.04,P=0.010、0.040);无CMBs组HT发生率为12.5%(8例),有CMBs组脑出血转化为21.8%(17例),两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9,P=0.150)。78例CMBs患者中脑叶组15例,发生HT6例(40.0%);深部组48例,发生HT6例(12.5%);混合性组15例,发生HT5例(33.3%);3组HT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2,P=0.038),脑叶组更易出现HT。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MBs不是脑梗死后HT发生的危险因素(OR=1.95,95%CI:0.78~4.87,P=0.150),心房颤动(OR=6.48,95%CI:2.45~17.19,P=0.000)及血糖(OR=1.02,95%CI:1.43~1.94,P=0.020)是脑梗死后H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CMBs不增加脑梗死急性期强化抗栓治疗后HT发生的风险,但对于伴有脑叶CMBs的脑梗死患者需谨慎使用双抗。
都冬琳吴波娜吴婧毛伦林王利惠张金
关键词:脑梗死脑出血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三维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序列动脉内穿行伪影与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 探讨三维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three dimensional pseudo-continuous arterial spin labeling, 3D-pCASL)序列动脉内穿行伪影(arterial transit artifact, ATA)与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的关系。方法 收集2020年5月~2021年5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及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脑梗死患者52例,根据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16例,非END组36例。所有患者发病2 d内完善头颅MRI常规序列及3D-pCASL序列检查,ATA征定义为3D-pCASL原始图像上低灌注区上游血管的高信号征,表现为条状或点状高信号。END定义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在脑梗死发病3 d内增加2分。分析脑梗死患者3D-pCASL序列上ATA征与发生END的关系。结果 52例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脑梗死患者中,发生END 16例(30.8%)。END组发病时NIHSS评分明显高于非END组[(11.2±3.5)分vs(7.6±3.2)分,P=0.001],ATA征比例明显低于非END组(18.8%vs 75.0%,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TA征是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独立保护因素(OR=0.064,95%CI:0.012~0.344,P=0.001),发病时NIHSS评分是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04,95%CI:1.090~1.807,P=0.008)。结论 3D-pCASL序列的ATA征与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脑梗死患者早期预后密切相关,可能与病灶内侧支循环建立有关。
张敏陈文亚张金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侧支循环
Wingspan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10年
我院自2007年以来对40例进展性脑梗死(前循环系统)进行了全脑血管造影术,发现4例责任血管的大脑中动脉近端狭窄,用Wingspan支架行了血管内干预治疗,均收到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陈文亚陈晓南张金
关键词:进展性脑梗死大脑中动脉狭窄全脑血管造影术责任血管
小动脉硬化性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及影像学总负荷的相关因素研究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 探讨小动脉硬化性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认知功能和影像学总负荷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22年8月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神经内科首次住院确诊的小动脉硬化性CSVD患者146例,根据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分为认知障碍组108例,非认知障碍组38例。收集人口学信息、临床表现、认知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实验室检查及随访结果,采用头颅MRI评估脑白质高信号(WMH)Fazekas评分、CSVD影像学总负荷及脑萎缩评分。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与CSVD认知功能的相关因素,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与CSVD影像学总负荷的相关因素。结果 认知障碍组年龄、日常生活能力中重度依赖、脑深部WMH评分、浅表脑萎缩评分和深部脑萎缩评分显著高于非认知障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深部脑萎缩与CSVD认知障碍独立相关(OR=1.491,95%CI:1.054~2.109,P=0.024)。有79例患者完成中位数随访3年,随访后认知障碍和CSVD影像学总负荷评分高的人数显著增加(P<0.01)。单因素分析中,CSVD影像学总负荷与吸烟(OR=2.192,95%CI:1.010~4.754,P=0.047)、高血压(OR=4.904,95%CI:1.547~15.549,P=0.007)相关。多因素分析中,CSVD影像学总负荷与高血压独立相关(OR=7.338,95%CI:2.175~24.730,P=0.001)。结论 小动脉硬化性CVSD的病程可能与认知功能和影像学总负荷相关。深部脑萎缩是CSVD认知障碍的独立相关因素,高血压是CSVD影像学总负荷的独立相关因素。
华敏孟洁季莉莉马爱金刘志清张金许元丰陈文亚毛伦林
关键词:小动脉硬化
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仅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40mg,每晚1次,疗程为14天,两组均于治疗前后测定血脂、CRP,并于治疗前、治疗后3、7、14、21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后7、14、21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RP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无不良反应。结论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较好,且无不良反应,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张金秦晓涵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血脂CRP
52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个体化血管内治疗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评估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患者个体化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接受个体化血管内治疗的sICA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管重建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情况,以及随访期间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IS)、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死亡和血管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52例sICAS患者共有55处病变,均接受血管内治疗。患者平均年龄为(62.94±9.04)岁。术前病变血管狭窄程度为90%(80%,99%),狭窄长度为8(5,11)mm。采用的手术方式分别为球囊扩张式支架植入术(25例,27个病变)、自膨式支架植入术(19例,20个病变)、单纯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8例,8个病变)。术后残余狭窄程度为10%(0,20%),较术前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管重建成功率为94.23%(49/52),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85%(2/52)。临床随访12(12,18)个月,影像学随访10(6,12)个月,血管再狭窄发生率为7.69%(4/52),复发性IS发生率为1.92%(1/52),无患者死亡。结论个体化血管内治疗对sICAS安全、有效,其可提高血管重建成功率,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远期IS复发和再狭窄风险。
华敏王佳佳陈文亚刘志清马爱金张金许元丰毛伦林
关键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支架植入
脑微出血与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探讨脑微出血(CMB)是否为进展性脑卒中(PS)的预测因素,CMB的数目及位置是否与PS相关。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29例,患者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较入院时增加是否≥2分,分为PS组40例及非PS组89例,患者行磁敏感加权成像,确认CMB。按CMB数目分CMB轻度37例,CMB中度22例,重度9例。比较2组CMB检出率,进一步比较CMB不同程度及位置的PS是否存在差异性,logistic回归分析PS的影响因素。结果非PS组检出CMB 41例;PS组检出CMB 27例,2组CMB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46.1%vs67.5%,P=0.02)。轻、中和重度CMB的PS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29.7%vs 40.9%vs 77.8%,P<0.05)。不同位置CMB的PS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CMB(OR=2.59,95%CI:1.22~5.50,P=0.01)及糖尿病(OR=2.95,95%CI:1.00~8.65,P=0.04)是发生P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MB可能为PS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CMB数目存在关联性,但与CMB位置无关。
吴波娜郝冬琳吴婧张金黄婷婷
关键词:脑出血卒中脑血管障碍情绪障碍
急性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病人脑微出血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_1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分析急性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SAO)病人脑微出血(CMBs)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的关系。方法连续选择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SAO病人110例,并进行磁共振检查,其中包括常规序列及磁敏感(SWI)序列,详细记录病人的临床资料,检测血清TGF-β_1水平。根据SWI序列上无有CMBs分为两组,根据CMBs的程度分组,分析TGF-β_1与CMBs的关系。结果 110例SAO病人中,CMBs有40例(36.4%),其中轻度10例,中度14例,重度16例。CMBs组TGF-β_1(70.9±15.6)ng/mL水平高于无CMBs组(51.2±13.2)ng/mL,根据CMBs的程度分组,Spearm相关分析发现,CMBs病变程度与血清TGF-β_1呈正相关(r=0.565,P<0.001);根据Logistics回归分析,矫正年龄、高血压混杂因素,发现TGF-β_1(OR=0.281,P=0016)是CMBs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血清TGF-β_1水平与SAO病人CMBs的发生发展有关。TGF-β_1的过度表达参与了CMBs病人的血管重构过程。检测血清TGF-β_1水平对CMBs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张金郝冬琳何国平
关键词:脑微出血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重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