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环

作品数:20 被引量:139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内镜
  • 5篇镜检
  • 5篇胶囊内镜
  • 4篇消化道
  • 4篇小肠
  • 4篇化道
  • 3篇早期食管癌
  • 3篇上皮
  • 3篇食管
  • 3篇食管癌
  • 3篇消化道出血
  • 3篇内镜检
  • 3篇胶囊内镜检
  • 3篇癌前
  • 3篇癌前病变
  • 3篇病变
  • 3篇不明原因消化...
  • 3篇成像
  • 2篇窄带
  • 2篇上皮间质

机构

  • 20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20篇孙明军
  • 20篇周环
  • 9篇汪旭
  • 8篇王轶淳
  • 8篇张惠晶
  • 7篇矫太伟
  • 5篇冯明亮
  • 4篇刘梦园
  • 3篇刘晓东
  • 3篇赵延辉
  • 2篇刘东屏
  • 1篇谢莹
  • 1篇徐晓玲
  • 1篇罗纪
  • 1篇庞影
  • 1篇王佳妮
  • 1篇李嘉
  • 1篇杜亚奇
  • 1篇敖然
  • 1篇张慧晶

传媒

  • 6篇中国内镜杂志
  • 2篇临床内科杂志
  • 2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布拉酵母菌对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疗效和相关机制
2017年
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指上皮细胞失去上皮细胞的特征而获得间充质细胞的表型,表现为钙黏素(cadherin)转换和转录因子的表达上调,对于IBD发病有重要作用。布拉酵母菌(Saccharomyces boulardii,Sb)作为近年来在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益生菌制剂,一直被应用于保护小肠炎性反应和损伤,但其对IBD的作用仍在研究和探讨中。
周环张惠晶王轶淳孙明军
关键词:布拉酵母菌实验性结肠炎疗效小鼠上皮间质转化上皮细胞
胶囊内镜滞留肠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滞留肠道的原因以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2年12月行胶囊内镜检查的307例临床资料。结果在307例胶囊内镜检查中,共发生胶囊内镜滞留5例,发生率为1.6%。其中4例为克罗恩病致肠道狭窄,1例为空肠腺癌致肠道狭窄,胶囊不能排出。2例行双气囊小肠镜取出,2例行外科手术治疗,1例内科保守治疗后自行排出。结论胶囊内镜滞留肠道与肠道狭窄有关,多见于克罗恩病和空肠腺癌。应严格掌握胶囊内镜检查的适应证及禁忌证,若出现胶囊滞留,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当措施。
周环张惠晶矫太伟汪旭王轶淳孙明军
关键词:副作用胃肠道
25例早期胃癌及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ESD治疗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ESD技术治疗早期胃癌及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总结2014年8月-2015年6月我院消化内科应用ESD技术治疗早期胃癌及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5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患者共2...
冯明亮矫太伟刘梦园周环孙明军
关键词:早期胃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ESD
缺氧诱导因子-1α及2α与炎症性肠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5年
在活动性炎症性肠病(IBD)中结肠炎症组织存在明显的缺氧区域,缺氧诱导因子(HIF)是最主要的能够应答细胞内低氧而对多种基因进行调控的转录因子。本文分析了HIF-1α与肠道炎症反应、上皮间质转化的关系以及HIF-2α与炎症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关系,认为HIF-1α在IBD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双重作用,既参加了肠道损伤过程同时也发挥了肠道保护作用;HIF-2α则促进了IBD的炎症发展。
周环孙明军
关键词:炎性肠疾病缺氧诱导因子肠道炎症反应上皮间质转化
窄带谱成像放大内镜技术对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15
2019年
目的探讨窄带谱成像放大内镜(NBI-ME)观察下食道病变上皮乳头内血管袢(IPCL)分型对早期食管癌(EEC)及癌前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该院内镜诊治中心2013年7月-2016年12月发现的食管黏膜表面异常的102例(共132处病变)患者内镜表现和临床病理资料,分析IPCL分型对食道病变性质及浸润深度的预判作用。结果IPCL为A型的病变中95.0%(38/40)病理诊断为食管炎,IPCL为B型的病变中96.7%(89/92)病理诊断为EEC及癌前病变;NBI-ME观察后,术前活检病理与术后完整病理一致性尚可(Kappa=0.485>0.4,P<0.01);B1、B2、B3型IPCL预判食道病变浸润深度的准确率分别为68.0%(34/50)、73.3%(11/15)及100.0%(4/4)。结论NBI-ME观察下对食道病变的IPCL进行AB分型,有助于对食管病变性质及浸润深度的预判,同时结合病理结果及超声内镜(EUS)等技术,可实现对病变病情的综合评估,从而可以为患者制定最佳的治疗策略。
张惠晶冯明亮矫太伟周环刘梦园孙明军
关键词:早期食管癌食管癌前病变放大内镜
直肠类癌内镜诊断及治疗46例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探讨内镜下直肠类癌的诊断率及其内镜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46例直肠类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内镜下表现,对瘤体直径小于2.0cm的16例直肠类癌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本组共诊断直肠类癌46例,内镜下治疗16例,术中或术后即刻出血2例,迟发性出血1例,术中穿孔1例,均经内镜治疗及内科保守治疗痊愈,无患者死亡.1例肿瘤切除不完全,转外科追加手术治疗.1例术后3mo随访时见复发,转外科行手术治疗.结论:直肠类癌可通过内镜下钳取组织行病理检查或全瘤切除后活检而确诊,内镜治疗对于直径小于1.0cm的直肠类癌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后应定期随访.
周环汪旭孙明军刘晓东王轶淳赵延辉张慧晶
关键词:直肠类癌内镜治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双气囊小肠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疗作用被引量:7
2017年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指经常规消化内镜(包括胃镜和结肠镜)和小肠CT、小肠造影等检查未明确原因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消化道出血,其主要发生部位是小肠。双气囊小肠镜(DBE)可直视大部分甚至整个小肠的病变情况,且能行内镜下活检及相关治疗,对OGIB具有较高的诊断率。我们回顾性分析DBE对OGIB患者的诊疗价值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周环张惠晶孙明军
关键词: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双气囊小肠镜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分析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并发急性胰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提高ERCP诊断及治疗水平,减少其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6月至2007年7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诊断与治疗性ERCP的346例患者共399例次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ERCP操作分为8组,比较各组术后24h血清淀粉酶及临床症状改变。结果399例次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为12.5%(50/399),急性胰腺炎发生率为1.5%(6/399)。各组中高淀粉酶血症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最高均为ERCP+胆管内支架组(分别为38.9%、11.1%)。399例次ERCP中,于2003年6月至2005年6月间进行153例次与2005年7月至2007年7月间进行的246例次比较,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分别为3.3%(5/153)、0.4%(1/24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在ERCP操作中,胰管显影及术者经验是并发术后急性胰腺炎主要危险因素。
徐晓玲孙明军周环王轶淳庞影李嘉罗纪
关键词: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高淀粉酶血症急性胰腺炎
胃镜下取出长约30cm的上消化道异物1例
2011年
1病历摘要 女,30岁。自诉吞服异物近10 a,自觉腹部不适,近日就诊于基层医院,发现胃内异物,来诊。内镜下见胃内有一长管状异物(输液器管),直径约0.4 cm,长约30 cm,色黑,其近端位于胃底部,远端位于十二指肠降段,两端游离。在胃窦处用异物钳钳夹异物向外牵拉,因十二指肠球降部弯曲,异物与肠壁摩擦力较大,
周环汪旭孙明军
关键词:胃镜检查
68例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内镜下腺管开口类型与病理的对比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研究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LST)染色内镜下LST腺管开口类型和病理检查结果的对应关系,评估内镜下判定LST腺管开口类型对治疗和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所有68例病例均应用染色内镜技术检出LST,后进行内镜下LST切除,同时回收标本进行病理检查。结果:LST发生在直肠的28例,乙状结肠12例,降结肠6例,横结肠5例,升结肠9例,盲肠8例。病理分型和内镜肉眼所见对比分析,24例腺瘤型LST中,肉眼所见颗粒均一型占70.83%,结节混合型8.33%,平坦隆起型20.83%,假凹陷型为0%;37例绒毛管状腺瘤中肉眼见结节混合型占54.05%,颗粒均一型占43.24%,平坦隆起型2.7%,凹陷状为0%;7例黏膜内癌中颗粒均一型为28.57%,结节混合型71.43%,平坦隆起型和假凹陷型为0。内镜肉眼所见颗粒均一型的腺管开口分型依次为ⅢL型占45.71%,Ⅳ型占37.14%,ⅤI型占5.71%,结节混合型以Ⅳ为主占59.26%,平坦隆起型以ⅢL型为主83.33%。内镜下病理分型腺瘤型的LST中腺管开口类型以ⅢL型为主占87.5%,绒毛管状腺瘤型的腺管开口以Ⅳ为主占72.97%,黏膜内癌以ⅤI型开口为主占71.43%。结论:LST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腺管开口类型和病变的组织病理类型有一定关系,尤其是腺管开口VI型具有较高的癌变率。判定LST腺管开口类型对指导内镜下的病理活检部位和数量,治疗方案选择以及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汪旭谢莹周环刘东屏孙明军
关键词:内镜病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