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会军

作品数:38 被引量:136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岛市医药科研指导计划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8篇动脉
  • 16篇心脏
  • 15篇缺损
  • 15篇间隔缺损
  • 14篇介入
  • 14篇封堵
  • 13篇房间隔
  • 13篇房间隔缺损
  • 10篇导管插入术
  • 10篇封堵器
  • 9篇先天
  • 9篇先天性
  • 9篇介入治疗
  • 7篇术后
  • 7篇肺动脉
  • 6篇导管未闭
  • 6篇动脉导管
  • 6篇动脉导管未闭
  • 6篇心导管
  • 6篇血管

机构

  • 23篇中国医学科学...
  • 13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山东中医药大...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新乡医学院第...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首都儿科研究...
  • 1篇北京王府中西...
  • 1篇云南省阜外心...
  • 1篇宁波创导三维...

作者

  • 38篇宋会军
  • 23篇徐仲英
  • 19篇蒋世良
  • 18篇张戈军
  • 17篇金敬琳
  • 14篇李世国
  • 12篇郑宏
  • 11篇胡海波
  • 10篇吕滨
  • 9篇赵世华
  • 9篇刘琼
  • 8篇吴文辉
  • 8篇闫朝武
  • 7篇徐亮
  • 7篇潘湘斌
  • 7篇凌坚
  • 4篇韩磊
  • 4篇万俊义
  • 4篇吕建华
  • 3篇侯志辉

传媒

  • 5篇中国循环杂志
  • 5篇中国分子心脏...
  • 4篇心肺血管病杂...
  • 4篇中华心血管病...
  • 4篇中华放射学杂...
  • 3篇放射学实践
  • 2篇中国介入心脏...
  • 2篇临床荟萃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中国胸心血管...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第六届全国先...
  • 1篇首届西部胸腔...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6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室间隔内先天性冠状动脉瘤一例
2007年
患者 女,25岁。以活动后胸闷、气急6个月,加重1个月就诊。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于上楼、体力劳动时出现胸闷、气急,休息后缓解。近1个月来病情加重,只能从事一般家务劳动。体检:胸骨左缘第Ⅲ肋间可闻及Ⅱ/6级收缩期柔和杂音。
鲁锦国吕滨戴汝平张岩宋会军白桦
关键词:室间隔家务劳动收缩期胸闷气急
经导管缘对缘修复技术初步实践:MitraClip治疗二尖瓣反流多中心早期结果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探讨MitraClip系统中国上市后在国内患者中的早期临床应用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应用MitraClip系统完成经导管缘对缘手术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2例,中位年龄70(47~86)岁,术前二尖瓣反流程度为3+级患者10例(27.8%),4+级患者26例(72.2%)。结果全组患者手术顺利,术毕即刻二尖瓣反流程度较前至少下降2+级,术后3 d二尖瓣反流程度≤2+级患者占91.7%。术后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无明显变化,术后二尖瓣前向流速、峰值压差均较术前增快,术后3 d二尖瓣跨瓣平均压差较术毕即刻有所增加(P<0.001)。术中2例患者出现急性心包积液,穿刺引流后好转。结论MitraClip系统在中国患者中应用效果良好,能明显改善二尖瓣反流,与国外研究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早期结果令人满意。
高漫辰段福建张戈军谢涌泉王首正胡晓鹏胡晓鹏胡海波骆志玲潘家华张旌张旌熊辉宋会军
关键词:二尖瓣反流MITRACLIP
中老年房间隔缺损的心脏CT与经食管超声评估对比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心脏CT血管成像(CTA)在评估房间隔缺损(ASD)方面的精确性及对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已行ASD封堵术或手术修补的中老年患者63例资料,男性18例,女性45例,年龄50~77岁,平均(56.9±5.8)岁,患者均于术前行经胸超声(TTE)和经食管超声(TEE)检查,并常规行CTA检查以除外冠心病。在GE工作站上行ASD三维(3D)重建,以CT横断面辅助测量技术(CTAS)测量缺损大小及边缘长度,与TTE及TEE对比,并总结其他重要影像学表现。结果:在缺损大小方面,CTA与TTE及TEE分别相差约4.48(3.28~5.76)mm和1.98(0.94~3.03)mm;CTA与TTE及TEE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且与后者相关性最强;在房间隔长度及缺损边缘方面,除下腔侧边缘外,CTA及TEE测量值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A所测下腔侧边缘长度较TEE测量值约〉2.2(1.35~3.08)mm;15例患者因CTA提供重要解剖信息而改变治疗方案,其中13例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2例于介入封堵ASD同时行冠状动脉成形及支架置入术。结论:对于拟行ASD封堵术的中老年患者,术前心脏CT检查可准确测量缺损大小及边缘长度,且在评估下腔侧边缘方面可能优于TEE。
宋会军张戈军徐仲英郑宏胡海波金敬琳李世国吴文辉徐亮蒋世良
关键词:房间隔缺损心导管插入术心脏CT中年人
先天性心脏病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检查死亡病例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总结先天性心脏病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术死亡病例的特点,分析死亡原因及危险因素,为降低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心导管心血管造影术病死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近11年间,先心病行心导管或心血管造影检查术死亡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超声、胸X线片、心导管及造影检查、尸体解剖结果,分析各种先心病行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检查的病死率。结果:先心病行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术总病死率1.4‰,58.3%的患者死于缺氧发作,33.3%的患者死于恶性心律失常,8.3%的患者死于心源性休克;在各种先心病中,威廉斯综合征(Williams syndrome,WS)行心导管心血管造影术的病死率最高,达23.1%;83.3%的患者术前有严重的低氧血症,50%的患者临床NYHA心功能分级III-IV;33.3%的患者心血管造影术中经过顺利而死于术后并发症。结论:先心病行心导管心血管造影检查时缺氧发作是引起死亡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的低氧血症及心功能不全是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术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威廉斯综合征行造影检查存在较高的病死率,术后24小时是并发症高发时期,应加强心血管造影术后监护。
禹纪红金敬琳李世国徐仲英张戈军吕斌刘琼宋会军蒋世良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心血管造影心导管
应用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治疗肺动静脉畸形一例被引量:1
2013年
患儿女性。6岁,闪“发现有肺动静脉畸形2年”入院。2年前患“手足13病”,治愈后于当地医院行x线胸片检查发现肺部阴影(图1),治疗后未好转,后就诊于多家医院,行肺部CT增强扫描(图2),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有肺动静脉畸肜”,为行介入治疗在我院住院。
杨秀丽宋会军禹纪红金敬琳蒋世良
关键词:肺动静脉畸形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MPLATZERCT增强扫描
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在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的应用及评价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评估肺动脉根部结构在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PPVI)的应用。方法:对2014-05至2016-07在我院拟行PPVI的19例肺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患者进行研究。分别行CT、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TTE)采集肺动脉根部解剖数据,并对比肺动脉瓣环测量差异。通过术后1~26个月随访,评估术前测量准确性。结果:l9例患者术前CT测量肺动脉瓣环平均内径(24.3±3.5)mm,肺动脉瓣窦管结合部内径(25.4±4.0)mm,主肺动脉远端平均内径(27.5±4.8)mm,右心室流出道平均内径(36.8±7.3)mm、主肺动脉长度(45.5±7.0)mm,左肺动脉开口内径(17.9±1.5)mm,右肺动脉开口内径(18.5±3.6)mm;TTE测量肺动脉瓣环内径(22.4±4.4)mm。CT测量肺动脉瓣环平均内径均值大于TTE测量肺动脉瓣环内径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6个月,19例患者均未出现支架断裂或移位、瓣周漏、肺动脉瓣少量以上反流或冠状动脉狭窄,1例右肺动脉开口受支架的裙部阻挡流速增快,2例肺动脉瓣残余轻度狭窄。结论:CT及TTE对于肺动脉瓣环测量结果存在差异,CT可准确有效评估肺动脉根部形态及毗邻,在PPVI术前评估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万俊义王恩宁蒋世良徐仲英潘湘斌宋会军吕滨逄坤静刘倩倩张戈军
双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手术后再通一例
2007年
患者女,31岁,因“活动后气短4年余”来我院就诊。患者8年前因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arterious,PDA)在我院行直视闭合术及二尖瓣环缩术。术后超声示大动脉水平左向右分流消失。入院查体:胸骨左缘Ⅱ-Ⅲ肋间可闻及Ⅲ/6级连续性样杂音。心脏彩超示PDA术后残余分流,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残余漏直径约为6mm;右心导管检查示术前肺动脉压为53/24(37)mmHg(1mmHg=0.133kPa),肺循环血流量/体循环血流量为1.46。经交换导丝由股静脉途径送入9F长鞘至降主动脉,以Amplatzer法行残余漏封堵。首先置入12/10mm的Amplatzer封堵器1枚,可见封堵器腰部中央内陷、展开不完全,胸骨左缘Ⅱ-Ⅲ肋间仍可闻及Ⅱ/6收缩期杂音。封堵10分钟后重复弓降部造影,于封堵器上方可见一束直径约3mm的残余分流,与封堵器腰部有一定距离,更换更大型号封堵器仍无法完全封堵。将下方瘘口处的封堵器收回至9F输送鞘内后,再次穿刺右股静脉,经上方瘘口将交换导丝置于降主动脉,送入8F输送鞘;再经8F输送鞘送入直径8/6国产封堵器,先后释放上方瘘口及下方瘘口的封堵器,造影示微量残余分流,听诊胸骨左缘Ⅱ-Ⅲ肋间杂音消失。术后24小时超声示残余分流消失。
宋会军徐仲英胡海波吴文辉
关键词: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AMPLATZER术后残余分流收缩期杂音造影显示
第八届全国介入放射学学术大会纪要
2008年
宋会军
关键词:介入放射学学术大会纪要中国工程院院士
不同介入封堵入路治疗儿童(≤7岁)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索不同介入封堵入路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2020年阜外医院收治的≤7岁行介入治疗的PDA患者。根据不同介入封堵入路将患者分为3组,常规动静脉组、单纯静脉组和逆行股动脉组。比较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220例患者,其中男78例、女142例,年龄(3.21±1.73)岁,体重(14.99±5.35)kg,身高(96.19±15.77)cm,平均PDA直径(3.35±1.34)mm。85例患者采用常规动静脉法,104例采用单纯静脉法,31例采用逆行股动脉法。逆行股动脉组PDA直径最小[(3.44±1.43)mm vs.(1.99±0.55)mm;(3.69±1.17)mm vs.(1.99±0.55)mm,P<0.001];单纯静脉组术中造影剂用量最少[40(30,50)mL vs.20(20,30)mL;35(25,50)mL vs.20(20,30)mL,P≤0.001],手术时间最短[32(26,44)min vs.25(23,30)min;29(25,38)min vs.25(23,30)min,P<0.05];常规动静脉组住院时间最长[3(3,5)d vs.4(3,6)d;4(3,5)d vs.4(3,6)d,P<0.05]。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经静脉入路PDA封堵术安全有效;逆行股动脉入路对直径较小的PDA具有简化手术流程等优势。
周泽明王宏茂郑宏宋会军李世国闫朝武胡海波刘琼徐仲英徐亮吕建华张戈军万俊义金敬琳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
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介入封堵术后左心功能不全
2023年
目的评估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AH)患者介入封堵术后左心功能变化,并分析术后左心功能不全的预测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至2014年11月41例成功接受介入封堵术的成人PDA合并重度PAH患者(肺动脉平均压力≥50 mmHg伴肺血管阻力指数≤8 WU·m^(2)),并对术后左心功能变化进行随访观察。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术后左心功能不全相关指标进行评估。结果本组41例患者术前PDA平均直径为(8.9±2.9)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为(63.3±9.3)mm,左心室射血分数为(60.2±7.9)%。右心导管检查提示肺动脉平均压力为(65.3±11.2)mmHg,肺血管阻力指数为(4.7±1.9)WU·m^(2),肺循环血流量/体循环血流量为2.5(1.8,3.2)。封堵后肺动脉平均压力降至(27.2±6.2)mmHg(P<0.01)。本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6(1,24)个月,随访过程中12例(29.3%)患者出现左心功能不全,其中9例(75.0%)患者左心功能恢复。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术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是成人PDA合并重度PAH患者介入封堵术后左心功能不全的独立预测因子[比值比(OR)=1.299,95%置信区间(95%CI):1.069~1.579,P=0.009]。结论成人PDA合并重度PAH患者介入封堵术后近1/3的患者出现左心功能不全,其中多数患者能够恢复正常。术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是术后左心功能不全的独立预测指标。
平措云旦谢国政柳昂李世国金敬琳宋会军郑宏闫朝武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高压左心功能不全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