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耐药
  • 4篇沙门菌
  • 4篇伤寒
  • 4篇伤寒沙门菌
  • 4篇主动外排
  • 4篇抗菌
  • 4篇抗生素
  • 4篇多重耐药
  • 3篇球菌
  • 3篇耐药机制
  • 3篇基因
  • 3篇肺炎链球菌
  • 2篇抑菌浓度
  • 2篇沙星
  • 2篇体外抗菌
  • 2篇最低抑菌浓度
  • 2篇耐药基因
  • 2篇耐药性
  • 2篇菌药
  • 2篇抗菌活性

机构

  • 10篇重庆医科大学...
  • 6篇北京大学

作者

  • 10篇姚成
  • 9篇余泽波
  • 9篇肖永红
  • 5篇蔡素芳
  • 3篇白群华
  • 2篇陈海

传媒

  • 3篇中国抗生素杂...
  • 3篇中国抗感染化...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国外医药(抗...

年份

  • 2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加替沙星体外抗菌活性研究被引量:25
2002年
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加替沙星对 6 5 1株临床分离致病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并与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他啶、万古霉素、阿米卡星、阿莫西林、哌拉西林 /三唑巴坦比较。结果表明 ,加替沙星具有强而广谱的体外抗菌活性。对甲氧西林敏感的金葡球菌(MSSA)、表葡球菌 (MSSE)、肠球菌的MIC90 分别为 0 12 5、1、16mg/L ,抗菌活性为左氧氟沙星的 1~ 2倍、环丙沙星的 2~ 4倍 ,逊于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对肺炎克雷伯氏菌、伤寒沙门氏菌、痢疾杆菌、奇异变形菌、粘质沙雷氏菌 ,MIC90 分别为 4、0 2 5、0 5、4、32mg/L ,抗菌活性为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环丙沙星的 1~ 2倍 ,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类相当。对聚团肠杆菌、阴沟肠杆菌、乙酸钙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的MIC90 分别为 32、32、16、4mg/L。加替沙星对革兰氏阳性、阴性菌均具强大抗菌作用。
白群华肖永红姚成余泽波陈海
关键词:加替沙星体外抗菌作用最低抑菌浓度
重庆地区肺炎链球菌耐药性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调查重庆地区肺炎链球菌在社区获得性感染患者中的分离率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采集社区获得性感染患者的痰、鼻咽拭子标本,培养、分离和鉴定肺炎链球菌。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肺炎链球菌对11种抗生素的耐药性。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肺炎链球菌BOX重复元件对其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型。结果680份临床标本中,分离出39株肺炎链球菌,阳性率为5.7%。34株(有5株在保存过程中死亡)肺炎链球菌中有2株对青霉素低度耐药(MIC为0.125mg/L),1株青霉素敏感株对左氧氟沙星耐药(MIC为8mg/L)。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克林霉素表现出较高的耐药率,且均为高度耐药(MIC≥64mg/L),对所测其他β内酰胺类和万古霉素均呈敏感。盒式PCR显示了较高的分辨率,能快速、可靠地检测菌株间的亲缘关系。35株肺炎链球菌共分为25个型,29个亚型,最多见的为A型图谱(3株),2株青霉素低度耐药株分属不同的型。结论重庆地区分离的临床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较低,但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克林霉素耐药却非常普遍。盒式PCR能快速、可靠地对肺炎链球菌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型,重庆地区耐药克隆没有明显的优势株。
姚成余泽波肖永红
关键词: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肺炎链球菌Β-内酰胺类咽拭子标本临床标本
伤寒沙门菌多重耐药主动外排系统基因检测与序列分析被引量:6
2003年
目的 :以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伤寒沙门菌敏感株 2 75及其第 2代诱导耐药菌OM 2、182acrB主动外排基因并分析序列。方法 :参考伤寒沙门菌基因库序列 (No .AL6 2 72 6 7)设计引物 ,对伤寒沙门菌 2 75、OM 2、182PCR扩增acrB基因 ,以证实acrAB外排系统的存在 ,并对 3株伤寒沙门菌扩增所得的acrB测序并分析其序列。结果 :伤寒沙门菌 2 75、OM 2、182PCR均扩增出 4 4 9bp的产物带 ,序列分析示伤寒沙门菌 2 75、OM 2仅 2处碱基与参考序列不同 (同源性 99.5 5 % ) ,推定编码的氨基酸相同 (同源性 10 0 % ) ,伤寒沙门菌 182除 2处碱基不同外 ,另有 2处存在碱基插入 ,因其序列已被打乱 ,无法进行氨基酸推测。结论 :伤寒沙门菌存在主动外排系统 ,是产生高水平耐药及多重耐药的基础。
余泽波姚成肖永红蔡素芳
关键词:伤寒沙门菌多重耐药主动外排系统基因检测耐药机制
伤寒沙门菌主动外排多重耐药基因acrB与表达水平研究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调查临床分离伤寒沙门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与多重耐药主动外排基因acrB的检测、序列分析及其表达水平。方法根据NCCLS推荐的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7种抗生素对伤寒沙门菌的抗菌活性,以基因库序列为参考设计引物PCR扩增acrB、测序并用RT-PCR方法检测其表达水平。结果32株伤寒沙门菌对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哌拉西林、氯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0、0、0、28.13%、43.75%、40.63%和12.5%,其中多重耐药菌10株。所有细菌均检测到多重耐药外排基因acrB,测序显示与参考沙门菌序列(N o.AL 627267)比较,有2处碱基变异。与大肠埃希菌(N o.ECU 00734)比较,碱基同源性为85.51%(61/421),提示其碱基序列同源性极高。对不同种类抗生素耐药及不耐药部分伤寒沙门菌共16株进行一步法RT-PCR检测acrB表达水平,结果所测伤寒沙门菌均检测到多重耐药外排基因acrB的表达,多重耐药株主动外排的表达较其它菌株明显增强。结论伤寒沙门菌对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耐药率低,对哌拉西林、氯霉素、四环素耐药率相对较高,且有多重耐药。伤寒沙门菌中均存在acrAB主动外排系统,acrB与大肠埃希菌同源性高,对不同结构抗生素耐药的种类越多,表达水平越高。主动外排机制可能是伤寒沙门菌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
余泽波姚成肖永红蔡素芳
关键词:伤寒沙门菌多重耐药主动外排
头孢地尼对临床分离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被引量:6
2001年
目的:测定头孢地尼体外抗菌活性并与其他抗菌药比较。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抗生素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651株细菌测定结果表明,头孢地尼对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MSSA、MSSE)抗菌作用与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相似,较头孢他啶强;对 MSSA、MSSE的 MIC90分别为 1、0.5 mg/L,细菌敏感率分别为 97%、10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MRSA、MRSE)、肠球菌对本药耐药,MIC90分别为>128mg/L、8mg/L、>128mg/L。头孢地尼对革兰阴性菌抗菌活性与头孢他啶相似,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奇异变形杆菌MIC90分别为 2、4、1、0.25与 2 mg/L,敏感率分别为 85%、88%、100%、100%、88%,对部分细菌抗菌活性较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强。聚团肠杆菌、阴沟肠杆菌、粘质沙雷菌、醋酸钙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本药耐药,MIC90均>128 mg/L。结论:头孢地尼对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属、常见肠杆菌科细菌具强大的抗菌作用。
肖永红白群华姚成余泽波陈海
关键词:头孢地尼病原菌体外抗菌活性最低抑菌浓度抗菌药
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性和耐药机制被引量:20
2002年
耐药性肺炎链球菌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流行引起了医学界的普遍关注 ,肺炎链球菌对 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在世界各地以较快速度上升 ,不同地区差异较大 ,磺胺类、四环素类、氯霉素耐药率普遍较高 ,出现了氟喹诺酮耐药性临床菌株。肺炎链球菌的 β-内酰胺耐药性主要由青霉素结合蛋白变异所致 ,非 pbp基因突变也会导致 β-内酰胺耐药性。大环内酯耐药性肺炎链球菌的耐药表型 ML S型、M型分别由耐药基因 erm B和 mef A介导 ,2 3S r RNA和核糖体蛋白 L4突变也是其耐药机制之一。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 基因突变引起的靶位改变导致肺炎链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 ,肺炎链球菌也存在氟喹诺酮耐药性主动外排系统 ,pmr A基因编码了外排蛋白 Pmr A。
姚成
关键词:肺炎链球菌耐药性耐药机制分子生物学抗生素
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研究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观察耐大环内酯类肺炎链球菌的耐药表型和基因型。方法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耐大环内酯类肺炎链球菌对11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耐药表型由红霉素和克林霉素双纸片法初步分型,通过PCR扩增耐药基因ermB和mefA进行基因分型,并测定ermB和mefA基因序列。结果 所有23株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和克林霉素高度耐药,均表现为内在型耐药,没有发现诱导型耐药和M型耐药。ermB基因在23株肺炎链球菌中均检测到,其中5株同时检测到mefA基因,没有发现仅单一mefA基因阳性的菌株,基因型与耐药表型完全一致。所测ermB和mefA基因序列与基因库收录序列高度一致。 结论ermB基因介导的靶位改变可能是重庆地区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主要耐药机制。
姚成余泽波肖永红
关键词:肺炎链球菌大环内酯耐药机制
健康人国产加替沙星片的药代动力学被引量:12
2002年
目的 :研究健康人口服加替沙星片后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10名健康受试者单剂口服加替沙星片 2 0 0mg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测其血清、尿药物浓度。结果∶受试者单剂口服加替沙星片 2 0 0mg后 ,人体耐受良好 ,体内过程符合二室开放模型。药物口服后迅速吸收 ,达峰时间短 ,tmax为 (1.0 8± 0 .38)h ,血cmax为 (1.0 8± 0 .18)mg/L ,AUC0 -∞ 为 (9.0 1±0 .15 )mg·h/L ,V/Fc值为 (133.0 3± 36 .39)L/ 5 5kg。消除半衰期平均为 (7.84± 1.83)h ,48h尿累积回收率为 (6 2 .3± 8.0 )%。结论∶加替沙星口服吸收良好 ,血峰浓度高于敏感菌MIC值 ,组织分布广 ,2 0 0mg每日 1~ 2次口服可用于治疗常见敏感细菌感染。
白群华肖永红余泽波姚成蔡素芳
关键词:加替沙星药代动力学健康人口服抗菌药物
伤寒沙门菌多重耐药acrAB全基因的检测及序列分析
2004年
目的 :伤寒沙门菌 2 75主动外排系统acrAB全基因测序并分析其结构。方法 :以伤寒沙门菌基因序列为参考设计引物 ,以PCR法对伤寒沙门菌 2 75acrAB全序列进行调取并测序。结果 :伤寒沙门菌 2 75acrAB全序列与参考伤寒沙门菌 (No .AL6 2 72 6 7)同源性 99.38% ,与大肠杆菌 (No .U0 0 734)同源性 84 .6 9%。伤寒沙门菌 2 75acrR正向编码 2 17个氨基酸 ,acrA反向编码 397个氨基酸 ,acrB反向编码 10 4 9个氨基酸 ,同参考伤寒沙门菌比较 ,acrR相同 ,acrA、acrB各一处不同 ;与大肠杆菌比较 ,同源性分别为 86 .98%、91.6 9%、94 .6 6 %。acrA、acrR启动区位于 4 36 7~ 4 5 0 7碱基处 ,SD序列 (RBS)位于 4 373~ 4 377碱基处。acrA与acrB间隔区位于 315 1~ 3172碱基处 ,SD序列 (RBS)位于 316 1~ 316 5碱基处。结论 :伤寒沙门菌acrAB主动外排系统在结构、碱基序列和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上均与大肠杆菌有很高的同源性 ,它可能是伤寒沙门菌引起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
余泽波姚成肖永红蔡素芳
关键词:伤寒沙门菌多重耐药主动外排
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主动外排多重耐药基因与表达研究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调查临床分离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与多重耐药主动外排基因acrB的检测、序列分析及其表达水平。方法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7种抗生素对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抗菌活性,以基因库序列为参考设计引物PCR扩增acrB、测序并用RT-PCR方法检测其表达。结果12株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对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哌拉西林、氯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除氯霉素为0外,其余均为8.33%。对三类不同种类抗菌药物多种耐药者1株。所有细菌均检测到多重耐药外排基因acrB,测序结果与参考沙门氏菌序列(No.AL627267)比较,有1处碱基差异。与大肠埃希氏菌(No.ECU00734)比较,碱基同源性为84.41%(70/449),提示其碱基序列同源性均极高。分别选取对两类抗菌药物耐药及敏感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各一株进行RT-PCR检测,结果两株细菌均检测到多重耐药外排基因acrB的表达。结论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对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类等药物耐药率低,但有多重耐药。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中均存在acrAB主动外排系统,与大肠埃希氏菌同源性高,可检测到其表达。主动外排机制可能是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形成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
余泽波姚成肖永红蔡素芳
关键词: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多重耐药基因主动外排抗生素抗菌活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