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俞莉
- 作品数:8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表现为湿疹样改变的皮肤无绿藻病一例被引量:1
- 2014年
- 患者男,80岁,颈、胸部皮疹3个月,伴瘙痒,无明显外伤史及内科疾病.皮肤科检查:颈前、胸部呈红斑、暗红色丘疹,部分融合,少量破溃,覆以少量鳞屑(图1).实验室检查:白细胞9.25×10^9/L,中性粒细胞0.72,淋巴细胞0.20,单核细胞0.051,嗜酸性粒细胞0.022,红细胞4.56×10^12/L,血红蛋白149 g/L,血小板186×10^9/L.肝肾功能均正常.T细胞亚群:CD3+ 73%,CD4+ 48%,CD8+26%,CD4+/CD8+ 1.85.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均阴性.
- 章强强李莉康俞莉赵颖朱均昊朱敏
- 关键词:皮肤科检查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CD4+/CD8+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湿疹样
- 我国无绿藻病的诊断与发病机制的研究
- 章强强朱均昊杨金赵颖刘原志康俞莉曾炫
- 无绿藻是一种少见的条件致病真菌,可引起人与动物的感染。由于无绿藻导致的深部感染在中国极为少见,临床对此菌鉴定特征缺乏足够认识,对无绿藻病诊断率远低于实际感染率。因此对临床分离的无绿藻菌株及环境株进行菌种鉴定,明确药敏状况...
- 关键词:
- 关键词:致病真菌
- 皮肤无绿藻病被引量:2
- 2012年
- 通过对国内外皮肤无绿藻病的相关文献报道进行分析,总结概括了皮肤无绿藻病的病原学、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及其诊治。
- 康俞莉章强强
- 关键词:发病机制
- 无绿藻对小鼠Th17细胞分化的影响
- 2013年
- 目的 研究无绿藻是否能够影响小鼠Th17细胞的分化,影响Th17细胞分泌相关的细胞因子.方法 体外培养无绿藻,用尼龙毛柱法分离培养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按照1∶5的比例将两者在transwell培养板上共培养,培养2h、4h、8h、12 h、24 h、48 h,分别收集T淋巴细胞,留取培养上清液.流式细胞技术检测Th17细胞表型,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L-17的水平.结果 从共培养2h开始,随着共培养时间的延长Th17细胞所占比例逐渐降低,共培养8h后趋于稳定(P<0.05);从共培养2h开始,培养上清液中IL-17的水平逐渐升高,8h后出现下降,24h后趋于稳定(P<0.05).结论 在与T细胞共培养的条件下,无绿藻抑制了小鼠Th17细胞的分化,但是在最初2~8h可以促进Th17相关细胞因子IL-17的释放.
- 康俞莉赵颖章强强
- 关键词:TH17流式细胞术细胞因子
- 荧光原位杂交法观察小鼠皮肤组织切片中型无绿藻感染的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 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用于诊断小鼠皮肤中型无绿藻感染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制作小鼠皮肤中型无绿藻感染模型,制备皮肤组织石蜡切片,用人工合成的探针PZ-probe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以过碘酸锡夫(PAS)染色、HE染色做阳性对照;取正常及其他真菌感染的皮肤组织石蜡切片做阴性对照,以同样的方法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将各种检测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小鼠临床体征、病理检测及病原体培养结果均证实皮肤无绿藻感染模型建立成功.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法成功检测出了小鼠皮肤中型无绿藻感染模型皮肤组织中的无绿藻病原体,结果与PAS染色和HE染色一致;而在正常及其他真菌感染的皮肤组织石蜡切片中均未能检测出无绿藻.结论 荧光原位杂交法可以检测出小鼠皮肤中型无绿藻感染模型组织石蜡切片中的无绿藻病原体.
- 康俞莉赵颖章强强
- 关键词:皮肤原位杂交荧光小鼠
- 三氧化二砷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3年
-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由遗传、环境、免疫等多种因素参与引起的多器官、多系统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病情多呈进行性发展。对于SLE的治疗,传统上主要以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为主,严重者辅以细胞毒药物或生物调节剂,但总体疗效欠佳,且不良反应较大。近年来,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表明,免疫因素在SLE发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三氧化二砷(ATO)能有效缓解、控制SLE的症状,并且对ATO治疗SLE的作用机制也进行了许多深入的研究。该文拟从ATO的药效特性、临床应用、作用机制等方面对ATO治疗SLE的研究现况做一概述。
- 康俞莉章强强
- 关键词:红斑狼疮三氧化二砷T辅助细胞
- 1例多器官损伤继发茄病镰刀菌血症的真菌学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对车祸致多器官损伤继发茄病镰刀菌血症的真菌学研究。方法以我院收治的1例多器官损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深静脉血液进行血培养,对培养出的真菌进一步行表型分析、分子鉴定,并行E-test真菌药敏实验。结果血液标本细菌培养阴性,但真菌培养3次呈现丝状真菌生长,对菌丝的表型和分子鉴定检测结果均提示为"茄病镰刀菌"。E-test真菌药敏实验结果提示该菌株对两性霉素(AMB)和伏立康唑(VOZ)敏感,对伊曲康唑(ITZ)、卡泊芬净(CS)和氟康唑(FCZ)耐药。结论镰刀菌可引起人体局限性或播散性感染,对多种抗真菌药物呈现耐药,常危及生命。因此对车祸后经清创、抗感染等治疗后仍发热者,有必要做血液真菌培养。菌株的鉴定可采用表型分析、分子鉴定。
- 康俞莉朱均昊李莉赵颖章强强
- 关键词:镰刀菌真菌血症分子技术
- 无绿藻的研究进展:从基础到临床被引量:3
- 2012年
- 无绿藻是一种直径约3~30μm的单细胞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动物体表及体内,属于条件致病性真菌。目前主要通过直接镜检、真菌培养、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对无绿藻进行鉴定。现已发现无绿藻属包括五个种,其中对人有致病性的仅为中型无绿藻基因型2、小型无绿藻和P.blaschkeae,其致病机制可能与外伤和免疫力低下有关。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无绿藻病被临床确诊。根据不同的类型及其临床表现,对无绿藻病的治疗也有所区别。为了提高对无绿藻这一条件真菌及其致病性的认识,该文对其生物学特性、鉴定方法、致病性、临床表现等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 康俞莉章强强
-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