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聚堂

作品数:206 被引量:1,020H指数:19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电气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4篇期刊文章
  • 72篇会议论文
  • 20篇专利

领域

  • 127篇理学
  • 37篇化学工程
  • 31篇电气工程
  • 10篇一般工业技术
  • 4篇电子电信
  • 1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2篇离子
  • 34篇电池
  • 33篇锂离子
  • 32篇锂离子电池
  • 32篇离子电池
  • 31篇催化
  • 30篇发光
  • 27篇热分解
  • 24篇光谱
  • 23篇甲酸
  • 23篇催化合成
  • 18篇正极
  • 18篇正极材料
  • 17篇酸盐
  • 17篇配合物
  • 17篇固相
  • 17篇TIO
  • 15篇流变相反应
  • 15篇晶体
  • 14篇晶体结构

机构

  • 205篇武汉大学
  • 41篇湖北师范学院
  • 12篇湖北大学
  • 2篇电子科技大学
  • 2篇孝感学院
  • 2篇信阳师范学院
  • 2篇青海教育学院
  • 1篇湖北教育学院
  • 1篇湖北工业大学
  • 1篇襄樊学院
  • 1篇荆州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宁波职业技术...
  • 1篇新加坡国立大...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信阳职业技术...

作者

  • 206篇孙聚堂
  • 77篇袁良杰
  • 59篇张克立
  • 54篇杨水金
  • 23篇梁永光
  • 19篇李明
  • 16篇王驰伟
  • 16篇袁继兵
  • 15篇相江峰
  • 14篇周立群
  • 12篇程锦国
  • 12篇常彩仙
  • 11篇时喜喜
  • 11篇马晓玲
  • 11篇秦子斌
  • 9篇余协卿
  • 9篇周运鸿
  • 9篇杨毅涌
  • 9篇韩小彦
  • 9篇袁正勇

传媒

  • 7篇武汉大学学报...
  • 7篇武汉大学学报...
  • 7篇首届国际华厦...
  • 5篇高等学校化学...
  • 5篇稀土
  • 5篇化学试剂
  • 5篇无机化学学报
  • 5篇化学研究与应...
  • 5篇发光学报
  • 5篇光谱学与光谱...
  • 4篇化学学报
  • 4篇精细化工
  • 4篇化学反应工程...
  • 4篇中国化学会2...
  • 3篇应用化学
  • 3篇化学研究
  • 3篇中国稀土学报
  • 3篇化学与生物工...
  • 3篇全国大学化学...
  • 3篇中国化学会全...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10篇2008
  • 3篇2007
  • 15篇2006
  • 31篇2005
  • 14篇2004
  • 24篇2003
  • 12篇2002
  • 18篇2001
  • 19篇2000
  • 6篇1999
  • 8篇1998
  • 4篇1997
  • 2篇1996
  • 3篇1995
  • 9篇1994
  • 3篇1993
20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TiSiW_(12)O_(40)/TiO_2催化合成丙酸系列酯被引量:5
2003年
以固载杂多酸盐TiSiW12O40/TiO2为多相催化剂,对以乙醇、正丙醇、正丁醇、正戊醇、异戊醇和丙酸为原料合成丙酸系列酯的反应条件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TiSiW12O40/TiO2是合成丙酸系列酯的良好催化剂.通过较系统地研究醇酸的物质的量的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诸因素对酯收率的影响,得到合成丙酸系列酯的最佳反应条件.
杨水金梁永光董镜华孙聚堂
关键词:酯化反应催化活性
邻苯二甲酸钙的热分解机理被引量:2
1995年
本工作测定了一水合邻苯二甲酸钙(GPHT·H_2O)的热重(TG)曲线,对CaPHT在460~550℃温度范围内的热分解的气相凝聚物进行了色质联用分析、红外光谱筹研究,对热分解固相残留物作了XRD分析,研究了其热分解机理。CaPHT·H_2O的热分解过程可描述为:C_aC_8H_4O_4·H_2O→C_aC_8H_4O_4q→C_aCO_3·3C→C_aCO3·C→C_aO·CPHT热分解的气相产物主要是二苯甲酮,还含有蒽醌、芴、芴酮,二苯甲烷等。
胡希定杨水金孙聚堂马木艳张克立秦子斌
关键词:邻苯二甲酸热分解红外光谱配合物
硼酸锌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硼酸锌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首先将硼酸和氧化锌混合均匀;其次是将氧化锌和硼酸倒入反应容器,加入水,搅拌配制成流变态;第三是将反应容器密闭,在一定温度下恒温一定时间;第四是待容器冷至室温后取出产物烘干。本发明工...
袁良杰时喜喜李明孙聚堂
文献传递
三个金属有机双膦酸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本文描述了三个新型的有机双膦酸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Co(phen)(AEDPH3)2·4H2O(1), Cu(2,2’-bipy)(H2O)(HEDPH2)·2H2O(2),和Cu(phen)(H2O)(HEDPH2)·...
相江峰武思民李明时喜喜何汉江袁良杰孙聚堂
关键词:超分子
文献传递
碱土金属邻苯二甲酸盐的振动光谱被引量:10
1991年
测定了CaPHT·H_2O和两种CaPHT的晶体结构,其空间群分别属于P2_1/c(C_(2h)~5,Z=4),P2_1/m(C_(2h)~2,Z=8)和 P2/m(C_(2h)~1,Z=6).研究了 CaPHT·H_2O、CaPHT(A)、CaPHT(B)、MgPHT、SrPHT 和 BaPHT 的 IR 及 CaPHT·H_2O 的拉曼光谱,讨论了固体样品中 PHT 与碱土金属离子的配位结构及其对光谱的影响.
孙聚堂彭正合杜秀珍王清叶
关键词:碱土金属邻苯二甲酸盐振动光谱
SO_4^(2-)/TiO_2-La_2O_3催化合成丁醛乙二醇缩醛被引量:7
2004年
以稀土改性固体超强酸SO2-4/TiO2-La2O3为多相催化剂,丁醛和乙二醇为原料合成丁醛乙二醇缩醛,探讨了SO2-4/TiO2-La2O3催化剂对缩醛反应的催化活性,较系统地研究了原料量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诸因素对产品收率的影响。实验表明:在n(丁醛)∶n(乙二醇)为1∶1 5、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料总质量的0 50%、环己烷为带水剂、反应时间1 0h的优化条件下,丁醛乙二醇缩醛的收率可达95 3%。
杨水金杜心贤孙聚堂
关键词:香料丁醛乙二醇缩醛SO4^2-/TIO2-LA2O3催化缩醛反应
片状二氧化钼的流变相法合成、表征及嵌锂性质研究
运用流变相-先驱物法合成了片状二氧化钼(MoO2),并通过TG-DTA、XRD、SEM等方法对目标产物进行了表征。TG-DTA和XRD数据表明,在氩气气氛下,草酸盐先驱物于250℃开始生成MoO2,在350℃时得到纯相的...
梁永光杨水金王驰伟易宗慧雷雪峰马晓玲周立群李明袁良杰孙聚堂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文献传递
四核苯甲酸锌配合物的合成与发光性质被引量:5
2003年
通过将流变相反应制得的苯甲酸锌Zn(C6H5CO2)2热解得到了具有无限延伸三维结构的超分子化合物四核苯甲酸锌Zn4O(C6H5CO2)6,并对其发光性质、发光机理及其与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Ia 3d空间群,它具有很大的晶胞,晶胞参数为:a=41 0063(18) ,V=68953(5) 3,Z=48。该化合物在紫外或可见光的激发下(λex=330,460nm),可以发出类似于Zn4O(CH3CO2)6的较强荧光(λem=530nm),该发射带属于pπ (L,O2-)→4sσ(Zn2+)的配体 金属的电荷迁移跃迁发射(LMCT)。分子中4个Zn原子与中心O原子及配体的相互作用,尤其是Zn4O四面体、OZn4O12八面体结构的存在对该发射带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决定了该化合物的发光性质。
尹明彩王驰伟孙聚堂
关键词:四核配合物发光机理晶体结构
氧化亚锡基贮锂材料的合成、性质及结晶化原因分析
2006年
用流变相反应和前驱物热分解法合成了氧化亚锡基贮锂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和电化学测试对材料进行了表征,并分析了产物结晶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下制备的氧化亚锡基硼磷铝酸盐贮锂材料(TABP)均有较好的贮锂性能,其中在500℃下热解前驱物制备的样品其初始可逆容量为551 mAh/g,经过20周循环后,仍然保持67.7%的可逆容量,表现出最佳循环性能.在惰性气氛中,SnO在较高温度下发生歧化反应,导致样品产生晶体.
刘法彬袁正勇袁良杰孙聚堂
关键词:锡基复合氧化物锂离子电池流变相反应
锂锰尖晶石红外光谱的研究被引量:20
2003年
本文对锂锰尖晶石的红外光谱进行了研究。由于锂锰尖晶石的晶体结构属于Fd3m空间群,锂离子占据四面体空隙(8a位置),锰离子占据八面体空隙(16d位置)。根据群论的知识,对锂锰尖晶石晶体中离子的振动方式与红外活性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讨论。并列出了锂锰尖晶石的红外光谱实验数据。通过理论分析,我们推断:位于618.6和501.5cm^(-1)的红外吸收带分别来源于Mn(Ⅳ)-O和Mn(Ⅲ)-O键在晶体中的不对称伸缩振动(单元为Mn(Ⅳ)O_6和Mn(Ⅲ)O_6八面体),位于1124cm^(-1)的弱红外吸收带来源于Li-O键的不对称伸缩(单元为LiO_4四面体)。还有一些低于400cm^(-1)的可能吸收带在400~4000cm^(-1)范围内未能检测到。这一结论的可靠性通过锂锰尖晶石和掺杂的锂锰尖晶石的红外光谱实验数据得到证实。
冯传启张克立孙聚堂
关键词:锂锰尖晶石红外光谱离子振动方式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晶体结构
共2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