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今城
- 作品数:28 被引量:148H指数:7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肉芽肿性松弛皮肤特殊类型的蕈样肉芽肿一例被引量:12
- 1999年
- 目的报告一例蕈样肉芽肿之极其罕见的肉芽肿性皮肤松弛。方法对其临床、组织病理、免疫组化、超微结构和分子生物学进行研究。结果在皮肤肿块内致密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浸润,少数淋巴细胞向表皮性。弹性纤维几乎完全消失。免疫组化示淋巴细胞表达CD3,CD45RO。分子生物学检查示T细胞受体β链基因重排。超微结构示巨噬细胞有许多绒毛样结构和溶酶体。结论此例为一种罕见变异的蕈样肉芽肿。
- 陈明华邱丙森孔今城
- 关键词:淋巴瘤T细胞皮肤GSS蕈样肉芽肿
- 皮肤Rosai-Dorfman病的皮损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特征14例分析被引量:10
- 2009年
- 目的:探讨皮肤Rosai-Dorfman病(CRDD)的皮损临床表现特征,结合组织病理、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可提高CRDD的正确诊断。方法:收集14例CRDD患者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特征并进行归类分型,对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14例CRDD患者的皮损表现可分为丘疹结节型(64.7%),浸润斑块型(5.9%)及肿瘤样型(29.4%)3种基本类型,无淋巴结增大等其他系统性病变。组织病理和免疫表型特点为真皮和皮下脂肪组织内数量不一的S-100蛋白阳性大型组织细胞,伴大量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混合性炎性细胞浸润,组织细胞胞质内常吞有数量多少不一的淋巴细胞。1例脉管内可见组织细胞。少数患者出现淋巴滤泡、纤维化及脂膜炎样和血管炎样组织病理形态。结论:CRDD皮损表现多种多样,3种基本皮损类型的分型方法能提高临床对CRDD诊断的皮损鉴别能力,结合组织病理改变和免疫表型可与多种皮肤病和皮肤肿瘤作鉴别。CRDD可复发,应作长期随访。
- 孔蕴毅孔今城罗燕陆洪芬施达仁
- 关键词:皮损
- 104例皮肤转移性癌肿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9
- 1995年
- 104例皮肤转移性癌肿作临床病理分析,其原发肿瘤与皮肤转移瘤均经病理证实.结果表明,原发肿瘤在乳腺28例,肺21例,胃14例,结肠11例,肾、食道、卵巢和宫颈各3例,其它少数部位8例,黑色素瘤10例,而最常见转移到皮肤的癌肿在男性为肺癌、胃癌及黑色素瘤,在女性为乳腺癌、结肠癌及肺癌.104例皮肤转移性癌肿中,39例(37%)为多发性和多灶性皮肤转移,65例(63%)系单发皮肤转移,来自肺和肾脏的癌肿,其皮肤转移瘤常先于原发肿瘤被发现.最后,对原发和转移性皮肤癌肿的鉴别诊断作讨论.
- 孔今城张宜玲赵保华
- 关键词:临床病理
- 黑色素瘤中BRAF基因突变检测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探究黑色素瘤中BRAF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2例黑色素瘤病例中不同检测方法及样本类型对于BRAF突变检测的影响,并统计BRAF V600E突变病例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162例病例共计190件样本,BRAF突变分子检测阳性样本62件,其中59件为V600E突变,阴性样本128件。BRAF V600E抗体免疫组织化学相较于分子检测BRAF V600E突变的灵敏度为96.6%(57/59),特异度为97.7%(128/131)。28例配对原发灶与复发/转移灶之间BRAF突变情况均符合(100%)。总体BRAF突变频率为30.9%,以V600E突变为主(94.0%)。统计分析显示较年轻(≤60岁)、躯干发病部位、浅表扩散型组织学类型及上皮样细胞形态为主的病例中BRAF V600E突变频率相对较高。结论BRAF V600E抗体免疫组织化学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可与分子检测有互补作用。同一患者原发灶及复发/转移灶之间BRAF突变符合率高。我国黑色素瘤患者BRAF突变频率较低,但具有一定临床病理特征。
- 任敏孔蕴毅沈旭霞吕矫洁蔡旭孔今城
- 关键词:临床病理特征上皮样细胞黑色素瘤组织学类型
- 皮肤转移性与原发性黑色素瘤的组织病理鉴别(附20例分析)
- 1995年
- 皮肤转移性与原发性黑色素瘤的组织病理鉴别(附20例分析)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孔今城,赵保华,臧丽娟皮肤转移性黑色素瘤与原发性黑色素瘤的治疗与预后均不同,而组织病理上两者鉴别也常有困难,尤其在原发灶处于非暴露部位时更为困难。本文通过皮肤转移性与原发...
- 孔今城赵保华臧丽娟
- 关键词:黑色素瘤皮肤转移性原发性病理
- 原发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探讨原发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CALCL)多样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并行预后相关性分析。方法收集CALCL44例,总结临床病理资料、治疗情况和随访资料。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染色行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44例CALCL患者临床皮损以结节、肿块和(或)斑块为主,可伴溃疡形成。四肢最常受累。39例获得随访,生存率为87.2%(34/39)。46.2%(18/39)患者有疾病复发,统计学分析显示年龄〉50岁与累犯92个解剖部位的病例组复发率显著升高(P〈0.05)。44例CALCL中,31例为经典型,6例为小细胞变型,另有7例为富于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变型。CD30、CD45、CD45RO、CD43、CD3、细胞毒性蛋白和上皮细胞膜抗原的阳性率分别为100%(44/44)、91.2%(31/34)、82.6%(19/23)、94.7%(18/19)、70.0%(28/40)、73.3%(22/30)和31.8%(7/22)。CD4^+/CD8^-、CD4^-/CD8^+和CD4^-/CD8^-免疫表型的比例分别为58.3%(21/36)、22.2%(8/36)和19.4%(7/36)。仅1例(3.7%)同时表达CD56。结论CALCL是一类低度恶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组织学形态多变,认识CALCL特殊类型有助于避免与其他类型淋巴瘤和炎症性病变相混淆。年龄〉50岁和累犯92个解剖部位CALCL患者与高复发率相关。
- 孔蕴毅戴波孔今城陆洪芬施达仁
- 关键词:免疫表型分型
- 恶性雀斑/恶性雀斑样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学分析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恶性雀斑/恶性雀斑样黑色素瘤(lentigo maligna melanoma,LMM)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2012至2017年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的24例恶性雀斑/LMM,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与随访资料。常规HE和免疫组织化学HRP multimer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24例患者中恶性雀斑7例,LMM 17例;男性10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32~88岁(平均67岁),所有病例原发灶均位于头面部。临床上,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长期存在的浅棕色或棕褐色斑片,部分伴有结节或溃疡,病灶直径0.5~3.0 cm。组织形态学上,所有恶性雀斑及LMM原位病灶均表现为不典型黑色素细胞沿着真皮及表皮交界处显著增生,细胞多形性明显,常累及皮肤附属器,多核巨细胞常见。LMM浸润成分以梭形细胞形态为主(13例);Breslow厚度平均为1.2 mm(0.1~2.7 mm)。恶性雀斑及LMM病灶普遍存在皮肤日光损伤性改变、真皮内散在淋巴细胞及吞噬黑色素的组织细胞浸润。统计分析显示,LMM病例组中病灶最大径≥0.6 cm、核分裂象≥4个/mm2及表皮内黑色素细胞成巢的病例数显著多于恶性雀斑病例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恶性雀斑及LMM中瘤细胞表达S-100蛋白、HMB45、PNL2、Melan A及SOX-10。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4个月(中位时间23个月),23例行原发灶广泛切除的病例中仅有1例恶性雀斑复发,其余22例均无瘤生存;1例仅行活检术的恶性雀斑病例随访20个月后病灶增大并出现破溃。结论恶性雀斑/LMM是一种多见于老年人头颈部曝光部位的特殊类型恶性黑色素瘤,充分认识其组织病理形态可以与日光损伤性病变及其他类型恶性黑色素瘤相鉴别。恶性雀斑/LMM患者手术治疗后预后较好,但文献报道复发率较高,需长期随访。
- 任敏孔蕴毅沈旭霞蔡旭孔今城
- 关键词:黑色素瘤预后
- 阴囊Paget病100例临床组织病理分析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探讨100例阴囊Paget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改变。方法所有标本均来自1987—2004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分析其临床资料、HE染色、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改变。结果肿瘤细胞有三种形态:经典型51例,黏液型或印戒细胞型11例;小细胞型18例,其他20例为混合细胞型。Paget细胞在表皮内扩散方式可分为稀疏型,旺炽型和经典型。肿瘤细胞可沿毛囊、汗腺管向下扩散,最后突破真表皮交界面和皮肤附属器基底膜而达真皮层。结论组织病理学特征是诊断阴囊Paget病最重要的线索,鉴别诊断包括浅表播散性恶性黑素瘤、皮肤淋巴瘤、Paget样原位鳞状细胞癌和继发性阴囊Paget病。
- 罗燕孔今城
- 关键词:佩吉特病乳腺外阴囊病理学
- 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T细胞γ受体、IgH基因重排被引量:6
- 2005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C-ALCL)临床病理特点和基因诊断方法。方法:对6例C-ALCL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进行观察,并用PCR方法对石蜡标本进行T细胞γ受体(TCRγ)和重链免疫球蛋白(IgH)基因重排检测。结果:临床起病以孤立性结节多见,病情进展缓慢,个别可自行消退。5例患者经治疗病情稳定,1例死于淋巴结及肝脏转移。镜下以75%以上CD30+间变性大细胞弥漫浸润真皮及皮下脂肪组织为特点,多数瘤细胞表达T细胞免疫表型。5例标本TCRγ基因重排阳性。结论:C-ALCL是少见的原发皮肤的低度恶性T细胞性淋巴瘤,预后较好。综合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及基因重排检测有助于本病的正确诊断。
- 孔蕴毅王坚束木娟孙孟红施达仁许越香孔今城
- 关键词:基因重排
- 右髂内静脉平滑肌瘤蔓延至右心房并肺动脉栓塞一例被引量:5
- 2000年
- 李文彬汪守中孔今城
- 关键词:静脉内平滑肌瘤肺动脉栓塞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