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超
- 作品数:28 被引量:233H指数:9
-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盐土多环芳烃降解菌筛选分离及其污染修复应用基础研究
- 我国陆上许多油田位于盐碱土地区,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油田周边土壤受到多环芳烃(PAHs)污染越来越严重;此外,最近频发的海上石油泄漏事故也使滨海地区盐土PAHs污染事件常有发生。为此,盐碱土壤PAHs污染问题已越来越受到...
- 宋立超
- 关键词:盐土多环芳烃
- 文献传递
- 生物有机肥调控对盐碱胁迫下向日葵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被引量:17
- 2011年
- 采用盆栽方法,以清洁土壤为对照,研究了盐碱胁迫下不同生物有机肥施用量(0%、2%、4%和8%)对向日葵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盐碱胁迫(T0)7~28d后,向日葵种子的发芽率及出苗率明显降低,种子出苗时间推迟了3d,幼苗株高、根长、地上部分及根系鲜重、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而且幼苗根系对盐碱胁迫的敏感性明显大于地上部;与T0处理相比,生物有机肥施用量分别为2%(T1)、4%(T2)及8%(T3)时,向日葵种子的出苗率分别提高了56.4%(P<0.05)、64.3%(P<0.05)及85.7%(P<0.05),出苗时间提早了2~3d,盐碱胁迫处理7d后,T1、T2和T3处理组幼苗的生长明显增强,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了24.4%(P<0.05)、27.2%(P<0.05)和33.2%(P<0.05),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分别增加了34.4%(P<0.05)、43.6%(P<0.05)和48.8%(P<0.05);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T1、T2和T3处理对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的抑制作用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综上可知,盐碱胁迫条件下,施用2%~8%的生物有机肥可以明显减轻盐碱胁迫对向日葵种子出苗、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的抑制作用。
- 王善仙刘宛李培军詹振楠李晓军贾春云宋立超
- 关键词:盐碱胁迫向日葵生物有机肥
- 一株引起凡纳滨对虾红体病的病原菌——副溶血弧菌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8
- 2006年
- 从2001年7月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对虾养殖厂大面积暴发红体病(全身发红,活动减弱,食欲减退,壳变硬,死亡率高)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肌肉组织中分离到3株优势菌,经回归感染证实其中一株为引发本次凡纳滨对虾红体病的病原菌,编号为0107。对该菌进行了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将其判定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药敏实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等多种抗生素敏感,对氨苄西林、青霉素等抗生素不敏感。
- 樊景凤宋立超王斌臧红梅梁玉波
- 关键词:红体病
- 一种仿刺参海参皂苷半抗原、人工抗原、抗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仿刺参海参皂苷半抗原、人工抗原、抗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仿刺参海参皂苷半抗原的结构式如式(I)所示,应用该半抗原制备得到用于检测仿刺参海参皂苷的人工抗原和抗体。采用本发明提供的仿刺参海参皂苷人工抗原、...
- 宋立超肖亦农
- 凡纳滨对虾红体病病原(英文)被引量:7
- 2006年
- 2001年7月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对虾养殖厂凡纳滨对虾大面积暴发红体病。主要表现为全身发红,活动减弱,食欲减退,壳变硬,死亡率高等。本研究从患红体病的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中分离到三株优势菌,经回归感染证实其中一株为引发本次凡纳滨对虾红体病的病原菌,编号为0107。对该菌进行了生理生化鉴定和16S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将其判定为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药敏实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等多种抗生素敏感,对氨苄西林、青霉素等抗生素不敏感。
- 樊景凤李文哲臧红梅王斌宋立超
- 关键词:副溶血弧菌凡纳滨对虾红体病病原
- 贝类帕金虫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的建立被引量:8
- 2006年
- 采用液体巯基醋酸盐培养基(FTM)培养贝类帕金虫,以其制备抗帕金虫的免疫血清,建立一种快速检测贝类帕金虫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iELISA)。方法中理想的包被抗原数量为104/mL;帕金虫抗血清最佳工作浓度1:10 000;酶标二抗工作浓度为1:1 000;进行血清敏感性测定,其最低检出限为102/mL;阻断试验中的阻断率达86.77%;板内和板间变异系数分别为2.9%和3.21%。将该方法标准化后,对30份菲律宾蛤仔体内帕金虫进行检测,所得结果与用FTM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后者灵敏度要高于前者,但是在检测时间上,前者在24 h内能够完成,而后者需要7 d。
- 樊景凤梁玉波宋立超张喜昌
- 关键词:间接ELISA
- 高等农业院校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被引量:2
- 2021年
- 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夯实和拓展是巩固和完善理论教学的重要保障,在引导高等农业院校学生认识和应用微生物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结合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特点,针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课程准备、学生分组管理、实验教学内容设计与考核方式等环节,以期探索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可行途径。结果表明,有效管理实验教学环节,侧重实验考核与创新报告的实施,可在巩固学生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对知识点归纳、整理和总结的能力,并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课程参与度明显提高,学习效果良好。
- 刘灵芝钮旭光宋立超肖亦农孙军德李炳学
-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小班教学
- 基于“两性一度”的微生物学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被引量:6
- 2022年
- “去水增金”是国家对新一轮高校课程教学改革计划的形象化概括。基于“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一流课”建设标准,依据多年课程建设经验,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思路。发挥教研室工作职能,构建教研室教学共同体,依据专业培养需求设计微生物学课程建设方向;明确教学目标、更新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提升,体现课程的“高阶性”;采用“互联网+”等线上教学方法,结合案例教学、翻转课堂和创新报告等线下教学模式,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线上线下“无缝”衔接教学模式,加强课程的“创新性”;注重学习过程评价,突出全程评价与实验技能考核,增加课程学习的难度和深度,提升课程的“挑战度”。
- 刘灵芝钮旭光宋立超肖亦农丁锐张志勇李炳学
- 关键词:微生物学教学模式课程改革
- 微生物学融合式网络课程建设方法探析被引量:5
- 2015年
- 微生物学面授导学与网络课程的相互融合可有效推进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从网络课程建设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教学效果"4个主要教学环节入手,提出将微生物学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融合,构建面授导学与网络信息化有机整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增加教学过程中的兴趣性、自主性和创新性,实现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 刘灵芝孙军德李炳学肖亦农钮旭光宋立超黄玉茜
- 关键词:微生物学网络信息化课程建设
- 焦化厂地肤根内解芘细菌的筛选及促生潜力被引量:4
- 2019年
- 从多环芳烃耐受植物根内分离具多环芳烃降解功能的内生细菌并研究其促生特性,为内生菌协同宿主植物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提供基础.以长期受多环芳烃污染的焦化厂区生长的地肤为材料,从其根内分离出以芘和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的内生细菌8株.通过芘降解试验,筛选得到3株高效芘降解内生细菌KSE4、KSE7和KSE8,经鉴定分别为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鞘氨醇菌属.通过液体培养试验,研究了3株菌在芘胁迫下产ACC脱氨酶的能力和对地肤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芘浓度(0~15 mg·L-1)的升高,ACC脱氨酶活性降低,其中KSE7的效果最好,在芘浓度为15 mg·L-1时,地肤发芽率和芽长分别比对照提高了44.8%和61.1%,在地肤-微生物修复焦化厂污染土壤的修复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 曹阳宋立超钮旭光张薇刘新政吴珊李思楠李海燕
- 关键词:ACC脱氨酶地肤多环芳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