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喆

作品数:6 被引量:29H指数:2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化学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2篇化学工程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遥感
  • 2篇森林可燃物
  • 2篇微胶囊
  • 2篇灭幼脲
  • 2篇可燃物
  • 1篇杨扇舟蛾
  • 1篇氧化金
  • 1篇遥感图像
  • 1篇引诱
  • 1篇正交
  • 1篇正交设计
  • 1篇植物
  • 1篇植物挥发物
  • 1篇图像
  • 1篇土壤
  • 1篇土壤环境
  • 1篇土壤环境条件
  • 1篇驱避
  • 1篇缺氧
  • 1篇缺氧微环境

机构

  • 6篇东北林业大学

作者

  • 6篇张喆
  • 3篇迟德富
  • 2篇宇佳
  • 1篇吴学伟
  • 1篇李晓灿
  • 1篇胡海清
  • 1篇王丹
  • 1篇田可
  • 1篇严俊鑫
  • 1篇关桦楠
  • 1篇李鹏

传媒

  • 3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农药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土壤环境条件对灭幼脲微胶囊残留降解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研究了土壤微生物、含水量和温度对灭幼脲微胶囊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对灭幼脲微胶囊的降解起主导作用,在未灭菌的土壤中,包埋1、3、5个双层灭幼脲微胶囊的降解速率常数均为灭菌土壤中的7倍以上。土壤温度和湿度均可影响灭幼脲微胶囊降解,包埋1、3、5个双层灭幼脲微胶囊的降解速率常数随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当含水率从40%上升到80%时,包埋1、3、5个双层灭幼脲微胶囊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常数分别增长了1.81、1.82、1.82倍。当温度从15℃上升到35℃时,包埋1、3、5个双层灭幼脲微胶囊的降解速率常数分别增长了2.07、2.06、2.07倍。灭幼脲微胶囊最适降解土壤温度为25~35℃,最适土壤含水量为60%。
严俊鑫迟德富张喆宇佳
关键词:灭幼脲微胶囊土壤降解
灭幼脲缓释微胶囊的制备与性能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通过对灭幼脲缓释微胶囊的制备和对其性能的测试来提高灭幼脲的稳定性与环境的相容性。[方法]采用壳聚糖和海藻酸钠作为囊壁材料,利用静电吸附层层自组装技术(Layer-by-Layer,LbL法)制备灭幼脲微胶囊。正交优化灭幼脲微胶囊制备工艺,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表征微胶囊表面结构,研究了微胶囊的体外释放行为。[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分别加入1 mL海藻酸钠(1.0 g/L)、1 mL壳聚糖(1.0 g/L)、20 mg灭幼脲、1 mL氯化钙(1.0 g/L)能得到相对更好的结果。正交试验4个因素中,氯化钙质量浓度对评估结果影响最大;利用优化后的体系制备的灭幼脲微胶囊,平均粒径为10μm,Zeta电位为+23.5 mV;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68.8±0.86)%和(69.1±0.86)%。[结论]利用这种方法制备的灭幼脲微胶囊具备明显的缓释性能。
田可迟德富张喆
关键词:灭幼脲微胶囊正交设计层层自组装
氧化金纳米复合材料载体在缺氧微环境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目前对于癌症的治疗来说,不论是传统治疗方式还是新型治疗方式,癌细胞的微环境尤其是缺氧微环境都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为了克服这种阻碍,我们设计了各种多功能纳米材料。在这些纳米材料中,具有产生氧功能的纳米材料可以对癌症细胞的...
张喆
关键词:肿瘤治疗缺氧微环境
基于RS的森林可燃物类型划分的研究
本文应用遥感手段对森林可燃物类型划分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对可燃物类别的划分主要依据生活型的不同以及建群种的差别来进行划分,针对塔河林业局内植被状况,对比了主要针叶树种,包括落叶松林、樟子松林、云杉林;主要阔叶树种,...
张喆
关键词:森林可燃物遥感
文献传递
基于遥感的塔河林业局森林可燃物类型划分被引量:18
2007年
应用监督分类法中的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Classification)以及遥感图像对塔河林业局森林可燃物类型划分的结果为:天然落叶松林、人工落叶松林、樟子松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难利用地等几种类型,并绘制了可燃物类型分布图,经分类精度检验,总体分类精度为72.90%。同时,对不同可燃物类型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胡海清张喆吴学伟
关键词:遥感图像可燃物类型
杨扇舟蛾对14种植物挥发物的EAG和行为反应被引量:2
2012年
为了更好地利用植物挥发物对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 Fabricius)进行监测和生物防治,分别测定了其成虫对14种植物挥发物的EAG和行为反应。EAG测定结果表明:1 mol/L的叶醇和稀释100倍的薄荷油均能引起杨扇舟蛾强烈的EAG反应(P<0.01)。"Y"型嗅觉仪测定结果表明:10-1mol/L的叶醇对杨扇舟蛾成虫的引诱率最大,达到64%;10-1mol/L的α-蒎烯对杨扇舟蛾成虫的驱避率最大,达到64%。
李鹏迟德富宇佳李晓灿关桦楠张喆王丹
关键词:杨扇舟蛾引诱驱避EAG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