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毅冰
- 作品数:61 被引量:226H指数:9
- 供职机构:徐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徐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肝脏门静脉积气(HPVG)的多排螺旋CT表现(附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 目的 分析肝脏门静脉积气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分析2例CT证实HPVG病例,分析其CT表现,并结合文献复习HPVG病因及预后.结果 2例高龄女性患者,急性腹痛入院,CT均表现为沿门静脉方向走形的距肝脏包膜...
- 侯居攀窦丽娜李光超师毅冰
- 关键词:肝脏门静脉积气CT
- 血管瘤型脑膜瘤的MRI表现与病理特征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探讨血管瘤型脑膜瘤其MRI影像表现与病理学特征。方法对9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血管瘤型脑膜瘤其常规MRI表现、DWI、ADC值及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9例血管瘤型脑膜瘤中发生于大脑凸面5例,蝶骨嵴1例,大脑镰旁3例。7例肿瘤T_1WI呈低信号,T_2WI呈高信号,2例肿瘤T_1WI、T_2WI均呈等信号。7例肿瘤示血管流空征象,6例肿瘤周围可见明显水肿,2例伴有肿瘤内部囊变坏死,7例肿瘤T_1WI增强序列呈明显强化,9例肿瘤DWI均呈等或稍高信号。肿瘤平均ADC值(1.29×10^(-3)mm^2/s)大于对侧正常脑实质(0.89×10^(-3)mm^2/s)(t=8.32,P<0.01)。病理学检查所有肿瘤内均示大量微血管结构,肿瘤波形蛋白染色均呈阳性或弱阳性,上皮膜抗原阳性。结论血管瘤型脑膜瘤具有特征性病理结构及MRI表现,常规MRI、DWI及ADC值联合分析能够对此肿瘤的正确诊断提供帮助。
- 胡苗苗吕璐璐李梅吴世勇郑银元师毅冰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脑膜瘤
- 双源CT分析颈内动脉迂曲和斑块负荷对脑梗死发生率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通过双源CT分析颈内动脉迂曲程度与斑块负荷之间的相关性,并进一步研究颈内动脉迂曲与脑梗死形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行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106例颈内动脉迂曲患者,根据头颅MRI检查结果分为脑梗死组(53例)和无脑梗死组(53例)。比较两组的颈内动脉迂曲相关指标(迂曲指数、血管偏离度、血管迂曲度),斑块特征参数(斑块面积、血管面积、斑块负荷)。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以及中风史等信息。临床生化检测指标包括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以及同型半胱氨酸。探索影响斑块负荷和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皮尔逊相关分析检查患者颈内动脉迂曲指标与斑块负荷的相关性,以及颈内动脉迂曲与脑梗死形成的关系。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患者各指标对脑梗死的预测能力。结果:颈内动脉迂曲指数、血管偏离度、斑块负荷、斑块面积和颈动脉狭窄程度均与脑梗死呈显著正相关(r=0.310、0.203、0.345、0.320、0.292,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迂曲指数和斑块负荷预测脑梗死准确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79和0.677;而联合指标(迂曲指数+斑块负荷)预测脑梗死的AUC值为0.806,显著高于单独使用单个指标(95%CI:0.722~0.89,P<0.001)。结论:颈内动脉迂曲患者的迂曲程度、斑块负荷与脑梗死形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将迂曲指数和斑块负荷结合使用可显著提高脑梗死的预测准确性。
- 蒋嫚文王云马喜娟顾艳师毅冰
- 关键词:脑梗死病例对照
- 基于房室平面位移速度曲线评估左心室功能的初步探讨
- 2025年
- 目的 基于CSRT跟踪算法,计算左房室平面位移速度曲线,分析其与超声心动图E/A比值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行心脏磁共振检查的患者68例,基于CSRT跟踪算法计算房室平面位移,求导得到房室平面位移速度曲线,房室平面位移速度曲线与组织多普勒E/A比值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基于心脏磁共振成像的房室平面位移速度曲线显示了与超声心动图一致的S波、E波及A波,左房室平面位移速度曲线与超声心动图E/A比值呈中度相关(r=0.67,P<0.001)。结论 左房室平面位移速度曲线显示了潜在的定量评估心脏功能的价值。
- 侯居攀黄欢窦丽娜胡春艾孙卫红师毅冰
- 关键词:左心室功能
-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与MRI脑白质高信号体积的相关性
- 2024年
-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相关指标及血糖控制情况对MRI脑白质高信号(WMH)体积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以2022年7月~2023年12月就诊于徐州市中心医院的149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将其分为血糖控制达标组(HbA1c<7%,n=66)和未达标组(HbA1c≥7%,n=83),收集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完成的颅脑MRI检查图像及相关血液学检查结果。采用ITK-SNAP软件对患者的WMH进行勾画并得出体积。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T2DM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与WMH体积之间的相关性。结果T2DM患者的HbA1c水平与WMH体积有关;血糖控制不达标组的WMH体积、T2DM病程、高血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甘油三酯均高于血糖控制达标组(P<0.05)。校正年龄、性别及其他危险因素之后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T2DM患者中,WMH体积与血糖控制情况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结论T2DM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是WMH体积的重要影响因素,血糖控制较差者易获得更高的WMH体积,这为有WMH相关发病风险的个体提供了强化预防策略和监测早期治疗的依据。
- 夏娅园刘培培李林慧洪霞师毅冰
- 关键词: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磁共振成像
- 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效果
- 目的:总结分析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采用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80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在此基础上采用冠状动脉造影作为金标准,将宝...
- 师毅冰张培影高永广夏平陈刚李宇王靖雅
- 关键词: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
- 感兴趣区范围对MRI影像组学模型预测ICC分化程度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不同感兴趣(ROI)范围对MRI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病理分化程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经术后病理证实的ICC患者191例,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n=133)和验证组(n=58)。两位医师在MRI平扫及增强序列上沿肿瘤边缘手动逐层勾画ROI,随后由软件自动外扩8、10、12mm并手动调整,得到ROItumor、ROI 8mm、ROI 10mm、ROI 12mm。分别提取以上4种ROI的组学特征,经过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筛选特征,利用逻辑回归建立模型,并用验证组进行验证。最后采用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对模型效能进行综合评估。结果验证组10mm模型AUC最高为0.754。Hosmer-Lemeshow检验所有模型校准曲线均表现良好(P>0.05)。决策曲线显示当阈值为0.24时,获益最高为10mm模型。结论ROI范围的选择对MRI影像组学模型预测ICC的分化程度有一定影响,10mm可能为最佳范围。
- 王晴马喜娟钱贤灵杨春钱宝鑫师毅冰
- 关键词:肝内胆管细胞癌分化程度磁共振成像
- MRI弥散张量成像预测兔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的价值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探讨3.0 T MR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各向异性系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在兔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预测中的价值。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3只,随机分为手术组(33只)和假手术组(10只),手术组采用自体血栓法制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假手术组应用生理盐水代替自体血栓;手术组于模型制备成功后4 h应用尿激酶行静脉溶栓治疗,假手术组不作处理。2组分别于造模后3 h及溶栓治疗后2、12及24 h行DTI及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检查,依据末次SWI扫描是否发现缺血区域内低信号将手术组分为HT组(8只)和无HT组(25只),比较各组不同时间点FA值差异。结果假手术组术后均无行为障碍,MRI均未见异常;手术组麻醉苏醒后出现不同程度行为障碍;HT组造模后3 h及溶栓治疗后2、12及24 h FA值(0.143±0.017、0.126±0.018、0.136±0.017、0.141±0.017)低于无HT组(0.403±0.070、0.246±0.037、0.217±0.037、0.202±0.035)和假手术组(0.429±0.066、0.428±0.069 0.431±0.066、0.433±0.070)(P<0.05);无HT组溶栓后2、12及24h FA值低于假手术组(P<0.05),造模后3 h FA值与假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兔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后发生HT可能与FA值降低有关。
- 华荣师毅冰徐凯杨春王涛
- 关键词:脑缺血出血性转化弥散张量成像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预测出血性转化实验研究
-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中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指数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兔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HT)的预测价值. 方法:37只新西兰大白兔颈内动脉注射自体血栓制备急性脑缺血性脑卒...
- 华荣师毅冰
- 关键词:出血性转化弥散加权成像ADC
- 不同危险度分级直肠间质瘤MRI表现和表观扩散系数的对照研究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探讨直肠间质瘤的MRI表现、表观扩散系数(ADC)及与临床危险度分级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2021年1月徐州市中心医院经病理证实且有术前MRI平扫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全腹CT检查资料的直肠间质瘤患者17例,观察肿瘤的MRI表现,包括病灶部位、生长方式、信号、边界、最大径,并在ADC图上选择病灶实性成分较大的3个层面勾画感兴趣区,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2008改良版标准进行危险度分级,分为极低/低危、中/高危组。比较两组ADC值的差异,并对肿瘤的MRI特征与危险度分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7例肿瘤均为单发且未发现腹部远处转移,均位于低位直肠,15例位于直肠-肛管角上缘;15例位于直肠前壁,2例位于侧壁;信号均匀6例,T2WI均呈稍高、T1WI稍低信号;信号不均匀11例,T2WI呈稍高/高/低信号、T1WI呈等/稍高/低信号,其中囊变坏死6例,有出血信号3例,可见液平1例,伴钙化1例;5例局部与邻近结构分界欠清/可疑欠清,12例病灶边界清晰。病灶最大径约1.7~16.0 cm。极低/低危组与中/高危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6±1.95)×10^(-3)mm^(2)/s比(0.94±1.59)×10^(-3)mm^(2)/s;t=2.227,P<0.05]。肿瘤最大径、信号是否均匀与危险度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间质瘤的常规MRI表现及ADC值有助于诊断及危险度大致分级,ADC值越小,病灶危险度分级越高。
- 杨宁张佳马喜娟师毅冰汪秀玲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