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彤

作品数:51 被引量:309H指数:10
供职机构:北京市道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1篇细胞
  • 35篇干细胞
  • 34篇造血
  • 34篇造血干
  • 34篇造血干细胞
  • 34篇干细胞移植
  • 33篇造血干细胞移...
  • 22篇白血
  • 22篇白血病
  • 21篇基因
  • 16篇异基因
  • 15篇异基因造血干...
  • 12篇异基因造血干...
  • 11篇急性
  • 9篇移植后
  • 8篇细胞移植治疗
  • 8篇干细胞移植治...
  • 6篇移植物抗宿主
  • 6篇移植物抗宿主...
  • 5篇血液

机构

  • 40篇北京市道培医...
  • 14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空军总医院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儿科研究...
  • 1篇沧州市中心医...

作者

  • 50篇吴彤
  • 37篇陆道培
  • 24篇王静波
  • 21篇童春容
  • 21篇曹星玉
  • 17篇殷宇明
  • 16篇卢岳
  • 16篇赵艳丽
  • 15篇孙媛
  • 11篇达万明
  • 10篇张耀臣
  • 9篇黄晓军
  • 9篇刘代红
  • 9篇张弦
  • 8篇刘红星
  • 8篇陈欢
  • 7篇费新红
  • 7篇蔡鹏
  • 6篇王卉
  • 6篇纪树荃

传媒

  • 10篇中华血液学杂...
  • 9篇中国实验血液...
  • 8篇临床血液学杂...
  • 5篇中华内科杂志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医师进修杂志
  • 1篇现代实用医学
  • 1篇内科理论与实...
  • 1篇2005年北...
  • 1篇第五届中国肿...

年份

  • 1篇2013
  • 7篇2012
  • 10篇2011
  • 8篇2010
  • 4篇2009
  • 6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4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非血缘关系骨髓及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比较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比较非血缘关系骨髓(UBMT)及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UPBSCT)在移植疗效方面的差异。方法63例患者分为UBMT组30例,UPBSCT组33例。两组均采用本所的加强方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所有患者在预处理阶段都应用了抗T细胞免疫球蛋白(ATG)或CD,单抗,但UPBSCT组以兔源性的ATG为主(21/33),而UBMT组以猪源性的ATG为主(17/25,P=0.02)。结果UBMT和UPBSCT组分别有28/30例和32/33例患者达到完全稳定的供者植入,UBMT组输入单个核细胞中位数(2.80×10^8/kg)少于UPBSCT组(6.16×10^8/kg,P〈0.05),WBC和PLT的中位植活时间长于UPBSCT组(17d比11d;27.5d比14d,P〈0.01)。两组≥Ⅱ度急性GVHD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66.7%和33.0%;其中Ⅲ-Ⅳ度为34.5%和7.3%(P〈0.05)。在对两组ATG的来源进行分层分析后发现急性GVHD的发生率没有统计差异。两组慢性GVHD的发生率分别为63.6%(14/22)、72.0%(18/25),其中广泛型分别为7例和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BMT和UPBSCT组巨细胞病毒(CMV)血症和CMV疾病的发生率分别为60.0%(18/30)、43.3%(13/30);60.6%(20/33)、15.1%(5/33)。截至2005年6月,UBMT复发4例,死亡15例,总体生存率(OS)为47.22%,UPBSCT组复发6例,死亡8例,OS为62.45%。1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53.13%、78.06%(P=0.05),总的移植相关病死率分别为51.52%、19.68%(P=0.06)。结论UPBSCT同骨髓移植相比,造血重建快,并不增加急性GYHD的发生,两组生存率相近。
陈育红黄晓军许兰平刘代红陈欢张耀臣韩伟高志勇吴彤张晓辉陆道培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巨细胞病毒感染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中枢神经系统(CNS)并发症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预后,提高CNS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从而改善此类患者的生存。方法研究对象为自2001年5月至2007年12月在北京市道培医院行HSCT的640例患者,对其中发生CNS并发症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研究。结果640例HSCT患者中共57例发生了CNS并发症,发生率为8.9%。非血缘、单倍型和同胞相合HSCT后CNS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2.O%(10/83),13.5%(39/289)和3.4%(8/237)(P〈0.001)。预处理为全身照射(TBI)和非TBI方案的发生率分别为19.4%(7/36)和8.3%(50/604)(P=0.047)。年龄〈14岁组和年龄≥14岁组的发生率分别为15.3%(9/59)和8.3%(48/581)(P=0.072)。恶性疾病中的发病率为8.9%(56/627),非恶性疾病中的发病率为7.7%(1/13)(P=1.000)。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原发病复发和颅内感染。患者总体病死率为57.9%(33/57),其中66.7%(22/33)的患者死亡原因为CNS并发症。结论单倍型和非血缘移植、TBI的预处理方案是移植后发生CNS并发症的高危因素。而年龄和原发病类型对CNS并发症的发病率无显著影响。早期诊断和积极有效地治疗CNS并发症可以降低其相关病死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曹星玉吴彤卢岳王静波殷宇明陆道培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伊玛替尼治疗变异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鉴定1例Ph染色体阳性的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AMLL)患者携带的变异型BCR/ABL融合基因,观察伊玛替尼治疗的疗效。方法联合使用形态学、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和基因分析确定患者的变异型BCR/ABL融合基因,使用伊玛替尼治疗并定量检测该融合基因。结果患者人院时检查Ph染色体阳性,荧光定量PCR未见BCR/ABL融合基因。形态学检查原始粒细胞比例0.66,免疫分型发现髓系和B系两群幼稚细胞。患者经化疗和骨髓移植疗效不佳,进一步检测发现新的变异型BCR/ABL融合基因(GenBank:EF423615),该融合蛋白较常见的BCR—ABL b2a2型缺失10个氨基酸并伴H893Q变异。遂用伊玛替尼治疗并迅速获得缓解,变异型融合基因表达量逐渐降低,5个月后转阴性。治疗中患者曾停药,变异型融合基因转为阳性,再次用药后又转为阴性。现患者已持续缓解12个月,生存状况良好。结论变异型BCR/ABL融合基因可能和患者的特殊临床表现有关,使用伊玛替尼治疗获得了很好的疗效。
刘红星曹星玉童春容吴彤王彤范桥珍伍平张弦蔡鹏朱平
关键词:融合蛋白质类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同时发生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和EVANS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通过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同时发生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和EV-ANS综合征等造血功能紊乱发病机制的认识,深入了解HSCT过程中特殊的免疫功能状态,从而合理制定预处理方案和干预措施。方法:报道1例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SAA)行非血缘HSCT后同时发生PRCA和EVANS综合征的临床及成功治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经减免疫抑制剂,应用利妥昔单抗,输注供者G-CSF动员的外周血干细胞(DSI)等治疗后,PRCA和EVANS综合征得到成功纠正,血常规恢复正常。结论:HSCT后同时发生PRCA和EVANS综合征十分罕见,目前世界上未见报道。其发生与非清髓预处理对不同淋巴细胞亚群的清除程度不同,HSCT后B和T,CD4+和CD8+等淋巴细胞亚群重建速度不一致等因素有关。了解以上特点,有利于制定更加合理的预处理方案,并处理相关并发症。
曹星玉吴彤张耀臣卢岳陆道培
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EVANS综合征
多瘤病毒基因载量与免疫抑制剂剂量相关性的研究
2008年
目的研究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免疫抑制剂的剂量与多瘤病毒载量的关系,预防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的发生。方法收集122例干细胞移植患者的血液和同期尿液及1例移植后连续8个月外周血和同期尿液,提取尿液DNA,合成多瘤病毒BKV基因引物探针,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病毒基因载量和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血液环胞素A浓度,动态观察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当血液环胞素A浓度高于86~105ng/ml,尿液BKV—DNA病毒检测阳性,尿液BKV,DNA病毒载量随着血液环胞素A浓度而改变,二者呈线性关系。结论当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时BKV病毒-DNA的载量与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剂量有关,增加了移植后诱发出血性膀胱炎的危险性。
蔡鹏滕智平吴彤张建峰刘颖王筝郑晚霞徐国林童春容
关键词:免疫抑制剂膀胱炎
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性肠道血栓性微血管病: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标准和治疗被引量:8
2006年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肠道血栓性微血管病(TMA)是一种少见的、致死性的、临床表现酷似肠道GVHD的合并症,此前国内尚无报道。自2002年5月至2004年7月,在本研究所接受allo-HSCT的患者总计373例,其中184例为HLA配型全相合,189例为HLA配型至少1个位点不合的亲缘供者移植。为探索TMA的临床及其病理学特征,本研究将其中30例allo-HSCT后因严重腹泻接受结肠镜以及病理检查的患者活检组织样本进行复检研究。结果发现,7例患者样本具有TMA特征性病理学改变,占活检例数的23.3%(7/30)。全部患者均伴有巨细胞病毒(CMV)血症和CMV疾病(CMV-IP5例、CMV肠炎2例);5例伴有乳酸脱氢酶(LDH)增高。TMA组织学特征是多发性微血管管腔内血小板-纤维素血栓;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剥脱,伴有或不伴有血管周围出血。3例样本兼有TMA和GVHD的病理学特征;4例具备TMA的病理学特征而无GVHD的组织学改变。3例患者临床表现酷似急性缺血性肠炎,均有间断性或持续性鲜血便、明显腹痛伴有迅速发展的溶血性贫血、顽固性血小板减少、肝静脉阻塞综合征(VOD)、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以及低蛋白血症。在移植后活存101-254天。结论:诊治肠道GVHD的同时应排查TMA,病理学特征可资鉴别;与此同时,初步研究首次证实TMA和TMA-GVHD各自具有特定病理特征,其治疗反应及转归也有差异。
董陆佳谢大鹤陆道培陈欢高志勇陈育红吴彤韩伟张晓辉赵艳丽
关键词:血栓性微血管病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
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临床疗效
2010年
目的探讨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syn—HSCT)治疗白血病的疗效。方法对1例慢性髓性白血病一慢性期及1例急性髓性白血病M2型的患者进行了syn—HSCT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分别采用改良的马利兰/环磷酰胺及环磷酰胺/全身放疗方案作为预处理,未采用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措施。结果2例患者移植后造血恢复顺利,中性粒细胞绝对数(ANC)〉0.5×10^9/L时间分别为移植后8天和13天,血小板〉20×10^9/L时间分别为移植后8天和14天。移植后均未发生急性和慢性GVHD。分别随访至移植后12月和60月,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在骨髓细胞学及染色体水平完全缓解,在低BCL/ABL融合基因水平带病生存,急性髓性白血病M2型患者病情处于持续完全缓解状态,仍在继续随访中。结论Syn—HSCT相关并发症少,移植相关病死率低,复发率并不高,可能存在同基因移植物抗白血病作用,是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方法。
肖毅张义成吴彤张东华周剑峰孙汉英刘文励
关键词: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白血病
非血缘关系骨髓及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比较--单中心研究报告
随着人陆非血缘供者库的发展,非血缘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数量越来越多,同传统骨髓移植相比有无优势,国内未见报道。本文对2001.5至2005.4在某所进行非血缘关系移植的63例资料进行了回顾牲的分析。 研究表明:非血...
陈育红刘开彦吴彤陆道培黄晓军陈欢许兰平刘代红张耀臣韩伟高志勇王景枝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非血缘关系骨髓移植AGVHD
文献传递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患者艰难梭菌感染与肠道微生态失调关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6
2008年
本研究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过程中患者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lostridium difficile associated diarrhea,CDAD)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了解肠道微生态失衡的临床特征,寻找有效防治措施,保护肠道菌群,减少细菌易位及感染的发生。对44例allo-HSCT后腹泻患者采用艰难梭菌毒素A&B检测试剂盒进行毒素检测,采用厌氧培养方法进行艰难梭菌的分离、鉴定。对患者粪便标本进行肠道微生态研究;采用光冈复合式法对目的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消化链球菌、产气荚膜梭菌、肠杆菌、肠球菌、酵母菌)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44例腹泻患者中共检测出12例艰难梭菌阳性,阳性率为27.27%;CDAD的发生与使用抗生素或化疗药物有关;CDAD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发生了明显变化,表现为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类杆菌、肠杆菌等细菌数量明显下降;对CDAD用万古霉素、甲硝唑等药物并配合给予益生菌治疗效果好,但有一定复发率(16.67%)。结论:allo-HSCT并发CDAD与肠道微生态的改变有关,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应积极扶植肠道菌群,这样的治疗有利于改善病情和减少复发。
贾晋松黄晓军刘代红许兰平张耀臣吴彤王静波苏宏陆启燕陆道培
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肠道菌群抗生素
急性白血病病人骨髓细胞胞苷脱氨酶基因表达的研究被引量:3
2003年
本研究的目的是测定胞苷脱氨酶 (cytidinedeaminase ,CDD)在正常骨髓细胞和不同病期急性白血病 (AL)病人细胞内mRNA的表达水平 ,并探讨该酶与临床的关系。研究采用半定量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83例AL病人 (初治 31例、复发难治 2 9例、缓解 2 3例 )和 15例正常人的骨髓细胞CDD表达 ,以CDD/ β actin大于或等于 0 5定为高表达。结果显示 ,CDD基因表达量在初治和难治复发病例中分别为 0 .4 90 5± 0 .2 85 11和 0 .4 96 9± 0 3180 2 ,高表达率分别为 4 8.3%和 5 1.7%;在完全缓解病例和正常人中分别为 0 .3338± 0 .2 3838和 0 .3193±0 15 390 ,高表达率分别为 13.3%和 15 .4 %;初治和难治复发病例的CDD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完全缓解病例和正常人 (P <0 .0 5 ) ,但初治与难治复发病例之间、完全缓解病例与正常人之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难治复发病例中ALL的CDD表达量显著高于AML(0 .75 0 4± 0 .10 939vs 0 .4 336± 0 .3372 5 ;P <0 .0 5 ) ;初治 3例高表达中 2例缓解 ,1例未缓解 ,5例低表达全部缓解 ;难治复发 8例高表达中 3例缓解 ,5例未缓解 ,10例低表达中 4例缓解 ,6例未缓解 ,但未发现缓解率存在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CDD在AL的不同病期表达水平不同 。
孙志强江滨赵晓甦鲍立吴彤卢锡京孔圆王德炳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胞苷脱氨酶骨髓细胞基因表达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