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竹琪
- 作品数:51 被引量:725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龙门山高倾角逆断层结构与孕震机制被引量:27
- 2010年
- 针对汶川8.0级地震的主破裂面是否以陡立倾角延伸至地壳深部的争议,我们的研究旨在明确发震断层形态随深度分布的二维结构特征,即断层的倾角及相应段落的深度,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发震断层的孕震和发震机理.利用子空间置信域非线性反演方法,通过拟合近场的同震水准变形,获得了分别对应于清平北川和南坝一青川发震断层的二维弹性位错模型.结果显示,此次龙门山中央断裂带的发震断层系统存在明显的南北分区特征.以北川南坝为过渡带,北川以南至清平的发震构造为二元结构,包括两部分:一是浅部高倾角的逆断层,倾角在70°~80°以上,底部深度可达10~15 km,同震位错主要发生在10 km以上深度,平均位错超过6 m;二是深部缓倾角的逆断层,反演得其倾角约25°,底部可达30 km深度,位错主要分布于断层的顶部和底部,平均位错约4 m.南坝以北的发震断层为单一结构的逆断层,倾角约60°~70°,逆断层位错分布于10 km深度以上,平均位错小于2 m.余震分布和主震震源机制也支持清平以南发震断层为二元结构的推论.有限元模拟显示,在二元结构的逆断层系统中,通过提高断层面上正的库仑应力,深部缓倾角的逆断层活动对浅部高倾角逆断层有明显的促震作用.模拟还显示地壳缩短不是现今松潘地块地表垂直变形的主要原因,垂直变形更可能反映了青藏高原东缘相对四川盆地的差异抬升.对高倾角逆断层的库仑应力作用显示,差异抬升对龙门山逆断层活动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 张竹琪张培震王庆良
- 关键词:汶川地震龙门山川西高原四川盆地
- 东亚大陆新生代构造演化
- 东亚大陆的新生代构造演化受两大地球动力系统所控制: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及陆内汇聚体系,西太平洋-印度尼西亚板块俯冲消减体系。二者既独立作用又相互影响,共同导演了东亚大陆丰富多彩的新生代地质构造演化。晚白垩纪-古新世期间,...
- 张培震张会平郑文俊郑德文王伟涛张竹琪
- 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西缘强震间库仑应力作用被引量:4
- 2021年
- 本文在梳理相关历史地震和活动构造研究的基础上,详细厘定了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西缘1219—1920年10个M≥61/2的历史强震的震源参数,建立了相应的黏弹性位错模型,计算分析了强震的同震和震后库仑应力变化与迁移,及其对后续强震断层面上应力作用特征.结果表明,公元1495—1920年间的7个强震存在明显的应力触发关系:随着前序强震的发生与作用,直至后序强震发生前,其断层面整体的累积库仑应力变化都出现了由缓慢变化到快速升高现象,其增长速率相差几倍到几十倍不等.与该现象相反,公元1495年前的强震间累积库仑应力变化以负值为主,没有显示出明显的触发关系.进一步的模拟研究还显示,这些早期的强震对1495及其后强震的发震断层所受到的库仑应力作用的极性和大小影响都不明显.整体上看,1495年前后强震间的库仑应力作用特点与同时期该地区地震应变能释放的相对缓慢和相对快速的两个阶段存在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指示出强震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与迁移对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西缘边界带可能存在的强震丛集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所展示的强震间库仑应力变化的演化特点为进一步揭示强震间触发机制及其演化趋势提供了依据.
- 张瑞张竹琪郑德文刘兴旺雷启云邵延秀
- 关键词:应变能
- 东亚大陆新生代构造演化
- 东亚大陆的新生代构造演化受两大地球动力系统所控制: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及陆内汇聚体系,西太平洋—印度尼西亚板块俯冲消减体系.二者既独立作用又相互影响,共同导演了东亚大陆丰富多彩的新生代地质构造演化.碰撞前期(60-45 ...
- 张培震张会平郑文俊郑德文王伟涛张竹琪
- 阿拉善地块南缘的构造活动与青藏高原向北东扩展
- <正>青藏高原向北东扩展的模式和机制,近几十年以来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特别是青藏高原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Molnar and Stock,2009;Darby et al.,2005;Tapponnier et al.,...
- 郑文俊张培震俞晶星郑德文王伟涛张会平张竹琪
- 文献传递
- 芦山7.0级地震:特殊的弯曲断层地震
- 2015年
- 震后资料均显示芦山地震是一次发生在隐伏断层上的地震。虽然余震的水平位置刚好沿龙门山前山断裂分布,但根据震源机制和投影关系,地震有可能发生在前山断裂以东的大邑隐伏断裂,或者大邑断裂下方的断层上。由于发震区的构造背景的复杂性,以及地震的隐伏特征,震后人们对芦山地震发震构造的认识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多个地震波形拟合结果显示,芦山地震破裂面上大约以震源为中间点,位错分布存在明显的分区性:震源以北存在左旋分量,以南有右旋分量,震源附近则呈现完全逆断特征。这种位错分布与汶川地震位错有明显区别,后者位错方向虽然沿走向发生变化,但都是逆断或者右旋,位错方向的变化也呈现一定的空间过渡,而芦山震源位错在相对小得多的破裂面内发生了左旋与右旋分量的突变。为了进一步了解芦山地震断层的结构特点,以及其与汶川地震断层的关系,利用余震精定位结果定性分析了发震断层的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发震断层的运动学与断层面上同震应力的变化特征。
- 张竹琪王伟涛任治坤张培震房立华吴建平
- 关键词:断层地震震源机制位错分布结构特征
- 2014年新疆于田M_S7.3级地震:巴颜喀喇地块侧向挤出的构造响应被引量:14
- 2014年
- 青藏高原中北部的巴颜喀喇地块是近年来强震最为活跃的地区,自1997年以来在地块周围发生了一系列7级以上地震.2014年于田MS7.3级地震就发生在该地块西边界附近的硝尔库勒盆地南缘,该区是阿尔金断裂、康西瓦断裂和东昆仑断裂等多组不同走向大型走滑活动断裂带的交汇部位,不同断裂走向的突然转变及滑动速率差异使该地区形成局部的拉张应力状态,发育了多条NE和近SN向的左旋正断裂.通过余震分布、震源机制解结果等资料分析,认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阿尔金断裂西南端的一条次级断裂——硝尔库勒断裂,地震破裂特征为左旋走滑兼正断性质.在巴颜喀喇地块这一轮的强震活动中,其北边界和东边界都显示块体向东挤出约7m的位移量,但块体西边界产生的伸展量明显与整个块体向东的位移量不协调,2014年于田MS7.3级地震是巴颜喀喇地块向东挤出的构造响应和应变调整.模拟结果显示阿尔金主断裂上的库仑应力有所增加,东昆仑—柴达木地块可能为下一个强震活跃区,特别是阿尔金断裂的中西段,是今后应该重点关注和监视的地区.
- 吴传勇张竹琪赵翠萍吴国栋刘建明陈建波胡伟华宋和平姚远
- 关键词:阿尔金断裂带
- 位错丛集及其古地震意义--以海原断裂为例
- 本文研究表明基于LiDAR数据的位错测量结果可以与古地震研究结果相吻合,其30m内的位错分布频率峰值个数与逐次限定法所得古地震期次相一致,其中西段S3段落上表现为4期位错,S4段表现为5期事件,中段S5与S6段落上均表现...
- 任治坤张竹琪陈涛闫首良张培震尹金辉郑文俊张会平李传友
- 关键词:地震地质激光雷达技术
- 文献传递
- 海原断裂带老虎山段断层岩磁学研究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1
- 2020年
- 断层岩,尤其是断层泥的磁性异常近年来被研究人员广泛关注,但关于其磁性异常的形成原因尚没有统一的解释.海原断裂是青藏高原东北缘一条重要的走滑断裂,前期研究发现海原断裂带景泰段出露有数十米至上百米的断层岩,是理想的研究材料.本研究选取海原断裂带景泰段老虎山山前一个断层岩剖面作为研究对象,拟通过测量断层岩的磁化率(χ)、非磁滞剩磁(ARM)、饱和等温剩磁(SIRM)、等温剩磁(IRM)以及磁化率随温度变化曲线(χ-T曲线)等磁学参数并结合粒度、碳含量、X射线衍射(XRD)等分析方法来探究海原断裂带老虎山段不同颜色断层岩的磁性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磁学研究显示黑色、红色及杂色断层泥相较于围岩和破碎带显示了低磁性,尤其是黑色断层泥,其磁化率值均小于10×10^-8 m^3·kg^-1.碳含量及矿物相分析结果指示黑色断层泥与断裂带附近石炭系煤层具有相似的矿物相组成,结合相似的χ-T曲线推断石炭系煤层为黑色断层泥的母岩.石炭系煤层经断层活动卷入断层,在断层强烈剪切摩擦作用下不断细化,形成伊利石等黏土矿物,并促使一部分顺磁性含铁硅酸盐矿物或其他含铁矿物发生化学变化形成亚铁磁性矿物,使得黑色断层泥的磁化率较其母岩石炭系煤层有一定升高.通过黑色断层泥的铁磁性磁化率结合χ-T曲线计算获得断层泥所经历的最高温度约为420℃,不超过450℃.老虎山段厚层碳质断层泥的存在为该地区发现的浅层蠕滑现象提供了一种解释.
- 刘雁江刘彩彩张竹琪刘康任治坤张会平李传友徐红艳李雪梅
- 关键词:海原断裂带断层泥磁化率
- 分段走滑断层系统及走滑盲断层系统中断层间的库仑应力作用——以1997年伽师地震群、1976年唐山地震序列为例
- 通过建立实际地震震源模型并计算其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我们主要研究了1997年伽师强震群和1976年唐山地震序列中断层间的应力触发关系.作为对比,我们还计算了1976年四川松潘地震群和1966年邢台地震序列中的应力触发作用...
- 张竹琪
- 关键词:库仑破裂应力伽师地震唐山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