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芳
- 作品数:18 被引量:66H指数:6
- 供职机构:桂林工学院土木工程系更多>>
- 发文基金:新世纪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矿业工程建筑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广西大新铅锌矿地下采空区对地面沉陷的影响
- 2009年
- 针对矿体采空后对地表的影响,对采空区稳定性及地表沉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取合理方法对浅部未充填采空区进行密实充填,实施地表水管理控制进入地下是控制地表沉降、防止地面建筑物变形和破坏的最有效措施。
- 唐名富周明芳姚柏华
- 关键词:采空区地面沉陷稳定性
- 瞬态瑞利面波技术探测原理及其应用被引量:8
- 2003年
- 介绍瑞利面波的勘探原理及其速度与体波速度和地基承载力之间的关系,结合工程实例,分析瑞利面波技术在工程勘察和工程检测中的应用效果。
- 李公正张玉池周明芳李平
- 关键词:地震勘探瑞利面波频散特性
- 资源县经济发展及金融支持——兼论非资源性县级城市产业替代与金融支持
- 2001年
- 一、非资源性城市经济发展与资源县经济发展的现状非资源性城市的发展没有特定的规律与发展周期.这种特性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空间.作为典型的非资源性城市,资源县多年来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尚未建立起真正的城市产业框架,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滞后,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制约了本县经济的发展.1999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不足10亿元,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
- 李赋屏周明芳赵家维
- 关键词:资源性城市公有制财政金融金融
- 关于发展广西矿业循环经济的战略思考被引量:9
- 2003年
- 针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矿业生产现状,提出应全面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的战略。阐述了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具体的实施步骤。
- 李赋屏周明芳
- 关键词:矿业经济资源循环利用
- 广西朝阳煤矿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生态效益增量与可持续发展评估
- 运用Robert Costanza和Ralph d'Arge等人提出的生态效益评估模型和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对朝阳煤矿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进行预测评估。得出朝阳煤矿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所产生的生态经济...
- 李勇周明芳李赋屏李毅
- 关键词:灾害防治可持续性发展
- 文献传递
- 广西大新铅锌矿地面沉陷机理及预测被引量:6
- 2009年
- 地面沉陷是一种地质灾害,其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地下采矿就是其诱因之一。地下采矿导致地面沉陷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针对广西大新铅锌矿地面沉陷的实际情况,采用现场调查、地表移动监测、灰色模型手段进行地面沉陷机理的研究和预测。对于研究金属矿山采矿导致的地面沉陷发展趋势,人们规避其危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唐名富周明芳李赋屏李毅姚柏华无
- 关键词:铅锌矿地面沉陷地下采矿
- 岩溶地区破坏性抽水致塌试验研究——以广西桂林西城区为例被引量:9
- 2002年
- 采用定流量抽水和间歇性波动式抽水两种抽水形式 ,在岩溶塌陷地区进行了破坏性抽水致塌试验 ,为了对比 ,还进行了饱和土体与非饱和土体的抗塌试验 ;通过钻探及变形测量 ,分析研究了人为抽水引起岩溶塌陷的基本特征、影响因素、影响程度及抽水致塌机理。试验结果证实 :1间歇性抽水比持续抽水更容易产生塌陷 ;2间歇性抽水引起的塌陷范围较持续抽水的影响范围更广 ;3间歇性抽水试验所排出的地下水中泥沙含量更大。介绍的试验结果对类似地区岩溶塌陷灾害机制的分析以及治理对策的提出具有参考意义。
- 陈学军周明芳陈富坚肖明贵
- 关键词:岩溶地区水文地质条件
- 某矿区矿体与采空区三维成图
- 2001年
- 介绍利用三维技术显示矿体与采空区空间关系的简要过程
- 任基林邓金灿苏亚汝庞春勇吴健生曾新平李蘅周明芳
- 关键词:三维可视化数据库矿体采空区三维立体图
- 材料力学课堂设计和教学方法探索
- 2002年
- 本文从当前教学改革的角度出发 ,在原有材料力学教学体会和经验的基础上 ,论述材料力学课程容改革的思考以及教学方法的探索。根据材料力学的特点 。
- 李文兴杨婷连周明芳黄英娣
- 关键词:课堂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教学改革课程内容课堂教学
- 广西朝阳煤矿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生态效益增量与可持续发展评估被引量:1
- 2007年
- 运用Robert Costanza和Ralph d'Arge等人提出的生态效益评估模型和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对朝阳煤矿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进行预测评估。得出朝阳煤矿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所产生的生态经济效益增量为9,774,032.46元,矿区总体环境可在2007年进入基本可持续发展阶段。研究认为,只有恢复朝阳煤矿地区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好地区的森林资源,才能实现矿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李勇周明芳李赋屏李毅
- 关键词:地质灾害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