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雪源
- 作品数:27 被引量:76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市浦东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技兴农推广项目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杂交水稻组合“浦优22”高产栽培技术
- 2015年
- 杂交水稻组合"浦优22"分蘖力强、穗形大、粒数多、成熟期早、产量潜力达800kg/667m2以上。为促进"浦优22"的应用推广,总结了其在浦东新区示范推广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 王依明吴雪源
- 关键词:高产栽培技术
- 480g/L多杀霉素SC防治甘蓝小菜蛾田间药效试验
- 2012年
- 为验证上海艾科思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4 80g/L多杀霉素SC防治甘蓝小菜蛾的田间药效、适宜剂量、持效性及对作物的安全性等,特进行了其不同用量防效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用480 g/L多杀霉素SC2.5~3.5 mL防治甘蓝小菜蛾的效果较好,持效期较长,且对作物安全。
- 朱云飞吴雪源
- 关键词:甘蓝小菜蛾防效
- 茉莉酸甲酯喷施时间对粳型水稻不育系花时诱导效应研究被引量:7
- 2015年
- 用2 mmol/L茉莉酸甲酯溶液分别于7:00、9:00和15:00对田间粳型不育系进行喷雾处理,观察了茉莉酸甲酯对粳型不育系的颖花开放诱导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粳型不育系对茉莉酸甲酯诱导颖花开放的响应有各自的特点;两系粳型不育系白天时段都可以在茉莉酸甲酯诱导下形成开花高峰,响应速度快、开花峰值高,但是开花高峰持续时间短;三系粳型不育系只能在午前被茉莉酸甲酯诱导形成开花高峰,高峰持续时间长,但是响应速度慢、开花峰值低。因此,在实际制种中,要根据不育系类型合理确定适宜的茉莉酸甲酯喷施时间,确保父母本花时吻合才能大幅度提高制种产量。
- 王依明王冬翼顾春军吴雪源戴国忠
- 关键词:粳稻不育系开花习性茉莉酸甲酯
- 彪虎防除冬小麦田杂草试验报告被引量:9
- 2007年
- 彪虎可有效防除冬小麦田草、日本看麦娘、早熟禾等禾本科杂草,同时可兼治大巢菜等阔叶杂草。彪虎36.73ga.i./hm2+苯磺隆15ga.i./hm2、彪虎36.73ga.i./hm2+百阔净562.5ga.i./hm2对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的防效均达90%以上,且持效性好。
- 吴雪源吴佩芳陈伟
- 关键词:彪虎小麦田杂草防效
- 卫士WS-16型手动喷雾器田间应用效果初探
- 2007年
- 为验证山东卫士植保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WS-16型手动喷雾器在田间的应用效果,完善其使用技术,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依据,笔者在水稻纵卷叶螟和甜瓜白粉病上进行了喷雾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 王依明陆晓莉吴雪源
- 关键词:田间应用效果WS-16型手动喷雾器水稻纵卷叶螟甜瓜白粉病
- 浅谈优质稻米生产现状与发展建议被引量:5
- 2015年
- 优质安全农产品是2 1世纪的主导农产品,为促进我国优质稻米生产的发展,总结了我国发展优质稻米生产的历程、有利因素、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以供参考。
- 王依明张珍顾春军吴雪源
- 关键词:优质稻米
- 25g/L五氟磺草胺OF防除直播水稻田杂草的效果及安全性被引量:2
- 2011年
- 为检验25g/L五氟磺草胺OF对直播水稻田杂草的防除效果、持效期及安全性,特进行了其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剂在稗草3~4叶期使用,适宜剂量为每667m260~80mL,防除效果较为理想,且对水稻生长安全。
- 颜春妹陆爽吴雪源包月华
- 关键词:直播稻田杂草防效
- 关于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为给充分发挥优质稻米的食味品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STA1B型食味仪,研究了不同干燥方式、不同储藏方式、蒸煮时不同米水比例对稻米食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蒸煮时的米水比例对稻米食味品质的影响显著,每个水稻品种的稻米在蒸煮时都需要找出其最佳的米水比例,而干燥方式和储藏方式对稻米食味品质的影响不大。
- 王冬翼石正平李逸龙纪惠忠吴雪源
- 关键词:食味值储藏方式
- 双稃草——上海稻田的一种新优势杂草被引量:2
- 2017年
- 双稃草[Diplachne fusca(L.)Beauv.]在上海地区曾有零星的分布记录,该种形态上极易与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is(L.)Nees.]相混淆。通过近年来的调查发现,双稃草已成为上海部分稻田新的优势杂草,并有继续扩张、蔓延的趋势,对水稻生长具有潜在的危害性。今后需要加强该物种的生物学特性、生态经济阈值和防除技术等研究工作。
- 田志慧王依明吴雪源顾春军沈国辉
- 关键词:群落稻田
- 亚种间杂交粳稻生产应用现状与发展建议
- 2016年
- 通过籼粳杂交选育亚种间杂交粳稻,是粳稻种植区域大幅提高水稻单产的主要技术途径。目前,亚种间杂交粳稻在生产上已应用十余年,主要表现出穗数适中、穗大粒多、粒小质优、茎秆粗壮等特点,产量优势非常显著,但也存在制种产量低、落粒性强、不耐贮藏等问题。现对亚种间杂交粳稻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建议进行了阐述,以期为进一步促进亚种间杂交粳稻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 王依明王冬翼吴雪源顾春军纪惠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