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欣美
- 作品数:8 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心电图板块实训结合讨论式教学在临床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 2024年
- 目的 分析在临床教学中实施心电图板块实训结合讨论式教学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在本院实习的80名临床实习生为研究对象,并按照盲选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名。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教学,观察组实施心电图板块实训结合讨论式教学,对两组实习生在心电图知识掌握、心电图解读能力以及结合病例分析方面的成绩进行比较;同时,评估两组实习生对心电图教学的兴趣差异,以及他们对教学成效的满意程度。结果 观察组实习生电图考核知识、心电图阅读以及结合病例分析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而在两组实习生的心电图教学兴趣对比上,观察组的心电图阅读兴趣、独立分析心电图能力、自学水平等教学兴趣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满意度的对比上,观察组实习生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临床教学中实施心电图板块实训结合讨论式教学的效果较好,可提高实习生对心电图的理论知识和阅读分析能力,有利于对心电图知识掌握透彻,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利于实习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持续学习的积极动力,将心电图学习更加深入,为临床打造综合性高的医护人才,教学效果满意度高,教学氛围良好。
- 张秀荣崔欣美赵海燕付佳新
-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临床教学
- 静脉通颗粒配合中药湿敷治疗下肢血栓性静脉炎临床观察
- 2024年
- 目的观察静脉通颗粒配合中药湿敷治疗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96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2例。治疗组给予静脉通颗粒配合中药湿敷治疗,对照1组给予单纯静脉通颗粒口服治疗,对照2组给予单纯中药湿敷治疗,观察三组症状综合量化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88%(31/32),高于对照1组的90.63%(29/32)、对照2组的87.50%(28/32)(P<0.05)。治疗后,治疗组症状综合量化评分显著低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5);但两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通颗粒配合中药湿敷治疗下肢血栓性静脉炎临床效果显著,两法配合可发挥协同互补性作用,更利于提高临床效果。
- 谭福柱李令根张明岳谭曾德肖瑶崔欣美
- 关键词:下肢血栓性静脉炎
- 中医药治疗胃痛浅识
- 2010年
-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胃脘部或近心窝处发生的疼痛,所以民间俗称"心口痛"。常兼有脘胀不适,恶心呕吐,食纳不佳,吞酸,嗳气,大便不调等症。如《类证治裁·胃脘痛》曰:"胃脘痛必见胃经本病,如胀满,呕逆,不食,便难,面浮,肢倦,与心痛专在包络者自别。"采用中医中药辨证治疗的方法,且副作用较小,在临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 崔欣美
- 关键词:胃痛辨证治疗中医中药
- 广义估计方程评估调督通脉针灸法治疗不同年龄临床前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果被引量:1
- 2024年
- 背景:针灸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治疗效果尚存在争议。因此,该研究旨在通过广义估计方程评估调督通脉针灸法治疗不同年龄临床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效果,为针灸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应用提供依据。目的:基于广义估计方程探讨调督通脉针灸法对不同年龄临床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1-9月收治的123例临床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n=64)和对照组(n=59),研究组给予调督通脉针灸治疗,对照组给予乙酰氨基酚片治疗。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调整基线均衡性,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水平,建立广义估计方程模型评估调督通脉针灸法治疗不同年龄临床前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效果。结果与结论:(1)治疗0 d,研究组和对照组在关节疼痛、C-反应蛋白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4周,两组患者在目测类比评分、关节疼痛、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8周,两组患者在目测类比评分、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12周,两组患者在目测类比评分、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2)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为79.17%,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3)研究组治疗后在白细胞介素6、干扰素γ、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类风湿因子IgA、类风湿因子IgM、基质金属蛋白酶3、基质金属蛋白酶9、抗环状瓜氨酸抗体方面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治疗后在白细胞介素6、干扰素γ、类风湿因子IgA、类风湿因子IgM、基质金属蛋白酶3、基质金属蛋白酶9、抗环状瓜氨酸抗体方面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治疗后在白细胞介素6、干扰素γ、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类风湿因子IgA、类风湿因子IgM、基
- 张秀荣崔欣美赵海燕戴缙付佳新王博
- 关键词:广义估计方程针灸类风湿关节炎
- 类风湿关节炎胸痹的中医学病因病机的探讨被引量:1
- 2013年
-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破坏性关节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其病理病变特点常以为关节滑膜炎为主。本病属中医"痹证"、"历节"、"痛风"范畴。RA后期临床表现大多以胸痹为主,本文就对二者的关系,在病因病机方面进行了综述。
- 崔欣美陈会君张静
-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胸痹病因病机
- 中医治疗胸痹心痛浅析被引量:1
- 2010年
- 胸痹心痛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发病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因而本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胸痹心痛表现为本虚标实,有着复杂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而中医药治疗从整体出发,具有综合作用的优势,因而受到广泛的关注。
- 崔欣美
- 关键词:胸痹心痛中医中药辨证论治
- 调督通脉针灸法辅助甲氨蝶呤及对乙酰氨基酚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究调督通脉针灸法辅助甲氨蝶呤、对乙酰氨基酚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RA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口服甲氨蝶呤,针对疼痛难忍者临时给予对乙酰氨基酚片,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调督通脉针灸法。治疗3个月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安全性,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疼痛程度(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及疾病活动度(Disease Activity Score 28,DAS28)评分、实验室指标[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yclic citrulline peptide antibody,抗CCP抗体)、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水平。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患者晨僵、屈伸不利、关节疼痛、关节肿胀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疗效: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4.00%(47/50)高于对照组80.00%(4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疼痛程度及疾病活动度:治疗后两组患者VAS、DAS28分值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室指标:治疗后两组患者RF、CRP、TNF-α、抗CCP抗体、ESR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异常,且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00%(4/50)与对照组4.00%(2/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调督通脉针灸法辅助甲氨蝶呤、对乙酰氨基酚对RA患者实施干预,可减轻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疼痛程度及疾病活动度,调�
- 张秀荣崔欣美赵海燕戴缙付佳新王博
- 关键词:甲氨蝶呤对乙酰氨基酚类风湿性关节炎
- 调督通脉针灸治疗临床前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及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观察调督通脉针灸法对临床前类风湿关节炎(pre-RA)的治疗效果,并对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风湿科150例pre-RA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75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进行1∶1匹配,共匹配成功50对。对照组50例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50例予调督通脉针灸法治疗,均治疗12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A(IgA)、IgG、IgM、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红细胞沉降率(ESR)、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类风湿因子(RF)、关节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量、关节疼痛评分变化。并构建广义估计方程(GEE)模型,分析pre-RA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00%(46/50),对照组总有效率74.00%(37/50),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周后,2组IgA、IgG、IgM、CRP、IL-6、TNF-α、ESR、抗CCP抗体、RF水平及晨僵时间、关节肿胀数及关节疼痛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年龄、病程、治疗方法和治疗时间显著影响pre-RA的治疗效果(P<0.05),治疗方法与病程在相乘模型(OR=1.642,95%CI:1.188~2.352)和相加模型[相对超额危险度(RERI)=8.292,95%CI:2.342~14.269;交互作用归因比(AP)=0.638,95%CI:0.238~1.087;交互作用指数(S)=3.236,95%CI:1.746~5.263]中存在交互作用,表现为协同作用。结论调督通脉针灸法治疗pre-RA对患者临床症状、类风湿因子、炎症相关因子水平的改善效果及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患者年龄、病程、治疗方法和治疗时间显著影响pre-RA的治疗效果,并且治疗方法与病程在相乘模型和相加模型中均存在交互作用,表现为协同作用。
- 张秀荣崔欣美赵海燕戴缙付佳新王博
- 关键词:针刺疗法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