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布和朝鲁

作品数:47 被引量:663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0篇ROSSBY...
  • 9篇热带
  • 9篇夏季
  • 9篇降水
  • 8篇气候
  • 8篇季风
  • 7篇环流
  • 7篇副热带
  • 7篇副热带高压
  • 5篇东亚冬季风
  • 5篇冬季风
  • 5篇西太平洋
  • 5篇西太平洋副热...
  • 5篇海温
  • 5篇海温异常
  • 5篇高纬
  • 4篇雨雪
  • 4篇数值模拟
  • 4篇台风
  • 4篇气候预测

机构

  • 47篇中国科学院大...
  • 10篇南京信息工程...
  • 6篇成都信息工程...
  • 4篇吉林省气象局
  • 4篇中国气象科学...
  • 3篇中国气象局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陕西省气象局
  • 2篇吉林省气象科...
  • 1篇大连海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河北省气象技...
  • 1篇黑龙江省气象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澳门地球物理...
  • 1篇华北电力大学...

作者

  • 47篇布和朝鲁
  • 14篇纪立人
  • 13篇谢作威
  • 9篇施宁
  • 8篇彭京备
  • 6篇张庆云
  • 4篇王盘兴
  • 4篇郎咸梅
  • 4篇郑飞
  • 4篇陈红
  • 4篇林大伟
  • 3篇朱江
  • 3篇穆松宁
  • 3篇巩远发
  • 3篇陆日宇
  • 3篇林壬萍
  • 3篇刘实
  • 3篇马洁华
  • 3篇林永辉
  • 3篇林朝晖

传媒

  • 19篇大气科学
  • 8篇气候与环境研...
  • 4篇中国科学院院...
  • 3篇科学通报
  • 3篇高原气象
  • 3篇气象学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气象科技进展
  • 1篇第30届中国...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0
  • 3篇2009
  • 8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3
  • 1篇2002
  • 1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气耦合流型域与东亚冬季风活动异常
该文在热带外大气流型域研究和东亚冬季风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海-气耦合流型域的概念.有关海-气耦合流型域的初步探索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1.基于预测资料、识别和确定海-气耦合流型域,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2.利用海-气耦合...
布和朝鲁
关键词:海-气相互作用相互作用
春季影响中国北方地区的蒙古气旋及其背景环流被引量:6
2016年
基于1948-2013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采用850 h Pa相对涡度场气旋追踪方法,统计了春季蒙古气旋的活动特征,包括其源地、盛期位置、消亡地以及路径的分布。在此基础上,根据蒙古气旋的不同移动路径,界定了蒙古气旋的两种路径,即向东路径和东南路径,并统计了这两类气旋的频数与强度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同时还揭示了这两类蒙古气旋的低频背景环流特征。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蒙古气旋主要生成于贝加尔湖南侧和东侧的山脉背风坡,并在蒙古东部地区以及我国东北地区达到盛期,多数气旋消亡于东北亚及其临海区域;(2)两类气旋的生成个数均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向东路径气旋在1950年代的个数偏少,1970年代至1990年代的个数整体偏多,之后有所减少,但进入21世纪后气旋有个数呈现增多的趋势。东南路径气旋在1970年代以前一直处于偏少阶段,1970年代至1980年代中期处于偏多阶段,2005年以后东南路径气旋个数有减少的趋势;(3)向东路径蒙古气旋的背景低频环流由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正异常中心、贝加尔湖及西侧的负异常中心以及环日本海地区的正异常中心所组成的正位相斯堪的纳维亚环流型为主要特征。东南路径蒙古气旋则以俄罗斯西部的负异常中心、拉普捷夫海附近延伸到我国西北地区的正高度异常区以及东北低涡环流为主要特征。
黄鑫布和朝鲁谢作威巩远发
关键词:蒙古气旋环流背景
耗散作用下赤道海洋表层对风应力强迫的响应被引量:1
2003年
利用一个包含摩擦耗散的浅水运动方程,对赤道表层海洋在大气风应力强迫作用下的响应过程进行了解析求解。研究表明,摩擦耗散一方面对赤道表层海洋的响应振幅有削减作用;另一方面,摩擦耗散的强度影响着赤道表层海洋对大气风应力强迫变化的响应快慢程度,摩擦耗散越强,海洋对大气风应力强迫变化的响应越快。
林永辉布和朝鲁
2018年夏季全国气候趋势展望被引量:1
2018年
中科院大气所ENSO预测结果显示,2018年夏季(6—8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将处于中性状态。中科院大气所的全国气候趋势预测结果表明,2018年夏季(6—8月),全国总体形势为降水趋于常年。部分地区可能呈现偏多或偏少的情况。具体为,东北东部、华北大部、西北地区东部、江南大部、华南北部和中部降水正常略偏多,其中河套地区降水偏多2—5成,可能发生局地洪涝。我国其他大部分地区降水正常略偏少。登陆台风数正常偏少。
彭京备布和朝鲁郑飞陈红郎咸梅俞越林朝晖张庆云林壬萍李超凡汪君田宝强包庆穆松宁陆日宇朱江
关键词:气候预测登陆台风
夏季欧亚中高纬环流持续异常事件的Rossby波传播特征被引量:18
2008年
利用西风波导结构以及波作用通量,探讨了夏季欧亚一类中高纬持续异常环流所对应的Rossby波的能量频散特征。中高纬度对流层上层存在结构较为复杂的弱波导,Rossby波能量频散过程基本上与该弱波导结构一致。Rossby波传播特征在不同时期以及两种环流型(E型和C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1)在梅雨前期,与E型环流对应,Rossby波从南欧气旋式异常环流中心传播到乌拉尔山正高度异常中心,并且波作用通量在乌拉尔山西侧辐合,形成该地区正高度异常环流。乌拉尔山持续异常中心东侧重新激发出Rossby波,并传播至贝加尔湖和鄂霍次克海地区,维持对应的异常环流。与C型异常环流对应,Rossby波活动非常活跃。该型三个活动中心呈现高纬-中纬-高纬的分布特征,这与波导结构密切相关。(2)在梅雨期,Rossby波的传播对两类持续异常环流的作用更加明显,其传播路径基本上在处于极区和偏向中纬度一侧的两个"波障碍区"之间的带状西风波导区中。Rossby波从乌拉尔山活动中心向东传播,最终形成贝加尔湖和鄂霍次克海地区的持续异常环流。在C型维持过程中则还存在另一种强迫因子。在C型中,Rossby波从乌拉尔山活动中心向中纬度传播,并在亚洲急流中向东传播至东亚地区。(3)在后汛期,在欧亚大陆上纬向"波障碍区"的增加使得Rossby波活动减弱。E型异常环流型的鄂霍次克海活动中心向东扩展到北太平洋,但来自上游的Rossby波传播只作用于该活动中心的西北侧部分。C型中Rossby波的传播在乌拉尔山活动中心地区变弱。在夏季各个时期,E和C型持续异常环流对应着不同位相的EAP(或PJ)型,但并没有Rossby波从中纬度向北传播至鄂霍次克海地区的现象。
潘婕布和朝鲁纪立人施宁王盘兴张庆云彭京备
关键词:ROSSBY波波导
2006年川渝地区高温干旱特征及其成因分析被引量:119
2007年
2006年夏季,四川、重庆发生了50年一遇的高温大旱。利用中国730站中JII渝地区58个测站2006年1月1日~9月8日的逐日降水、日最高气温和NCEP再分析资料,探讨了这次高温干旱的特征及成因机理,重点分析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大陆副热带高压的异常活动以及西风带与热带环流的特征。研究指出,东亚西风带扰动偏弱、偏北,青藏高原低涡活动减弱,使得川渝地区上空长时间受强大的副热带高压控制;2006年夏季副热带高压的加强和维持与菲律宾以东洋面及南海地区的对流加强、孟加拉湾地区降水异常增多导致的加热场异常密切相关。
彭京备张庆云布和朝鲁
关键词:高温干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青藏高压潜热释放
夏季我国干旱、半干旱区陆面过程能量平衡及其局地大气环流被引量:50
2002年
利用NCEP资料分析得出,夏季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在整个欧亚大陆上是陆面感热通量最强的地方,与此对应的陆面潜热通量则最弱。陆面所接收的太阳短波辐射主要以感热和长波辐射的能量形式释放。该区降水量很少,降水量的年际变率也很弱;因此,该区的陆面热量通量都显出很弱的年际变率;然而,这些通量的年代际变率信号则比较显著。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大气环流的热力过程与其陆面过程特征密切相关。该区对流层大气的辐射冷却很强,达-3K d-(-1)。由于缺乏水汽和上升运动,大尺度凝结加热率、深对流加热率、浅对流加热率都非常弱。因此,600 hPa以上的大气以绝热下沉加热来平衡幅射冷却; 600hPa以下,陆面感热引起的垂直扩散加热率非常强,多达8Kd-(-1),它除了平衡辐射冷却以外还制造对流层低层的对流运动,以绝热升冷却来平衡多余的垂直扩散加热。总之,我国干旱、半干旱区的陆面过程特征决定了该区大气运动的特殊垂直结构,即对流层低层对流上升运动及其上层的下沉运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区陆面能量平衡及其局地大气环流的年代际变率,是全球气候系统年代际变率的必然结果。
布和朝鲁纪立人崔茂常
关键词:陆面过程能量平衡年代际变率大气环流夏季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
东亚冬季风强度的统计预测方法研究被引量:20
2010年
利用1961~2008年NCEP再分析和NOAA延长重构的月平均海温资料,基于海气系统关键区的前期信号分析,建立了一个东亚冬季风强度的统计预测方法。东亚冬季风强度与前期(9~10月)黑潮及其延伸区和热带西印度洋海温异常(SSTA)密切相关。强东亚冬季风活动与黑潮及其延伸区正SSTA和热带西印度洋负SSTA相对应。东亚冬季风强度还和一个前期(10月)北半球环流型存在显著相关,其中环流型的活动中心分别位于北太平洋中部、太平洋东北部、北美和北大西洋。文中探讨了这三个预测因子对东亚冬季风强度的预测意义,并揭示了其影响东亚冬季风活动的可能物理过程。该预测方法的历史拟合率和试报准确率较高,可用于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定性预测。
刘实布和朝鲁陶诗言隋波
关键词:东亚冬季风环流型海温异常
2008年初我国南方雨雪低温天气的中期过程分析--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特征被引量:33
2008年
针对2008年初1月17~23日我国南方地区雨雪低温过程,分析了其中期演变特征及其可能机理。这次过程中:1)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其前期异常状态的基础上,在对流层低层演变为“内凹外凸”结构,并在我国长江中下游附近形成切变线,从而造成了这次雨雪过程;2)在对流层上层,源自北非的Rossby波能量在副热带和中纬度地区向下游频散,同从乌拉尔山地区向南频散出的Rossby波能量在帕米尔高原及中亚地区汇合,共同引起该地区气压槽的加深。它使对流层低层西太平洋副高在其西部向内凹陷。另一方面,在对流层中层,Rossby波能量沿副热带急流传播,最终引起西太平洋副高向西南方向伸展。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内凹外凸”演变特征的主要原因是来自上游地区的Rossby波活动,并非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异常活动;3)亚洲北部冷高压沿高原东侧伸入我国东部地区是我国南方地区低温过程的主要原因。
施宁布和朝鲁纪立人王盘兴
关键词:ROSSBY波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2008年初我国南方雨雪低温天气的中期过程分析--Ⅲ:青藏高原-孟加拉湾气压槽被引量:41
2008年
针对2008年1月24日~2月2日我国南方地区雨雪低温过程,分析了其中期演变特征及其可能机理。在亚非副热带地区,Rossby波能量从北非东北侧传播到东亚地区,引起青藏高原附近气压槽的加深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加强及北扩,并与亚洲北部的高压脊配合,造成了这次较长时间的雨雪低温过程。东北大西洋和西欧的反气旋式异常环流为亚非副热带急流Rossby波与欧亚高纬度Rossby波活动的主要波源区。在对流层上层,贝加尔湖一带的高压脊在过程之前已形成,而在这次过程中缓慢减弱,来自上游Rossby波能量主要起抵消摩擦耗散的作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偏北位置上维持主要由来自青藏高原和孟加拉湾地区Ross-by波能量的注入所致。亚洲冷高压系统的强度、位置及形态决定了这次我国南方地区低温过程的重要特性。
纪立人布和朝鲁施宁谢作威
关键词:ROSSBY波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