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涛

作品数:31 被引量:214H指数:7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骨折
  • 9篇关节
  • 7篇手术
  • 7篇股骨
  • 5篇内固定
  • 4篇依诺肝素
  • 4篇依诺肝素钠
  • 4篇切除
  • 4篇椎间盘
  • 4篇骨盆
  • 4篇骨水泥
  • 4篇骨头
  • 4篇股骨头
  • 4篇肝素
  • 4篇肝素钠
  • 3篇腰椎
  • 3篇生物力学
  • 3篇头坏死
  • 3篇盆骨
  • 3篇种内

机构

  • 31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河北医科大学
  • 2篇河北省人民医...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作者

  • 31篇吴涛
  • 13篇张英泽
  • 7篇丁文元
  • 7篇陈伟
  • 5篇崔蕴威
  • 4篇申勇
  • 4篇张为
  • 4篇吕红芝
  • 4篇高飞
  • 4篇齐向北
  • 4篇李会杰
  • 4篇韩永台
  • 4篇秦迪
  • 4篇董玉昌
  • 4篇张飞
  • 3篇杨光
  • 3篇张奇
  • 3篇郑占乐
  • 3篇关晓明
  • 3篇程晓东

传媒

  • 9篇河北医科大学...
  • 4篇中华实验外科...
  • 4篇中华创伤骨科...
  • 2篇颈腰痛杂志
  • 2篇第八届全国创...
  • 1篇河北医学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国际骨科学杂...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老年骨科...
  • 1篇第八届全国颈...
  • 1篇第八届全国脊...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8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4篇2008
  • 3篇2007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0年至2014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股骨髁上骨折住院患者的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5年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股骨髁上骨折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利用医学影像计算机存档与传输系统及病案查询系统,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所有股骨髁上骨折住院患者,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地域等患者因素、损伤相关因素、手术相关因素及治疗结果等。结果共收集218例股骨髁上骨折住院患者,2010年至2014年股骨髁上骨折住院患者逐年递增。男125例,女93例,男女比为1.34:1。男性、女性患者骨折高发年龄段分别为41~50岁(25.26%)、51—60岁(24.66%)。50岁以上患者男女比为0.79:1。农民(119例,54.59%)、城市(131例,60.09%)及春季患者(70例,32.11%)所占比例较高。交通伤(57.34%)及高能量损伤(76.61%)患者所占比例最高。低能量损伤(摔伤)患者平均年龄显著大于各高能量损伤(交通伤、高处坠落伤、重物砸伤)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AO分型中33-A3型骨折患者所占比例最高(61.93%)。股骨髁上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88.07%)和股骨髁钢板固定(83.94%)者构成比最高,手术入路以股骨远端外侧入路最多见(88.53%)。结论股骨髁上骨折男性多见于41-50岁,女性多见于51~60岁,50岁以上女性患者明显增多;多见于农民,春季多发,33-A3型骨折居多;交通伤等高能量损伤为主要的致伤原因;切开复位内固定、股骨髁钢板及股骨远端外侧切口入路为主要手术方式及手术入路。
吕红芝陈伟王娟张奇宇文培之郑金杨娜吴涛张英泽
关键词:股骨骨折流行病学性别因素年龄因素
CFP假体在后外侧微创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2019年
目的分析结合CFP假体特点并保留部分外旋肌群的改良后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短期随访结果,同时对其可行性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纳入自2017年10月至2018年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病科,诊断为缺血性股骨头坏死、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头下型股骨颈骨折、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伴创伤性关节炎采用CFP假体经改良后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排除有髋关节化脓性感染史,结核性髋关节炎病史、头颈型和基底型股骨颈骨折的病例,共纳入46例(46髋),男性20例,女性26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72±8)岁。记录本组病例手术用时、切口长度、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影像学评价,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髋关节置换术前术后疼痛的改善和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46例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1.5±0.8)个月,手术用时、切口长度、出血量、住院天数分别为(77±15)min,(8.5±1.3)cm,(280±65)ml,(7.1±0.9)d。末次随访时Trendelenburg阳性检出率为2.2%(1/23)。术前、术后1 d、4d、7d、1个月、3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平均为(52.8±15.9)分、(35.5±7.7)分、(63.8±15.2)分、(74.1±8.5)分、(80.0±4.7)分、(88.9±5.1)分、(92.5±4.9)分、(93.3±4.7)分,(F=112.5,P<0.01);术前、术后1 d、4 d、7 d、1个月、3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Barthel指数分别平均为(87.6±15.8)分、(34.1±8.2)分、(68.7±9.6)分、(76.3±6.6)分、(84.6±6.9)分、(90.9±6.9)分、(95.7±6.1)分、(95.9±6.7)分,(F=142.0,P<0.01)。术前、术后1 d、4 d、7 d、1月、3月、6月、末次随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分别平均为(6.6±1.5)分、(4.9±1.2)分、(3.5±1.0)分、(2.4±0.8)分、(1.6±0.6)分、(1.1±0.6)分、(0.6±0.5)分、(0.6±1.3)分、(F=160.8,P<0.01);术后拍摄标准的骨盆正位、置换侧的股骨正侧位、双下肢拼接正位,
姚孟轩吴涛韩永台王宇钏刘小庆李向科李振中胡鸿鹏李会杰
关键词:微创手术CFP
腰椎椎间融合术后伤口深部感染的治疗
目的:评估使用再次手术清创或延长抗生素的方法治疗腰椎椎间融合术后伤口深部感染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从1999年8月至2003年8月我院收治的的213例行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术(PLIF)的患者进行随访,其中7例...
丁文元李宝俊董玉昌申勇张为吴涛高飞关小明
关键词:腰椎椎间融合术手术清创再次手术
文献传递
不同内固定方式固定骶髂关节脱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比较3种不同内固定器械治疗骶髂关节脱位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随机挑选1名健康成年男性,收集层厚1.0mm骨盆CT图像,经过Mimics 10.01、Geomagic Studio 12、SolidWorks、Abaqus 6.11-1等软件处理,构建完整的骨盆模型及骶髂关节脱位模型,分别使用2枚骶髂螺钉、可调式微创接骨板、张力带接骨板固定骨盆后环,对骶骨加载500N负荷,比较整个模型和内固定器械的整体位移值、应变值、应力分布以及脱位的缝隙分离值。结果上半身的重力经过骶骨翼、双侧骶髂关节、坐骨大切迹、髂骨弓状线到双侧髋臼。在500N垂直载荷下,固定后的模型的整体位移值依次是2枚骶髂螺钉1.377mm、可调式微创接骨板为2.517mm、张力带接骨板为5.132 mm,脱位缝隙的分离移位值依次是2枚骶髂螺钉0.887 mm、可调式微创接骨板为2.502mm、张力带接骨板为5.117mm。结论 2枚骶髂螺钉固定骶髂关节脱位的稳定性优于可调式微创接骨板的稳定性,更优于张力带接骨板的稳定性。
吴涛程晓东崔蕴威郑占乐吕红芝张英泽
关键词:骶髂关节内固定器生物力学
四肢主干血管损伤的显微外科修复
于昆仑田德虎邵新中吴涛张冰
腓骨部分切除对髋、膝、踝关节影响的研究被引量:29
2015年
骨关节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对膝关节骨关节炎进行系统的影像学、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中,发现骨质疏松会导致双侧胫骨平台发生沉降。由于胫骨内侧平台承担全膝负重的60%~80%^([1]),加之其内侧无骨性阻挡,而胫骨外侧有腓骨支撑,膝关节内侧沉降率和沉降速度明显大于外侧,这是导致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2-3])。
王娟王坤正陈伟吴涛张飞张英泽
关键词:骨关节炎腓骨截骨术
应用有限元法比较3种内固定器械固定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效果被引量:14
2016年
目的通过构建完整骨盆的有限元模型,应用有限元法对3种内固定物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随机选取1名成年健康男性,经CT扫描,层厚1mm,影像资料以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格式保存。应用Mimics、Geomagic Studio、SolidWorks、Abaqus等软件建立完整骨盆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有限元模型,分别置入3种不同的内固定器械,模拟对骶骨施加500N垂直负荷,计算骨盆模型的最大位移值、应力值、应变值及骶骨骨折断端的缝隙移位值,进行比较。结果在500N垂直载荷下,应力经骶骨、两侧骶髂关节、髂骨弓状线至双侧髋臼。通过分析结果可知在500N的载荷下,内固定后的骨盆模型发生应变很小。骨盆模型整体发生的位移依次是骶髂螺钉固定的模型(1.86 mm)、可调式微创接骨板(6.89 mm)、张力带接骨板(9.10mm)。骨盆模型中骶骨骨折缝隙的分离移位值依次是骶髂螺钉固定的模型(1.75mm)、可调式微创接骨板(3.00mm)、张力带接骨板(8.03mm)。结论完整的骨盆是个稳定的力学结构。三维有限元方法证实2枚骶髂螺钉固定骨盆的稳定性大于可调式微创接骨板固定骨盆的稳定性,更大于张力带接骨板固定骨盆的稳定性。
崔蕴威吴涛李升陈伟邢欣张英泽
关键词:骨盆骨折内固定器
最适配比的新型依诺肝素钠骨水泥与普通骨水泥在家兔体内的生物力学对比
2020年
目的比较最适配比的新型依诺肝素钠骨水泥与普通骨水泥在家兔体内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选2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购自望都县彤辉养殖有限公司),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0只,A组左后肢记为A1组,植入最适配比的新型依诺肝素钠骨水泥长方体试件,右后肢记为A2组,植入普通骨水泥长方体试件,B组左后肢记为B1组,植入最适配比的新型依诺肝素钠骨水泥圆柱体试件,右后肢记为B2组,植入普通骨水泥圆柱体试件,1 d后A、B两组各随机选出5只家兔,将体内试件取出,A组试件行四点弯曲实验,计算各标本的弯曲模量和弯曲强度,分别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B组试件行轴向压缩实验,计算各标本的压缩强度,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4周后将A、B两组剩余家兔体内试件取出,重复上述实验。结果1 d时,A1组弯曲模量为(2.28±0.05)GPa(1 GPa=7.5×10^8 mmHg),A2组弯曲模量为(2.49±0.13)GPa,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91,F=0.982,P>0.05),A1组弯曲强度为(97.95±0.32)MPa(1 MPa=7.5×10^3 mmHg),A2组弯曲强度为(99.86±0.47)MPa,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90,F=2.212,P>0.05),B1组压缩强度为(88.75±0.42)MPa,B2组压缩强度为(90.17±0.39)MPa,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93,F=0.791,P>0.05;4周时,A1组弯曲模量为(2.05±0.10)GPa,A2组弯曲模量为(2.44±0.23)GPa,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92,F=0.803,P>0.05),A1组弯曲强度为(94.24±0.29)MPa,A2组弯曲强度为(98.58±0.35)MPa,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02,F=3.241,P>0.05),B1组压缩强度为(86.21±0.22)MPa,B2组压缩强度为(91.67±0.54)MPa,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2,F=2.470,P>0.05)。结论最适配比新型依诺肝素钠骨水泥植入家兔体内后其机械性能未发生明显改变,符合临床应用的生物力学要求。
董栎齐向北吴涛赵戈范伟业张利
关键词:生物力学
依诺肝素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植入兔体内药物释放的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依诺肝素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ES-PMMA)骨水泥在动物体内释放特性和术后持续释放依诺肝素钠药物浓度。方法将20只家兔[望都县彤辉养殖,动物合格证编号为191106,体重(2.5±0.5)kg,兔龄3~6个月]随机分为A、B、C、D 4组,A组为对照组,B、C、D组为实验组,制作标准ES-PMMA骨水泥圆柱体试件,实验组每40 g骨水泥加入依诺肝素钠(ES)的量分别为4000、8000、12000 AXaIU,对照组不添加依诺肝素钠。手术方式将试件分别置于新西兰雄兔右侧股骨髓腔内,以不可吸收缝线捆绑,内置负压引流管收取引流液,实验组连续10 d测定引流液中的依诺肝素钠药物浓度。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所有兔均存活饲养至实验结束,ES加入为4000、8000、12000 AXaIU的实验组24 h后释放量分别为0.713、1.157、1.662 IU/ml,各实验组均在体内放置24 h后达到ES释放浓度的最高峰,此后浓度释放逐渐衰减,在第4~10天释放趋于稳定。结论ES-PMMA骨水泥试件植入新西兰兔体内后能够从局部释放出来,发挥局部抗凝作用。
吴涛齐向北董栎赵戈王伟李智勇刘颖帆
关键词:依诺肝素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局部抗凝
2010年至2011年中国东部与西部地区成人股骨远端骨折的流行病学对比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对比分析我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成人股骨远端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我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63家医院诊治的成人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将我国东部地区35家医院患者资料定为A组,西部地区28家医院患者资料定为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骨折AO分型等数据。结果共收集2523例成人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男1544例,女979例,男女比为1.58:1。骨折高发年龄段为41~50岁(18.94%),高发骨折类型为33.A型(50.18%)。A组1650例,男1027例,女623例,男女比为1.65:1;中位年龄为48岁。B组873例,男517例,女356例,男女比为1.45:1;中位年龄为45岁。两组患者男女比和中位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高发骨折年龄段比较集中,均为31~60岁。两组均以33-A型骨折最多,33.B型骨折最少。B组33-A型骨折患者构成比(53.49%)较A组(48.42%)显著升高,33.B型骨折患者构成比(16.84%)较A组(21.39%)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股骨远端骨折以青壮男性常见,骨折高发类型为33.A型。东、西部地区高发骨折年龄段均为31—60岁,男性多于女性。东、西部地区骨折高发类型均为33-A型,东部地区33.B型骨折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西部地区,而33-A型骨折患者构成比显著低于西部地区。
鞠林林陈伟张奇吕红芝吴涛郑金常恒瑞张飞田野金霖刘勃刘松朱燕宾张英泽
关键词:股骨骨折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成年人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